泡泡演讲稿

我的兴趣作文

2024-10-20 兴趣作文

我的兴趣作文九篇。

作文能力对于学业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城市甚至是生活中所迷失的方向。怎么写出一片优秀的作文呢?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我的兴趣作文”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我的兴趣作文 篇1

[内容]

,可以有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用科学的真知吸引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平直美;运用图表手段,在教学说明顺序中增添新鲜感;反复揣摩涵泳,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妙处。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七十年代末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课文164篇,其中说明文15篇,只占总数的9.14%;新版的初中教材共有课文172篇,其中说明文有38篇,点总数的22.1%,比率增加了近十三个百分点。那时的两年制高中教材,共有课文106篇,其中说明文5篇,只占总数的4.71%;现行的高中教材141篇课文中有说明文15篇,占了总数的10.07%

,比例也增加了一倍多。这也充分表明,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注:转引自邓干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0期,第57页。)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艺术的探讨: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论说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末,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因为,“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中学课本所选的说明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中蕴含的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强化和激发。

有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老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之前,先把十幅浮雕的教学挂图挂起来,故意遮去了图下的标题,并把次序搞乱了,然后要求学生猜出这些浮雕的标题,讲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学生问:“可以看书吗?”教师说“允许看书。”(其实老师正是为了诱导学生看书)这下,同学们的兴趣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看画,连本来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看头”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文似观山不宜平”,“文以曲为贵”,常被看作做文章的“奥秘”,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只是“曲”的方式不同罢了:小说常以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激起共鸣,戏剧每靠峰峦叠起的矛盾冲突抓住观众的心,倘或一望见底,就会被斥为“用淡水写的文章”。然而说明文则大多以平直见长,如《景泰蓝的制作》,有条不紊地向普通读者介绍复杂的制作过程;《中国石拱桥》,如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深道理的石拱桥。然而,学习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劲头。

美,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应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即“真”和“善”);另一方面,又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平直质朴的说明文,是与其“实用”这个目的相适应的,它也有自己美学价值。

现代美学还认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注:王朝闻:《文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情感铺垫”――启发学生理解说明文形式与目的间的啮合性,品味平直简洁的说明方法中隐含的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笔者曾经组织过这样一次别具一格的比赛:让人数相同的男生同女生进行等距离米的迎面接力赛,比赛结果是以男生失败而告终――因为女生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跑的,而男生是在校园紫藤架和九曲小桥上穿行的。我问男生为什么会输了,他们都说“我们跑的路不好。”我说“你们跑的路,学校可是化了大钱精心构建的,富有艺术性,怎么能说‘不好’呢?”这下教室里好像炸开了祸,对“好”与“美”的意义争论不休……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大家获得了这样一个共识:目的不同,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会不同。

我趁机启发学生: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

管园林设计师如何醉心于通幽之曲径,驾驶员却总以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为美;无论园艺大师怎样刻意塑造龙身虬枝的五针松盆景,木工师傅对挺拔坚实的东北红松仍然赞不绝口。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虽然没有诸如欲扬先抑、扣人心弦的手法,也没有委婉含蓄的文辞,但它们平实简明,质朴无华,是文章中的“高速公路”和“东北红松”,它们这种与目的`相适应的形式,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接着,我在《眼睛与仿生学》一文中找出几个这一类的句子,要求学生试写成记叙文式句子,两相进行比较,说说原文的平直之美,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耳眼并用要比单一感官参与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加上手的参与,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心理互补因素的作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这是它的视觉形象带来的新趣。(注:参看李长庚:《中学语文教学课型鸟瞰》,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第12页。)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弄得不好,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

其次,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过程中,增添感觉上的新趣,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

有一位教师教学《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在布置预习时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对院子、房子、通道和印刷所关系的说明,绘制一张地下印刷所的垂直剖面示意图。这是一份比较困难的手脑并用的作业,同学们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发现诸如“到十七米的地方”、“垂直的隧道”、“横的隧道”、“到头儿”这些在平时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在绘图时显得多么的重要。

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更能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兴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文的教学中,为了协助学生加深对课文说明顺序的理解,笔者在布置阅读时挂出了一张“现代自然科学结构体系示意图”(图一),并说“这张图中有的地方相互关系还没有表示清楚,只要擦去几段短线和几个文字,示意反而会更恰当,看谁能很快地找到,并根据课文阐明理由。”同学们一下子来劲了,大家都投入了紧张的思考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共同讨论,最后大家都同意把“图一”改为“图二”。三处小小的改动,反映了大家对这些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过程:擦去了底层“数学”、“物理”之间的一根竖线,表示了这两门学科是交错式地共同作为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的;擦去了第二层中的“数学”和“物理”两个名词及其下面的横线,表示这两门学科既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又是“基础学科”,是由第一层上升到第二层并可直接为第三层“工程技术学科”服务的。同学们对图示的内容和修改本身都感到颇有新意,小小一张图,在本来比较平淡的课堂掀起了一个思维活动的小高潮。^附图{图}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诗句是美的,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也很美,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

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有词素分析法、实验演示揣摩法,还有情境体验法、影视场面回味法、不同文体比较法等等。笔者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曾经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下列文字选自课文,请把带点的词更换成别的比较合适的词,并试作比较:①……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②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③把红铜片圈起来……”全班同学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笔者把此称为“挖词重填法”。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认为说明文教学无所作为,或者把说明文教学课上成科普知识课,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身的取消和异化,是十分要不得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独到的方法与经验,本文所举的从内容吸引、视角转换、教法更新和语言品味等角度激趣的方法,仅是挂一漏万的几个例子,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

我的兴趣作文 篇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学习效果

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实际上,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的内容很多,理论深度较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人们的错误认识,就给政治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之愿意学。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我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从导入入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导入,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顺利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有德育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道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的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故事导入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针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故事认真分析,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选故事,做到思想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一体,同时还应创设悬念,设计好问题,把学生带到故事情景中去。例如在进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一框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太子丹为了笼络荆柯帮他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热情款待荆柯,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由于荆柯夸赞了弹琴女子的手,“好手、好手,但爱其手”,太子丹便命武士砍下了那名女子的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柯。说到这里我停顿了,学生们发出一阵嘘声,有的甚至睁大了眼睛特别惊愕,还有的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等到他们不再说话了,我问到:“离开了身体的手还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能”。“可见,手是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从而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哲学第三课《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一框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我精心选择了四段音乐,分别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包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命运》、二胡曲《二泉映月》、萨克斯曲《回家》。这四段音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每放一段,马上就会有学生喊出乐曲的名字。都听完之后,再让他们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种基础上,再引出课题内容就不难了。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之所以能区分清音乐的名称,就是因为每一段乐曲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激昂,有的婉转优美;每一种乐器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见,此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而不是彼事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区分不同事物的标准。再如,讲解第八课时,涉及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我专门播放了《国际歌》。通过听这首歌,学生了解了歌词,从而对于其内容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并且使原来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同学也开阔了眼界。

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政治常识时,就可以适时利用一些热点。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正好我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材料在讲解新课之

[1] [2] [3]

我的兴趣作文 篇3

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实际上,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的内容很多,理论深度较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人们的错误认识,就给政治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之愿意学。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我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从导入入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导入,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顺利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有德育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道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的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故事导入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针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故事认真分析,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选故事,做到思想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一体,同时还应创设悬念,设计好问题,把学生带到故事情景中去。例如在进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一框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太子丹为了笼络荆柯帮他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热情款待荆柯,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由于荆柯夸赞了弹琴女子的手,“好手、好手,但爱其手”,太子丹便命武士砍下了那名女子的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柯。说到这里我停顿了,学生们发出一阵嘘声,有的甚至睁大了眼睛特别惊愕,还有的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等到他们不再说话了,我问到:“离开了身体的手还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能”。“可见,手是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从而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哲学第三课《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一框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我精心选择了四段音乐,分别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包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命运》、二胡曲《二泉映月》、萨克斯曲《回家》。这四段音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每放一段,马上就会有学生喊出乐曲的名字。都听完之后,再让他们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种基础上,再引出课题内容就不难了。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之所以能区分清音乐的名称,就是因为每一段乐曲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激昂,有的婉转优美;每一种乐器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见,此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而不是彼事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区分不同事物的标准。再如,讲解第八课时,涉及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我专门播放了《国际歌》。通过听这首歌,学生了解了歌词,从而对于其内容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并且使原来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同学也开阔了眼界。

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政治常识时,就可以适时利用一些热点。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正好我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材料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们了解,例如:代表的组成情况、议案情况、选举情况、职权范围等,使学生首先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具体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伊拉克战争和防治“非典”是今年春天的两个热点话题。对于伊拉克的情况,我在讲解政治常识第五课时充分的运用上了。在一节课开始之前首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有关伊拉克的报道,从而了解国际社会的一些情况。而对于“非典”,国家如何去做,各地的情况如何,出台了什么措施,我在最后总复习时运用上,来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近发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建设。总之,运用热点导入,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想感情,但是应注意,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是告诉学生材料而不加以分析。

现在的高中学生既有学习热情,又有一些头脑,但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又有一些惰性心理,因此,作为学生普遍不喜欢的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他们走上喜欢学习政治课的轨道。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先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转入所学内容。例如在哲学教学中,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游戏。在《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框题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抬起自己”的游戏。几个学生坐在椅子上,用自己的手用力准备抬起自己,但是大家都失败了。老师加以引导:“为什么不能抬起自己?”学生稍一思考就会得出结论:是因为违背了规律。很自然,这一节课的主题就出来了: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引发学习兴趣。

例如,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这一 框题介绍两个知识点,首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其次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作 用,其中“作用”是重点,并且不易理解,而“方式”属于了解内容,分清即可,但是课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老师如果补充内容又不太现实,反而会增加 难度,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这几种方式区分开就算是达到目的了。我对这部分内容选择了一种方式——表演。具体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组成6个组,抽签决定出本组要表演的贸易方式及出场顺序,然后各组自己决定表演方式每组演完后其他学生猜是哪一种,比较容易就猜对了说明演的好,最后再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自想自己组的表演方式,最终效果非常好,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各种方式应有尽有,有的是以工厂职工开短会的形式,有的是以记者采访、报道的方式,有的是以打电话联系业务的方式,还有的是以推销的方式等等。每表演完一组,学生们马上就能猜出答案。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 口才、表演才能、胆量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经济常识中还有一框题我也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一框中,首先涉及到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党委各自的地位、职能。这些内容如果单纯讲解大多是空洞的、不容易接受的,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每班找出四个同学分别担任经理、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和职工代表,表演方式自己选择,通过看课本弄清各自的职权后再表演。果然,各有各的高招,有的以就职演说的形式,有的以记者采访的方式,有的以会议的形式,各取所长,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才能。

针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又需要加强记忆的内容,不妨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老师可以精心选择、设计一些题目,把学生分成几组,既可以按座位,也可以按性别,还可以别出心裁的按学生的籍贯、姓氏等来划分。这样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本组的得分而认真看书,努力回答问题,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够与教育了寓教与乐,使学生愿意学。

总之,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正确的心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作为的人,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细微工作中坚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为人师表的目的。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想出合适的办法,就一定会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将在今后的政治课教学中积极总结,不断开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的兴趣作文 篇4

兴趣,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事实上,我们自己在不同时期兴趣也不尽相同。

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对星星非常向往,这种向往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对于一种对自然宇宙的崇拜,我对所有理科都非常感兴趣。

为什么人们总是有兴趣寻找宇宙终极的理论?因为我们孤独而无知,我们从哪里来?地外生命是否存在?怎样的力量使我们出现又使我们消亡?没有人知道于是我们只是茫然地随着星体的运动而流浪,于是我们呼唤那星光点点的苍穹,期盼它给予我们一点启示。这种呼唤早已融入你我的血液,一代又一代,血脉相承。古老的先知如今连尸骨都荡然无存,然而我们今天仍然听得见他们的呼喊,看得见他们高举双手“天问”的姿态,然而,在他们消失的地平线,我们整装待发。怀着这种与生俱来、无可消除的兴趣,我们向前走。那么为这种一生都爱着的兴趣,即使我们在路途上倒下,也会在转化成能量的无序形式之前努力微笑,为“现在完成将来时”的人类的兴趣而微笑……

我的兴趣作文 篇5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科相比       兴趣的       感兴趣的单位     人数   最喜欢    %   人数       %  人数     %

语文的东城区    438       79  18%    195     44%   243   56%朝阳区    504       59  12%    182     36%   322   64%平谷县    306       70  23%    169     55%   137   45%房山县    379      109  29%    241     64%   138   36%全市合计 1627      317  19%    787     48%   840   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着重指出:“教学的艺术,最初应把一个主题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在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却不要不知道整个锁链中间联结的地方。”(转引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于漪语)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反对自由主义》时,筛选出四项有效知识,指导学生自学,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

2.掌握“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漠然置之”、“襟怀坦白”,(先让学生大声读注解,并规定时间记牢,然后展开辨析,造句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讨论以速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竞赛式的归类,最后作画龙点睛的板书

4.结合课文分析,写《反对铺张浪费》作文,要求当堂完成作文提纲。

这个教学设计别出心裁,风格独特,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如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细致钻研就不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针对大多数同学小时就看过这个故事的特点,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示社会的黑暗。

从这个教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者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把这种教学方法拿到高中课堂,效果可能就会不尽如人意了,针对年级稍大点的学生,魏书生的教学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课上引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大脑的工作原理,增强有意注意的方法、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讲什么是理解力,什么是想象力,学生非常愿意听这些关于大脑的知识,讲了之后让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写《大脑的最佳状态》、《四谈注意力》等文章。

针对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从说明文的角度看《立体几何》的一些章节,分析“十字相乘法”这节数学教材的层次结构,让学生写《十字相乘法》、《谈浮力》、《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异同》等文章,学生看到各学科知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既学了语文,又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于是,产生了双倍的兴趣。另外,对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便将有关报刊最新发表的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拿到课堂上讨论,如《追求》、《当惊世界殊》、《当代青年》等报告文学激发学生思想感情和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前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正确地运用它,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我的兴趣作文 篇6

[内容]

,可以有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用科学的真知吸引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平直美;运用图表手段,在教学说明顺序中增添新鲜感;反复揣摩涵泳,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妙处。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七十年代末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课文164篇,其中说明文15篇,只占总数的9.14%;新版的初中教材共有课文172篇,其中说明文有38篇,点总数的22.1%,比率增加了近十三个百分点。那时的两年制高中教材,共有课文106篇,其中说明文5篇,只占总数的4.71%;现行的高中教材141篇课文中有说明文15篇,占了总数的10.07%,比例也增加了一倍多。这也充分表明,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注:转引自邓干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0期,第57页。)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艺术的探讨: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论说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末,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因为,“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1] [2] [3] [4]

我的兴趣作文 篇7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作文一直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词汇量、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小学作文的教学效率一直较低,对学习作文的兴趣也不高。兴趣是鼓励学生学习最好的驱动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作文中感受乐趣,对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何写作文成为他们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何处人手开始写,也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心中所想恰当的表示出来,所以语文老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从以往的怕写作文变成爱写作文。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介绍:

这一个方法主要是解决学生不知道作文里写什么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生活阅历到了什么地方,其文章才能体现出什么内涵。所以可见生活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小学生会写作文首先就要让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相应的写作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变为作文,呈现在纸上。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相同,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而小学生需要的就是意识到这本书的存在,并将其中的部分段落抽取出来,变为一个独立的文章。对此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到生活的美丽之处,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放学的时候,注意观察路上的行人,观察他们的着装、神态、表现等方面,选取其中两个较为有特点的进行具体描述,并推测其背后的故事,这样学生在放学之后便非常仔细的观察周围的人,并和家长一起猜测这些人的身份,并为其编写了一些小故事,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一个阿姨,手里拿着一个篮子,里面放了一些肉和菜,可能是家里来了客人,准备为客人做些好吃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而且会感到愿意去写作文,感受到作文中的快乐。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读新闻、读小说、读科普读物、读办公文件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了解这个世界,通过阅读积累知识,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而这些正是作文所必须的。而且有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才开始写作的,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来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应当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对于课本的阅读,小学语文中所选的教材都是一些较为经典的文章节选或缩编,且是适合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心理的,内容积极向上,所以语文课本本身便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对于语文课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在学习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之后,老师可以站在作文的角度为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结构,以及其中的脉络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典型性文章,阅读起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作文也更有指导性。其次便是一些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老师应当精挑细选一些时下较为流行的少儿读物,尽量选择一些内容健康向上,较为符合当下学生心理和流行的,也可以选择一些科普性较强的读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无形中为学生积累较多的素材。在阅读完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注意把握作者是如何写的这篇文章,并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记下来其中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句子,在阅读之后要仔细回忆其中内容,并根据这篇文章进行改写或续写,也可以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及时的练笔来巩固阅读中的体会。

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从而锻炼他们的能力,对此老师应当善于利用评价。首先在评价上要区分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同的,性格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根据他最近的表现和以往的基础来进行评价,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是随着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将以往不流畅的话语写的流畅了,错别字也少了,那么老师便可以对其进行鼓励。另外,在评价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便是他们最为尊敬和信赖的对象,所以当受到老师夸奖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表现的更为积极和努力,这种夸奖和鼓励的影响非常大,相对的批评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会直接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本着鼓励为主建议为辅的原则来进行评价。例如,当学生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时候,老师可以在鼓励内容有所进步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来如果错别字少点就更好了,这样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也能够使他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拦路虎,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消除他们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那么在他们进入到初中阶段之后这种恐惧感依然会妨碍他们的进一步学习,甚至在作文占据较大比例分数的考试中,如果作文不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作文基础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积累大量素材,并通过阅读来模仿较为成熟的写作风格,从而慢慢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最后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作文。

我的兴趣作文 篇8

兴趣,是通往成功的云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便是找到隐藏在云间的那把梯子,那个与成功彼岸最近的结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说出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尤是艺术的一种情绪,科学的一种姿态,人生的一种调剂。“我是自然之子”,是对自然不减一丝一毫近乎痴迷近乎狂恋的兴趣。沈从文,这一水的性灵用一管沱江注释了文学的万丈激情,在苦难的日子里,痴迷于服饰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兴趣让他度过了那段非人的岁月,这让我们的眼睛常含清明的泪水;是对人类的高贵与尊严的极端挚爱,苏格拉底,这一雅典的牛虻用雄辩的哲思倾诉了人类的尊严与不屈。是兴趣,在燃烧他们生命智知之火时也顺保了他们的成功,馈赠了他们精神的皇冠。卖菜街头的牛顿,本应准着一个农民庸碌艰辛的生活轨迹,是兴趣,这朵神奇的火焰,让他在浩瀚的星空中尽情驰骋;身为天之骄子的李煜,本应守着一个帝王执策宇内的本份,是兴趣,这种黑色的奇葩,给他不起一丝波澜的帝王生活润色。如果不是兴趣,他的国家或许不会在强敌入侵时不堪一击,他或许能做个囊括四海的贤主,但是,当我们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世奇句唏嘘,为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作画题暗暗赞赏时,我们便纵容了这份兴趣,接纳了这朵干净馥郁的小花。(本段承着开头提出的观点,运用四个例子,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帝王,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时重要到他所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原谅。文中说到李煜尤为精彩,“纵容”一词用得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隐藏着人生的钥匙。但这并不意味,你的人生将因此而打开,将因此获得无尽的精彩,怀揣着兴趣的钥匙,我们也要与毅力的风帆,反思的牛虻,无惧的火种同行。惟有经泪泉的浸灌,血海的洗礼,我们的人生才得以明艳惊世,韧性十足。倘空有兴趣,就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不知变通,让几十万赵军成为刀下亡魂;空有兴趣,稚拙的学画者无法涂出一个饱含“凡高的激情,毕加索的诡谲,拉斐尓的圣洁”的蓊郁之空。(这一段见出作者思维的深度和辩证。作者并非唯“兴趣”论,并非认为有了兴趣就能取得人生的财富、幸福、荣誉和成功,而是笔锋一转,强调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必须付出行动才能使人生明艳惊世)

我的兴趣作文 篇9

兴趣的重要性议论文800字

学习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但在看似平淡无趣的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喜爱的兴趣。就如同一张白皙的白纸上,彩绘上了五彩斑斓的彩蝶,增加了生命的光辉。面对目前庞大的课业压力,要如何兼顾兴趣和学业呢?就让我来和您一同分享吧!

古人云:“学海无涯,唯勤是岸。”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都来自于平日孜孜矻矻的勤奋学习,一点一滴的慢慢累积,但在累积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些的瓶颈,难以突破,不如停下脚步,以自己最喜欢的兴趣来充电一下,只要将电充饱了,我们就会如同皮球一样,虽然外头的打击很大,但却能让我们弹的越高,心就会如同面团般,从中不断搓揉,反倒使其韧性越强,一股作气突破困境,我相信拥有坚强信念的人是没有永远打败不了的敌人的。

兴趣就如同蝴蝶般在“学业”这一片广大无境的花田中来回飞舞穿梭着,象征苦闷的学习中的.安定力量,是在学习这条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举例来说,我的兴趣是在下课后,和同学们一起奔驰在球场上,三对三斗牛,虽然课堂上的学习很重要,但课后的兴趣也是堂必修课。

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结果发现,当身体从事强度高的运动时,脑内会产生一种脑内啡,是可缓解压力的贺尔蒙,并且产生幸福的愉悦感。在我们运动时也会产生三种激 素有多巴胺、血清素与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会帮助学生学习,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绪物质,在快乐的情境下学习较有效果;血清素可以帮助记忆吸收,而正肾上腺素可以使学生专注力增强。在运动后不但让我忘却了读书时的沉重压力,反倒获得了更有效能的学习效果,也能我能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呀!

曾国藩曾说过,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持之以恒。让我们从此话中了解,学习乃讲求持之以恒,而兴趣是培养持久力的养分,两者偏一不可。朋友啊!还老是抱怨着课业的压力吗?试着培养出自己的兴趣吧!如此双管齐下的作用下,相信您也会有豁然开悟且一鸣惊人的时刻呀!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zuowen/11269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