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看见台湾观后感

看见台湾观后感精华。

看见台湾观后感 篇1

***单云浩

人类学作业03

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

在台湾看这部几乎是记录片的电影,把台湾分为北、中、南和东。这部电影从俯瞰的角度向我展示了台湾的美丽景色。

平地而起海拔四千米的**山脉,一望无际深邃的太平洋。绿油油的稻田,还有梅花鹿,牛群在成群的奔跑着,这部电影一直不断的在营造出台湾人眼中平时在城市生活里无法眼见的景象,让人感到心灵上得到洗涤,让人更向往能够在假日去山间田野中的台湾,去享受那美丽的景色。

然而,影片的主题一转,开始在影片中介绍台湾目前所遭受的灾难。从航拍台东时的超级暴雨淹没了农田,讲到现在每年所遇到的超级台风带来的伤害。从水库水位逐渐下降到泥沙淤积。

从制造的水泥外销到全世界,讲到用挖出水泥的这些凹地区填埋垃圾。

人们总在无尽的释放自己的欲望的同时,又视而不见制造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灾难。我们说的是造福我们的后代,但我们将继续我们这一代人的愿望,把问题留给下一代。

最后,两位现代人被拍到回归环保。一个是去日本上大学,开始用环保的理念种田;另一个是在山里无农药种植水稻。两人的行为保护了土地,并在影片中受到赞扬。为了利益的人,在片中得到了贬低。

前三分之一**各种航拍的台湾美景,几乎无旁白,节奏超级慢,看起来好像是用***做的**动画在**,就像以前电视台广宣时段经常会放那种的当地城市美景介绍。这大概是整个电影最枯燥的部份了,好在导演放在了开头,趁大家都还精神对电影还有期待。不过不好之处,很多漂亮的景点都没有写究竟是台湾的**,看完后很多台湾朋友也困惑。

超过三分之一的话题是台湾的各种环境损害,包括水污染、山林砍伐等。

最后三是台湾各式的挥手、唱歌、跳舞。

因为导演选择全部俯拍,所以讲述的事件都是泛泛而谈,也缺乏更多角度的人的想法,缺乏纪录片该有的深入度。所以很难让人感动,因为导演一直从上帝的角度看待台湾。

导演认为大自然在其原始状态下对人类是最好的。所以导演总觉得挖土石方做水泥不好,在山上种茶不好等等。人类要发展,就必须牺牲自然的一部份。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而导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批评,他并没有探索到真正的矛盾所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如果我们想改进如合适当地改变呢?

美丽的台湾,污染的台湾,才是真正的台湾。看见台湾,我们大家都看见了一个台湾人都不曾看见的台湾。愿台湾永远美丽,无论是城市文明还是自然风光。

看见台湾观后感 篇2

环保概论结课

论文班级:测绘1307p>

学号p>

姓名p>

导读:《看见台湾》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齐柏林飞艇导演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拍摄,累积了400小时的直升机飞行时间。

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

文字: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被这么高的影评所吸引。当我真的看到它时,它震惊了我!宝岛台湾真美!被其美景所倾倒!

开始这部影片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一道美丽的风景映入眼帘,让我一次又一次惊叹于美景,蓝天白云,美丽的海岸线,一次又一次的浪花,郁郁葱葱的山林,四周仙雾缭绕,房屋星罗棋布,山河连天,天地融为一体,极为壮观!仿佛仙境世外桃源一般,让我一饱眼福,令我极为震撼!

慢慢的随着配乐及旁白的引导,沉浸在美景之中,跟随镜头去看山川起伏,雾气升腾,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虫鱼野兽,人们安居乐业,辛苦劳作,一片片稻田犹如一片片绿洲,坐落有秩,加之人忙碌的小身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一副和谐融融的景象,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美丽的小岛漂浮在海洋中.极为壮美!

稻田在微风的轻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绿波起伏,加上几个农民的点缀,极为壮观,其美不可言喻,接着镜头掠过一条涓涓细流,直至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像一条云梯一样,接着到了稻收时节,经过人们的辛勤的浇灌和呵护,稻田有嫩绿逐渐变为金黄,农机在稻田忙碌着,白鹤跟在农机后面捡拾漏掉的稻子,欢快飞落和人们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其乐融融,人们在这个宝岛上辛勤劳作,建立家园繁衍子孙,接着镜头来到茶园,茶农辛勤采摘优质嫩叶,以换取财富,尽头拉远,看到几点民房坐落在山间,然后镜头拉近,一群群雪白的鸭子飞奔向海里,欢快畅游,白鹤在水上轻盈漫步,渔民悠闲捕鱼,随后到达一个市区,人民在这座城市里辛勤打拼,农力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再接着聚焦在各种动物身上,动物在在绿林中嬉戏打闹。

最后,旁白话锋一转,“但是是谁惊动了这种平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灾难与此开始!接着遇到一场大雨,从近30年豪雨的变化开始转变这座岛的近来的变化,由于生态破坏,极端天气增多,每年都会出现象莫拉克那样的台风,台风肆虐,然后镜头来到大武山,莫拉克台风掠过的痕迹历历在目,豪雨成灾的台风乎每年都会有,然后灾难四起,大地的伤势多数人看不见,少数的人假装没看见,当大难降临之时,连神明都无法保护我们,更何况是渺小的我们。

由于人们破坏了山体结构,导致上体结构失衡,大量的山体滑坡,原本在高山上姿态傲然的森林,现在却毫无声息的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人定胜天的象征其实是毁天灭地的开始”,人们在山林间画出了一道道最短的直线,路越开越高,直线同时切断了山体本来的纹理和结构,那些在这里成长几个世代的林木,就这样硬生生的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长出台币的槟榔树。森林被无情的砍伐,山地变为农地,房屋乱盖,从高处向下俯视,原本葱郁的山体满目疮痍,令人极为痛心,悲剧不断的发生。

“山林受伤了,他们的血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刷洗,最后坠入溪谷;砂石大量沉积在水库里,原本的蓄水池也变成了土石库;碧绿的湖水在也看不见了,看见的只是浑浊的泥潭”,听到这内心一股伤感!

大海是这个岛国通往世界的道路。我们不能对自己设限,更不能改变它的颜色或破坏它原来的纯洁。

湿地是这里的净水器。有毒物质会在这里分解,所以它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但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湿地生态逐渐萎缩。

介绍人语重心长的叹息污染的严重,流入海洋的污染水源,到时候怨天怨地怨政府。

而土地资源有限,利用无止境,平缓开采后进入山坡。

垃圾的横流,掩埋,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一边唱着节约能源、爱护地球的歌,一边制造大量的垃圾,成为城市的毒瘤

仿佛看不见,这些垃圾就不存在。

这些密集的锡厂在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处理污水的速度赶不上制造污水的速度。

最后一句话给了我很多感受: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个人一个简单的概念。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没有权力在这片土地上放纵无尽的欲望,因为我们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我们只是过客,让我的心一次次升华。

后面的这首歌,很悲凄,很苍凉,震人发愧!耐人思索!

这部纪录片意义很大,警示世人,不仅让整个台湾人,大陆人认识到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大自然所做的无法弥补的破坏,而且警示了全世界;从这部片中我们看到台湾由原本一个美丽树木葱郁,犹如仙境一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岛,经过人们无情的剥蚀,逐渐变的满目疮痍,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令人极为痛心!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意识到大陆的环境问题比台湾更严重。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我们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顾环境,一切为了发展的模式让我们付出了残痛的代价,现在我们面临着: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但公众的环保意识太差,看不到环境问题,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并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令人震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健康,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陷入困境。

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的重大使命和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相互发展、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活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做,要有具体方向,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不能污源我们的环境,让最美的环境留给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是我们的使命,因为我们人人都是过客,只是这渺小的沧海一粟!

看见台湾观后感 篇3

读完看见后感慨万千,诸多事实,也是大家不为所知的,诸多真相也是大家不能理解的,这就是现实,血淋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唯一看完一小段后,再合上书本,给自己留点时间,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再自己做出总结。这不像是看其他书籍,能置身事外,因为书里描述的现实往往能把你深深地拖进去,好像是要一起见证什么,一起去诉说什么。

看见。认识。呈现。

柴静的文字让我看到这样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在既定的,相对封闭的经验世界里,我们的“看见”是有限的,从而对“看见”的“认识”和“呈现”也是值得去推翻,质疑,甚至是重建的。在药家鑫的案件里边,既定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依法处置了一个应该处置的人。而在柴静的节目中,我们看到的药家鑫,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是一个“做了坏事的人”。

然而,是什么让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呢?这是柴静这一期节目的坚持。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或忽略,其实是我们“看见”,“认识”,“呈现”状态的真切体现。

现实中面对此类人事,我们的习惯做法往往是选择忽略,再贴上诸如“富二代”的标签,然后任意挥洒我们的情绪。我们就这样在对他人的迷失中,也迷失了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这几乎是柴静每做一次调查访问,都要直面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将节目做得客观,不失于主观臆断,或不被情绪左右。“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多年来的调查经历让柴静深知: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的最大敌人。

自我的认知和触动不该理所当然地成为“看见”世界的依据。书中柴静谈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特区法院院长吴经熊,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只是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这是一个法官对“自己”的认知,因而他“看见”的不仅仅是坏人,是死囚,还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对此,刑事法官何帆的成长及改变也颇让人一番琢磨:何帆学生时代读到吴经熊这番话时,在一边批上“伪善”二字,如今他再读这段话时,划去了先前的批语,在旁边郑重地写上,人性。

以上是汲取书中几段感想。这是一本好书,读完后,你就知道,她那个作为记者的习惯一直都存在着,记录事实,诉说事实,从没夹杂着任何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看法。这本书也是,她只是一个传递着,告诉千千万万的我们,有这样的事存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437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