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精选。

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跟“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相应的资料,祝你能从本文中获得收获希望你喜欢。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要想在上台演讲表现得好一些。掌握准备演讲稿的技巧可以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演讲稿能够将演讲人的观点和情绪综合起来传递给观众。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1

导语:

 

    我本日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糊口生涯大略带给我们的矛盾、狐疑,以及个人大略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跟着经济的敏捷成长与社会的当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获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倾慕的奇迹告成的新入手下手。我们这一代人自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造原枪弹不如卖茶叶蛋,特长术刀不如拿理发刀”的环境,早已不复存在。近来结束的第六次中百姓众科学素养查看呈现,我百姓众觉得教师的职业名誉最高,大家在盼望后代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盼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付与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平常糊口生涯经验相干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名从业者供给了氛围清爽、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巩固、大略渐渐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险的收益,另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青,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领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糊口生涯在一个“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品德的构成和咀嚼的提拔,具有多么紧张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敏捷转型,代价观和好坏感日趋多元成长,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期间。尽管从如许比较世俗的目光看来,我们有机遇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爱惜的。

    在坐的诸位大多是年青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必定不但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原因,必定对本身的奇迹成长有很好的计划,也大略对将来的糊口生涯怀有各种百般多少有点抱负色采的盼望。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糊口生涯也富裕矛盾和挑衅,在将来的工作中,如何保存一种带有超越感(乃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均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活可否平顺而告成的关键地点。陈寅恪教授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镣铐,真谛因得以发扬。”也便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镣铐”,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地步,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大学内里。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抱负,但这些期盼和抱负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立场去提拔。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大略备受内心煎熬的坚苦。

     

    我们最终要面对的,是大学抱负与大学职业生活实际状况的矛盾。

    如果从12世纪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度连续呈现的中世纪大学算起,大学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全全国现存的85个1520年过去建立的构造中,有70所是黉舍。大学在人类社会成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自动效用,已经不证自明。有大都最杰出的学者、教诲家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大学抱负,我想不避累坠,在这里引述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的一段话,来阐明人们有过的对一所好大学的盼望,这段话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一所好大学应当有另外一种氛围,它报告我们,有一些题目应当被每个人思虑,可是在平常糊口生涯中却异国人问也不大略有谜底。它供给解放摸索的氛围,不允许庆幸于大略妨害解放摸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紧张与不紧张之间的辨别;它保卫死板,不是因为死板便是死板,而是因为死板供给在极高的水准长进行评论辩论的模式;它包含希奇,预示在分享希奇中产生的交情。更紧张的是,这里有真正宏大的思维家,他们是表面糊口生涯存在的活的表明,他们的念头不会流于低俗,固然人们觉得低俗的念头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势力巨子,但不是来自权力、款项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博得恭敬的先天。他们彼此之间、他们与门生之间的干系令人们看到一个以真实的互助长处为主旨的集体。大学是一个以冷静为基石的国度的神殿,是奉献给纯洁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拜之情,只有那些将本身与划一解放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如许的感情。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2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学专业生活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矛盾和困惑,以及可能的个人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

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一个更加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有机会成为这个校园里的同事,这真的值得我们快乐和珍惜。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望和理想,但这些期望和理想的实现需要以宗教的态度来提高。

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在大学工作的人可能面临的难题。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事业实际的矛盾。如果从12世纪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中世纪开始,这所大学已有近8倍的历史。

世界上现存的85个组织中,有70个是学校。大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有无数最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理想,我想不避累赘,在这里引述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的一段话,来说明人们有过的对一所好大学的期望,这段话引自____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为自由探索提供了空气,不允许存在不利于或阻碍自由探索的事物;它给出了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为高层次的讨论提供了模式;它包含奇迹,象征着分享奇迹所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

他们有权力,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赢得尊重的礼物。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使人们将具有真正共同利益的群体视为目标。大学是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国家的圣地,它致力于纯理性。

它唤起人们心中的崇敬。只有那些将自己与平等和自由融为一体的人才能产生这种感觉。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于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这样的理想是你选择在大学工座的原因。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的组织,具有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脆弱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

这是每个刚进大学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的专业化导致了只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工作才被同行认可为学术工作的局面。对学术创新的渴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学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

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一个从业者集团内部的自足的行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贡献的大小,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承认的过程,而这个共同体的评价,决定了我们能否当一个好学者。要当一个好学者,一定要有好的学术思维的能力,而学术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深刻理解学术史和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基础上的知识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学术就是“反常识”。

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者的标志,是看一位学者在学术上有没有思想的创造,有没有“反常识”的发明。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常识。这样一来,在做一个好教师和当一个好学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鸿沟。

学术创造和知识传授所需要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一个人很难同时拥有这两种性格。我们因为热爱思想创造而来到这个大学,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从事学术创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长期拥有从事学术创造的资格,就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种不同的才能,即能够通过常识的传授,将一大堆聪明、好学、有知识准备但不懂学术思维的脑袋,训练得具有学术思维的习惯。

____年,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做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讲,这是一次学术史上不朽的演说,其中有这样两段话:大学教师中谁也不愿意回忆那些有关聘任的讨论,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我们必须明白,如此多的学术前景掌握在命运手中,其根源不仅在于这种选择方法的集体决策不当。

在情感的驱使下,每一个想从事学习的年轻人都必须意识到他所面临的任务的双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但也可以是一个糟糕的老师。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

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是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毫不动摇地忍受这种事情。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3

同学们,早上好:

今年的教育界有一则新闻,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推举为 Chancellor 。英国的大学校长称作 Vice Chancellor, Chancellor 则相当于校董会主席,或名誉校长。虽然不管学校的行政事务,但毕业典礼是一定要来的,因为学位是由 Chancellor 授予的。参加毕业典礼后回到上海的杨教授对记者说,看来,我们的大学毕业典礼也应该搞得更隆重些。我想他是看到许许多多毕业生的亲朋好友列席毕业典礼,校园里到处都是热烈庆祝的场面有感而发说了这番话的。

大学毕业毕竟不同于中小学。大学毕业标志着成熟、标志着自立。今天在座的 974 名北邮毕业生, 619 人已经签约就业, 355 人已经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不论你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步走上了哪一条道,相信你们都会有光辉的前程,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毕业这个词英文用“ graduation ” , 这个词的词根没有“完成”、“结束”的意思,而是蕴含开始、进步的意义。这其实是对毕业很好的诠释,希望你们也能从中得到启迪。我们今天隆重集会,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不是纪念“完成”,而是宣布进步。

大学毕业生要就业,因此就客观存在着二个统计数字:就业比率和就业年薪。前面这个数字已有省市报刊在相继公布,引起了一些议论。后面这个数字不太好统计,即使统计出来,要在媒体公布,恐怕更会有争论。比如说,我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非常高的学生质量、非常高的就业比率、非常高的就业年薪是北邮的三大特征,有人诧异,大学校长怎么可以把年薪、把钱字挂在嘴边?是不是会误导青年呀?

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许多,给我们留下太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大学生真是这样,这与僧侣、修女的区别何在?

“君子固穷”与其说是读书人的骨气,不如说是农业社会读书人的无奈。我们曾经忍受“原子弹不如茶叶蛋,手术刀不如剃头刀”这种社会分配的不公,不能把它留给你们这一代。今天的大学,必须面对经济发展、面对科技发展、面对社会发展。

在我们这个世界,人才在流动、资金在流动、物资在流动、信息在流动。支配着这四种流动的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正是这四种流动,在推动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政府的责任是要规定并维持这四种流动的游戏规则。大学的职能,是把握好这种规律,建设好学科与专业,组织好教学与科研,培养好优秀人才。要判断一个大学是否办得好、是否对社会作出了较多的贡献,最直接、最说明问题的标准就是学生质量、就业比率和就业年薪。因此,北邮一定要把这三个“非常高”保持到永远。

就业不等于创业。就业是在这四种流动中相对被动地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创业是指主动参与、积极影响这四种流动。创业者,无论是科学家、教授,还是企业家、经纪人,都要组织人才、筹集资金、调动物资、采集信息。就业,当一个好职工,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团队精神。传统的高等教育对此非常重视,有一整套的培养手段和严格的评价体系。我相信你们已经具备了这些优良素质。然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则还需要风险意识、决断能力、人格魅力和雄辩口才。怎样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前年,加利福尼亚大学 Riverside 分校校长来访就告诉我,他们有本科生创办软件公司,教师是公司的顾问,问__有没有,我说没有。后来北邮试行弹性学制,可以休学办公司。但两年来,只有一个研究生与校长说过他有这个打算,但后来还是决定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再说。

不久前的一则消息说,南京夫子庙茶叶市场上二十个摊位,免收摊位费,希望下岗待业职工前来从业。结果无人敢于问津。确实,我们习惯了由政府来安排就业,由学校来分配工作。因此,不愿承担哪怕是一点点的风险。

据统计,2000年,爱尔兰软件出口产值 85 亿美元,印度 57 亿,而中国仅 1.8 亿美元,对这一组数字,北邮师生当作何感想?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发表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从 1998 年的世界第 13 位下滑到 1999 年的第 25 位,又到2000年的第 28 位。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从 1999 年的第 32 名下降到2000年的第 41 名。对这几个数字,中国的知识分子又当作何感想?

要说出国家竞争力与国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风险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准确的相关函数恐怕不可能,但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具备这些精神、能力和意识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高等教育不仅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的课程,而且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成为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的技能。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关心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具备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股市、期货,不了解 WTO 、 ISO ,应该视为高等教育的缺陷。在这里,我愿意提醒全体毕业生,__给了你们很多,但是在培养你们的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方面,做的太少。__一定会改进,但是你们是不能受益了。如果你们把校长今天的话当作是最后的一次补课,我就十分满足了。

同学们,差不多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说,新世纪以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为基础的经济将会得到加强,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需要千千万万个创业者。我们也高兴地看到,__年青一代的毕业生正在勇敢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电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__X,六年前研制成光缆电视发送接收设备。他们为山东齐鲁石化安装第一套光缆电视系统时,我是他们的系主任,给了他们三万元贷款。后来他们用科技合同经费的结余,注册成立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的公司聘用职工 32 名,累计纳税 80 万元。前两天,中信国安洽谈注资加盟,新公司拟定名为北邮国安,中信评估认定的公司的总价值为 3200 万元。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__, 1994 年从美国学习归来,创办 中泽公司,起始注册资金仅 15 万元。今天的公司,聘用职工 50 名,2000年销售收入 4000 万元,纳税 100 万元,公司资产达2000万元。

千万个大学毕业生加入创业者行列之日,必定是中国经济腾飞之时。当更多的__毕业生成为成功创业者,__就会迎来她更加辉煌的荣誉。

庆祝你们的毕业;祝福你们的就业;期待你们的创业。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4

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代表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今天,是我们大学阶段的最后一次团聚,是我们向母校挥手告别的日子,也是我们各奔东西,或进一步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开启我们人生新征程的日子。在这个即将别离的时刻,能代表2018届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养了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此刻,我才真切的感受到类似“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的字眼,三年前我们拎着简单的行李,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从四面八方相约在了法商学院。转眼间,我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三年前,我们从五湖四海齐聚法商,亲历了法商逐渐成长的过程,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值得庆贺的是,前不久我们又迎来了学院的教育评估,在学院的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院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最终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年里,我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经历了大一的纯真时代,走过了大二的紧张与忙绿,来到了今日大三的依依别离。大学三年,各个学生社团里留下了我们忙绿的身影;大学三年,我们曾为考试、过级、考证奋斗过;大学三年,我们在书本知识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大学三年,无论是学校的操场、小路旁,还是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都曾有过我们的欢声笑语。这既漫长又短暂的大学时光已化作无形的胶片,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脑海中。

在此,让我们衷心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在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们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你们给了我们奋飞的翅膀。几年来,我们由当初的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到今天成熟稳重、壮志满怀,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感激的话千言万语,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与爱戴。学生们即将远行,就让我们深情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请您放心,我们绝不辜负您的培养,我们会时刻铭记您的教诲,在生活的星图上去寻找自己的新位置,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会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坚强而勇敢的在社会中闯荡,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彰显城市学院学子的风采。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梁启超先生为唤醒中国青年所作的《中国少年说》。在我们毕业的今天,我想与在座的所有同学一起共勉。让我们带着那份对母校的责任感,对社会的归属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2018届全体毕业生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能够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再创辉煌,早日实现更名后的宏伟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祝愿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我也要祝愿2018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一路顺风!

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5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生活可能带给我们的矛盾、困惑,以及个人可能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比较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珍惜的。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这些期盼和理想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态度去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可能备受内心煎熬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

如果从12世纪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陆续出现的中世纪大学算起,大学已经有近8XX年的历史。在全世界现存的85个15xx以前成立的组织中,有70所是学校。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经不证自明。有无数最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理想,我想不避累赘,在这里引述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的一段话,来说明人们有过的对一所好大学的期望,这段话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对这样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们选择任职大学的缘由。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类的组织,也就具备了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弱点也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要面对的种种不公。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这是每一位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职业化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只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从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认为是学术的工作。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一个从业者集团内部的自足的行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贡献的大小,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承认的过程,而这个共同体的评价,决定了我们能否当一个好学者。要当一个好学者,一定要有好的学术思维的能力,而学术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深刻理解学术史和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基础上的知识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学术就是“反常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者的标志,是看一位学者在学术上有没有思想的创造,有没有“反常识”的发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其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常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一来,在做一个好教师和当一个好学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鸿沟。学术创造与知识传授,需要的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秉性,一个人是很难同时完美地具备这两种秉性的。我们因为热爱思想创造而来到这个大学,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从事学术创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长期拥有从事学术创造的资格,就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种不同的才能,即能够通过常识的传授,将一大堆聪明、好学、有知识准备但不懂学术思维的脑袋,训练得具有学术思维的习惯。

19xx,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做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讲,这是一次学术史上不朽的演说,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大学教师中谁也不愿意回忆那些有关聘任的讨论,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大家必须明白,如此多的学术前程操于命运之手这个事实,其根源不仅在于集体决定这种选拔方式的不恰当。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驱策,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他面对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

这样的矛盾,我们可能要终身面对。

依我自己的经验,这类矛盾之所以有时会变成难以克服的障碍,常常主要不是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于上级或同事看法的偏颇,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面对内心的煎熬。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下,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力争上游。但恐怕难以改变的事实是,人类大脑先天的结构已经决定,天才只占人群中相当小的比例。我们都是很幸运的人,在一个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满风险的教育体制中,能够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到大学任职。但这样的经历,仍不足以证明我们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证明我们比大学外面的人更聪明一些。客观的事实是,在现代大学里,绝大多数教职员只是中才而已。我们的内心、我们周围亲近的人们、甚至我们的社会,并不真正明白这一点,常常对我们怀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们能够取得大的成就。内在和外部的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对每一个就职于大学的人来说,都可能会成为压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们在选择大学职业生涯的时候,一定要扪心自问,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我想说的是,要正确面对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使我们的大学职业生活更加平顺并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内心召唤的遵从。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带有宗教感的体验。

我们选择任职于现代中国的大学,还要经常面对保持大学精神的追求与带有明显“工具理性”性质的各种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这个大学,是许多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作出过奠基贡献的学者传道授业之所。所有的大学都会有其办学特点,不过,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大学精神”。如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清华、没有北大、没有南开、没有大学,那么,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得重写。我们相信只有这类承载了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学,才真正有其精神。我们深深相信,拥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才可能是永恒的。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之中,耳边不时回响着陈寅恪先生“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学的同事们对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学的学者更自然的向往。岭南文化对大学精神内核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辈学者说过,中大的可贵之处,不在大,而在中。这是一句朴素而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整天强调要“做大做强”、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这些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最宝贵的思想要素。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学来说,我也相信大学的最动人之处,就在这个“中”字。因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因素,让这个大学始终对校史上许许多多“敢为天下先”的创举保持着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让这个校园始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对社会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煎熬时,更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但是,具有明显“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压力仍然存在,且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评估和排名,实际上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校长公开表明以“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为治校理念,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对学术的期望并不一致。

作为教师和职员,学校还期待着我们为大学争取更多的荣誉。19世纪以后,学术成为一种职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守职业的规范,而荣誉变成了一种衡量职业(而不是学术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标志。在学术职业化的背景下,有了荣誉,就可能意味着有机会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必须明白,这与自己学术工作是不是有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我们在学术上是否成功,在于看下一代学者会不会引用我们的东西,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来衡量每个人的水准,是具有破坏性的。太过看重荣誉,孤独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学里,我们好象就有为大学争取荣誉的责任,而偏偏争取外在的“荣誉”本身,就是违背“大学精神”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悖论。

这样以来,任职于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学者,就有了双重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守护大学的本职和精神,努力改变各种不利于文化和教育长远发展的制度和规矩。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这样的工作,无疑是时代对于大学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在大学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职员,我们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规矩,在现有体制下为个人和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我个人的体验是,只有在严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现有体制下做得比周围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讨论改革体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规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我们提出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和方案,才会被正确地得到理解,大家才会相信,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真的是出于对教育、文化和学术长远发展的责任,是为了守护大学这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在这个校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和举措提出批评建议,且能被接受并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体制下就做得比别人更好的人。

我是学历史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深深地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过去30年间,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亲历这样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这里如实地描述自己的体验和感觉,是想告诉诸位,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灵能够容纳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大学毕业生的讲话稿 篇6

同学们:

从今天起,你们就成为公司的一名光荣的正式员工。首先我代表公司党委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同时,我以一个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的身份,就如何做好心理准备,开好头,起好步,与同学们交流一点认识和体会。

同学们告别了激扬文字的时代,踌躇满志地踏上实现理想和抱负之路,年轻的“天之骄子”们,面对繁杂、多变甚至有些残酷的社会,面对悄然开始的新生活,你准备好了吗?尽管在走出校门之前,同学们已接受了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教育,吸纳了来自社会上的就业信息。可是,当真正踏上择业、就业之旅时,有时也许仍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之感,觉得自己轻松抬起的脚,落下去却很沉重,甚至难以找寻落脚点。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走好人生紧要处的关键一步,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则是关系到今后是否能学有所用、有所建树,是否能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大事。

也许你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生活上、工作上、环境上以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任何人对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那么,怎样尽快适应新环境呢?怎样才能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呢?我谈几点体会:

1. 低调做人,用心做事

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的变化,难免使那些有着美好理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的冲突。大学生是社会的“宠儿”,是“天之骄子”,也许你们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方略,你们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希望自己处处有所作为,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有时却总是引不起周围的共鸣,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我希望同学们能低调做人,用心做事。低调做人:印度的孟买佛学院,在他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高1.5米,宽0.4米,一个成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低头、侧身”,不然就要碰壁,这是孟买佛学院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正是这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使学子们顿悟,让他们受益匪浅,低调做人是同学们步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姿态。用心做事: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不做错,而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有道是“处处用心皆学问”,用心做事是同学们踏入社会生活的起点,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低调做人,用心做事,这不仅仅是为人处事的标准,也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把自己看作是公司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员工,这样才能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在不为中大有所为。要做到这一点,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克服浮躁的心情,使自己的心理意识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获得一个平静的心态、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非常重要。

2.自立自强,善于生活

过去经济上靠父母资助,生活上有学校管理,学业上有老师指教,而今,参加工作后,除了组织上的关心以外,更多的是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一切靠自理、自立,也许会觉得不习惯。尤其是在现场生活枯燥的时候,工作之余你将如何度过,如何才能做到心情愉快、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过得充实,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要学会主动调节生活节奏,改变生活习惯,充实生活内容,享受生活乐趣,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3.融入集体,主动沟通

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毕业生刚步入社会都有着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对待人际关系上往往孤芳自赏,放不下“面子”和“架子”去和周围的同事、领导交流思想感情,不能主动热心地去和他们交朋友。造成离群索居,孤军作战,使展现个人才能受到阻碍。也许上级领导和你身边的同事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难处,把别人的“严厉”、“难处”当成催化剂,不要偏激地当成一种刁难,或许领导和同事都默默的关注着你,期待着你的成功。如果不是把自己融为集体之中,不主动与人交往和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至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因隔阂丛生,个性得不到张扬,情绪低落,甚至感到“失望”、“失落”,徒有“满腹经纶”,徒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难以施展和发挥。

4.正视困难,百折不饶

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论困难和挫折有多大,均不应该消沉,也不应该退缩,更不应该回避,要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和良好的心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制定对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树立百折不饶的精神,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点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尤为重要。同学们不妨学一学水的品质:不管用什么装任意变形,有落差就会流动,遇到山绕过去,遇到土渗透过去,总是往低处流,往洼处聚,越深越平静。“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何等的力量和气魄,“水滴石穿”是何等的坚韧和毅力,“风平浪静”、“有容乃大”又是何等的境界和胸怀!在人生的.棋盘上,我们要有象棋中“车”的风格,坦坦荡荡,直来直去,但更要有“卒”的品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像“车”那样伟大、突出,但我们可以做一名小卒子,朝着奋斗的目标,百折不饶,永不回头,一拱到底。

5.自我超越,全面发展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般要经历新鲜兴奋——观察思考——协调发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各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因此,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环境,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不因工作中出现困难而止步不前,才能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书本知识,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情操上注意培养冷静沉着,克服冲动浮躁;因为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过去个别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因此希望大家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对于这些,毕业生应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自以为不是。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不论顺风逆风,只要努力实践和锻炼就可以不断前进;使自己早日走出迷茫的“过渡期”,从而踏上成功的人生之旅。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准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旅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该认识到,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坚持和努力奋斗,是一个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应当着力培养的基本素质。

同学们,电务公司有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是一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健康成长的沃土。公司各条战线为大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信心,尽快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让我们共同珍惜青春的年华,携起手来,为创造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祝同学们一路走好!

谢谢大家!

本文网址://m.popo666.com/jianghuagao/68923.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