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生本教育读后感

生本教育读后感14篇。

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著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在阅读作品之后,他给人带来的生活感悟是很多的。 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写下读后感则可以对思考进行总结和延伸。这里是泡泡演讲稿的编辑为您推荐的“生本教育读后感”,感谢您花费宝贵时间来阅读本页!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

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听说过“生本教育”,只是从字面将其理解为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并没有真正了解过。自从参加工作之后,我对生本教育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解,一方面是因为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大力提倡和践行生本教育,我多次观摩过富含生本味道的课堂,对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有幸读了郭思乐先生创作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谈一谈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从“以师为本”的教育走向“以生为本”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郭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而且以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观点,这是一部有理论高度而又生动活泼的著作。在书的开始部分,郭教授举了一个有趣但又富含哲理的例子,那就是“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意思就是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脚需要合适的鞋,儿童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那就是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儿童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地学习,当学习成为一件开心的活动时,学习变得容易了,学习也会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倡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而非一味服从老师的组织和安排;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即在学习一节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会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设计课前小研究,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前操作、观察、认识、学习、研究和思考,然后将自己课前研究的结果带到课堂,再与小组学生乃至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拨,最后达到解疑、解惑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

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接触到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还能够有机会将其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我们应该尽快树立起生本教育的观念,逐渐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牵制和干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果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探索和钻研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孩子一旦喜欢上学习,乐于学习,那学生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如果要想在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那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秉持“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还可以采取访谈的形式,当面问清楚学生当时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引和指导。在布置作业时,也要以“生本”的原则去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搜集资料等途径,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就能够挖掘学生的更大的潜力。

教育要走向生,教师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摸索与实践。我也会继续学习与领悟生本教育的真谛与内涵,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生本教育,能够看到学生快乐地学习,忘我地学习,期盼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2

读郭思乐升本教育的感受

邮编:134506王彩霞,8号吉林省抚松县中学**:139********

寒假前,学校给我们布置了学习的任务,就是学习和理解郭思乐先生的学生本位教育理论。 对于偏僻的山区农村,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理论我们才刚刚知晓 ,对于从事工作不久,正在探索体会教育教学规律的年轻教师我来说 ,“生本教育”正是我想学,想做却一直未摸索出的工作方法。

平时有很多同学一听说做题、考试就头疼,有的个别同学竟然说:“你杀了我得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呢?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学生厌倦了这种反复训练提高成绩的教学方法。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还对学习感兴趣吗?读了郭思乐的理论,我感触很深。郭先生的理论不是在改变厌学的学习状态吗?

如果真能把这种思想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真的会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我最先读了郭思乐先生《杯子边上的智慧》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字里行间透着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教学,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要先知道教是为了学。

教育者是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学者是教育任务的最后和最基本的完成者。教育发生在他身上。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释放我们的权利,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学”。才能更好的调配好课堂“教”与“学”之间的配比,化解这一日趋严重的矛盾,提升课堂效率.

郭教授用小猫抓纸球的故事来揭示所有动物都有学习的本能。人有没有学习本能呢?

我认为有,比如我们的小孩子现在两周岁多一点,每天都要看《小小智慧树》栏目,和里面的主持人一起学习跳舞和唱歌。其中,知识和技能相当丰富,绝大多数孩子可一边看边学。我认为这就是人的学习本能了。

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这种学习本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就不需要老师整天的讲了,放不开手脚了.为什么小孩子都爱看《小小智慧树》栏目,并从中获得知识,就是因为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把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了. 小孩子在看《小小智慧树》栏目时有不懂的问题自然会发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学生能够生成新的问题,那我们的教学不就成功了吗?

说明我们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思考了,并且有可能还会有所创新,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这篇文章里的另外一种观点是老子的观点 “无为而治”, “当其无”其实就是为了无限量的产生“有”,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学生有一种自学的本领 ,最大限度的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学校一直在进行各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的教学研究,我认为这样很好 ,可以把各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郭先生的生本教育理论有着相通的地方,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例如:我是教历史的老师,历史就可以和多种学科结合在一起,像历史可以和语文、英语、政治、地理、多**教育、**等多种学科结合在一起。

我们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就可以有机的和语文课上的《飞夺泸定桥》、《一双小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等课文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更深刻的理解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长征精神。讲到《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时,讲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什么英语中的瓷器和中国的拼写相同,与英语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老师给学生时间讨论。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传到外国就被人这样称呼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

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中国古代以瓷器出的名,尤其出口到西方的国家,瓷器就叫china,而国家的名称呢,为了区别开,就写做china.比较普遍的,历史还可以和**有机的结合,**的旋律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砥砺人的情操和意志。

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借助**导入新课,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开了好头,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就可以选用张寒辉的《松花江上》来导入;在课堂的主题教学中引入**,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时,我引入《七子之歌。

澳门》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领土被强占、骨肉难团圆的悲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用**升华主题讲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节课后,我**了录音《歌唱祖国》:不仅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且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憾,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育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困难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学习、实践价值。学生自主学习,从事符合其学习性质的和法和喜爱的工作。

这种劳动在人类成长史上创造和发展了人。在今天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安排教学,这样的提法似乎并不晚,很多年前就有人进行**了,但真的把它运用于当前应试教育如此强劲的现在,则需要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当的勇气。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3

三。不同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是成功的。

生本课堂最大特点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否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这些我都很疑惑。

我还很疑惑:课堂里只交流讨论而不让学生读书,学生的读书水平怎样?但是路桥实验中学的学生给了我答案,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在自由发表见解是都会先吧课文中的一段文字流利的朗读一遍,然后再谈自己的观点。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站起来流利地阅读课文,这说明他们的阅都能力确实很好。

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的教学,我们也安排学生预习,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预习不好呢?有的甚至连一遍书也不读,假冒家长签字“已预习”的大有人在。我想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有问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参与集体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的机会很多,发言率也很高。而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基本没有,没有一个平台,学生当然觉得预习没有用,也就不预习了。

(2) 走近郭思乐进入学生本位教育理论

花了点时间大概的浏览了一下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

从这本书中我大致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心内容是:

我们应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原来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

“主要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方法理念,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的关键是:

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这“先做”、“先学”、“不教”等都是需要靠学生自身去完成。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发挥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郭思乐的学生本位教育理论颠覆了以往的各种教学理念:

一是颠覆了以往的教师本位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学生本位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专注于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而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好课好教得标准,转变教师的角色和价值观,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学生本位教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将我国的教育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3) 学生本位教育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相信学生,让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具有驾驭能力,做到收放自如,活而不乱、活而又序、活而有效。

2、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以时间,教学生以方法”,对当堂教学内容要按步骤检查,并有计划地夹带检查以前学过的内容。

中国有句谚语:“谁也说不清哪块云彩会下雨。”而我们却应该相信我们的每一块“云彩”都会“下雨”。

老师就是那 “催化剂”。现代学生观的核心是相信学生,树立对学生的信心。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只要做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无疑就是相当于那催化“云彩”变成雨的作用。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4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5

今年1月,我有幸与郭思乐教授面对面交流。

1月,有幸倾听“生本泰斗”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报告。

1月,有幸翻开《教育走向生本》使自己走近生本。

生本,就是以生为本。有一句话早就听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传统教学中,也有非常活跃的课堂活动和精彩的课堂演讲。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因此,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生本教育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具有彻底性。

二、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3、 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框架,具有较强的课操作性。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的非常好。换成我们的课堂,如果学生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学习,那么学习也会非常好。

看到“无为而为”时,深有感触。

克莱恩的说法值得深思;“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刚读完这句话时,我觉得过于激烈,但再读一读,不禁发现这是一个事实: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

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教学方的成功,这也是教学方真正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书中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在古代哲学中,也有不作为的说法。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因此,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本教育的改革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一旦让学生有了选择的自由,他们在学校花了几个钟头甚至几周的时间所学习的东西,也许在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内就能学会,或者甚至根本不必学它。

然而,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我们很难适应这种甜蜜,我们会由一种负罪感,好像我们教的太少。我们有时候如同饭店厨师一样,每顿饭都做的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部用上。事实上,我们应该逐渐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为他们学的太快而感到内疚。

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生本教育,既容易又不容易呀!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6

寒假学校推荐读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初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心里浮现很多问号,什么是生本教育?难道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吗?如果是的话,那如何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在平时的课堂中又怎样去施行生本教育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翻开了此书,开始了我的阅读里程,都说看理念不如看实践,当我进入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时,我原先的好多疑虑都在这儿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出的,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此书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他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我以前一贯认为,作为教师,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育质量,还认为这就是在延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那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现在就是我们转变观念,实践生本教育的时候了,让我们逐步行动起来,看看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在我们的身边能产生多大的变化,学生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学习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7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其中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可以冷静面对,不被社会淘汰。

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

例如,学生的表现、成绩和**。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些孩子在学校很内向,但在家里活泼外向。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在学校里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懂得原谅,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学生,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先做人,再教。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工作可以快乐。

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

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地度过这一天是非常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

教育不仅是教学,更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盲目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教师的水平。只有在教育中不断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新,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一)

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长篇文章。**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顽皮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贝基`撒切尔的冒险故事,本书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主人公汤姆聪明又淘气,不屑与平庸的生活,富有冒险精神,用不断的逃学和恶作剧来对枯燥的学校教育循规蹈矩的大人们表示反抗,汤姆虽然调皮,但在正义与**的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候,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却都能挺身而出,显示出他们思想善良的一面。

**的主人公汤姆虽然还只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少年,但是其身上却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优秀品德。他诚实,诚实,在困难中冷静,在分析方面冷静,并且习惯于解决问题。

汤姆索耶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和幸福,梦想就会成真。总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属于自己的梦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二)

每当我想起我的童年,一种幸福和幸福的感觉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更让我找回了童年的那种感觉。

这本书的主人公汤姆是个聪明的男孩。他淘气,但充满同情。他对现实生活非常不满,一心想着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在姑姑的眼里,他调皮捣蛋,但是他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但在孩子们眼里,他是一位英明的领袖和英雄。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

在汤姆被罚时,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能让别人帮他刷墙,他故意表现的很有意思,让他省了不少功夫,还让别人心甘情愿的给他东西,作为酬劳。而就在他和哈克相遇的那天晚上,两人一起目睹了一起**案,为了主持正义,不畏**的汤姆站了出来,揭发了印第安·乔的丑陋面目,解救了被冤枉的波特。

终于有一天,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乔·哈帕、汤姆、哈克一行三人决定冒险。逃到荒岛上以后,人们都以为他们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葬礼时,可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葬礼,让他们的亲人破涕为笑。而为了寻找财宝,两人又跟踪印第安·乔来到了山洞找到了财宝,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从他们在困难当中表现的正直和勇敢,在平时生活中的聪明活泼,幼稚而又认真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遇到困难不应灰心。我们应该乐观,努力奋斗,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汤姆在他阳光灿烂的生活中告诉我们,只要他有一个梦想,并努力追求它,梦想就可以实现。总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

我觉得汤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但总有缺点,就是他太让别人操心了,特别是他的姨妈,为了他,经常担惊受怕,可汤姆却不明白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苦心,是不让他受到伤害,让他健康地成长,这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他对外面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这不得不让人赞叹。

童年,就像一锅蜂蜜,吃得越多越甜。时隔越长,就越令人回味无穷。所以,童年时间十分宝贵。但只要我们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就不会浪费时间。

读《狼图腾》有感

对于狼来说,我们汉人的第一感觉是贪婪、**、残忍。很多孩子不听话,父母会用狼来吓唬他们。

在我读过《狼图腾》之前,我一直受到老一辈的影响,什么狼来了、狼吃小孩的故事,已再熟悉不过了,对狼只有害怕,所以才去骂他坏。

我读过《狼图腾》后,我看到了狼这位大军师,所训练出来的蒙古铁骑,看到了“狼子兵法”。

30多年前,笔者作为一名在北京的知识青年,志愿在蒙古边境的二仑草原插队11年。他带领我们在草原上放羊,钻狼洞,挖狼崽,养小狼。他们打狼,防狼,并且敬狼。

他与狼搏斗,与狼有着亲密的关系,这是作者独特的经历。

蒙古狼是智慧,团结,顽强不屈的象征,他创造了雄霸亚欧两洲的蒙古骑兵,狼的军事才能,团队精神,家族责任感,都影响着蒙古人民。当时,成吉思汗率领的10万多匹蒙古战马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列强战败。他们依靠什么?这不是飞机的大炮,不是核**。

()是磨炼,是骨子中的那股狼劲,他们每时每刻都要与狼战斗,不管白天夜晚,更没有什么休息日可以不与狼斗,他们一边战斗着一边学习着,学习狼的兵法,崇拜狼的图腾。这才让仅仅的十几万铁骑,打来了大半个天下。

蒙古草原都敬狼,因为狼敬天,草原上的动物只有狼对着天叫,每次打到猎物都会围着猎物转跑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对天哞,蒙古人说这是狼在感谢天赐予他们猎物,然后再吃。还有神秘的**,蒙古人死后会放在**场,**场一般在狼多的地方,因为他们生前打过狼吃过羊,死后要喂狼才能升上天感谢腾格里(蒙语中的天)

。蒙古是游牧民族,不像汉人那样定居,是为了保护草场,而狼也充当着保护草原的卫士,它们抓野兔,吃旱濑,围黄羊,为牛群羊群马群节省了草场,所以蒙古人都信奉狼图腾。虽然他们打败了狼,但这是为了控制狼的数量,因为狼没有天敌,只有人才能控制它们的数量。

但是草原进入了一批盲流,完全不懂草原的规矩,他们打狼把狼打光了,就吃狗,狗是人的好朋友,他们会帮主人看羊,会救主人。草场里的野兔旱濑,都是很毁草的,还有黄羊来了一群一片草场就没了。现在草场已所剩无几,游牧也变成了定居,草原的规矩没了,草地沙漠化了,神秘的**仪式也没了,狼也不见了。

狼图腾没了,草原没了,再也不会有蒙古骑兵了。

腾格,如果那些盲人知道一些规律,草原会变成原来的草原吗?草原狼还会成就蒙古的辉煌吗?

看完江浩文在苹果树上的奶奶(一)

刚开学,我们的班主任就从图书室为我们借来一些课外书,单看这些书的面子五颜六色,可爱的****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了。我从这些书中挑了一本名叫《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听奇怪的,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这是谁的外婆啊?

居然能爬到苹果树上去?莫非她长了翅膀?还是她是苹果树变的?

带着这些疑惑,让我迫不及待的,仅用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下面就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吧。

这本书里的小主人公名叫安迪,他让我觉得他很可怜,那是因为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有外婆和奶奶,可是他呢?一个都没有,要知道如果没有外婆和奶奶,他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幸福地生活,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没有空来陪他玩,外婆和奶奶会讲故事、玩游戏。然而后来他又有外婆了。

有一天,他的外婆从天而降,坐在苹果树上,并且和安迪一起做了许多平时妈妈不让他做的游戏:去游乐园、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还有,这个外婆的打扮非常有趣,头上戴着一顶插满羽毛的大帽子,帽子下露出白色的卷发,胳膊上挎着一个大绣花挎包,穿的是一件旧式长裙,裙子下面露出白色的花边裤,这样的装扮比我妈妈还时髦。

这个外婆呀,不仅打扮奇怪,她的想法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例如让小安迪开车、即使被警察处罚也不在乎,去海上当海盗 ……,这样的外婆让我都羡慕死安迪,如果也能让我拥有这样一个外婆,可以带我去海上冒险,去套野马,还可以让我开她的小汽车,不时地冒出大胆、新鲜的想法,带我做一些新奇刺激的事。所以,我的童年将是多么的多彩!

不幸的事,这个奇怪的祖母只能出现在安迪的梦和想像中。 因为当安迪把外婆和他游玩的经历告诉爸爸妈妈。姐姐哥哥的时候,却遭遇了嘲笑和讽刺:

”安迪,外婆早就去世了,你那个外婆只是在你的梦境中和想象中的吧?”

直到有一天,外婆搬到了新邻居家。刚开始安迪并不怎么肯搭理她,但后来不知是相处熟了,还是看她得了风湿病,行动不太方便,反正小安迪帮她做了许多事情:买东西、种花、收拾房间等等。

新祖母还教安迪用袜子省钱,给他做梅子蛋糕,给他补衣服。在帮助新祖母的过程中,安迪觉得自己长大了,周围的人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安迪觉得快乐多了。

原来帮助别人可以让你快乐!最后,安迪在奶奶和奶奶的关心和照顾下,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8

立足学习转变观念

一、 认识生本教育的机制

与生本教育相对的是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转动,这样的传动方式叫连动式。学生教育就像开车一样。老师给了学生启动自己的动力系统的钥匙。这种方式叫做激励。

书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印度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知道怎么开车,所以他不得不雇一匹马来拉它。听到这个故事,我们自然觉得这个印度人很有趣。他不知道这辆车有动力,可以用它来刺激自己的动力启动。

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冷静下来,想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像老印第安人一样,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动机?这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

二、 对教学主体的重新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是取而代之,我们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强硬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比喻。苏格拉底说教学就像助产士。对于助产士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他们生了个孩子。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助产士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

这一形象、精彩的比喻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生产,那么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这毋须质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实际教学,我个人认为以下方法非常有效。

首先,备课时,要挖掘课本,选择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可能是贴近学生学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我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荫/雨后春笋/落地生根)赏析引入,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原来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也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 尽可能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尽力为学生学习服务,不仅仅是为学习知识而服务,更要为培养学生习惯、学习能力服务。在听刘伟巾老师的《雷锋叔叔,你在**》一课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刘老师能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读课文/谈认识/感情读/背诵)和小组学习交流的具体方法(组长组织交流,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即可)。这样长期培养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对策。每堂课40分钟,对孩子来说,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很重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疲倦之际、环节转换、更迭之际,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方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观察认识构成一个简单电路所需的电路元件,这时我会相机说“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想办法点亮小灯泡,看看你们有几张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再一次有了尝试的激情,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老师的提醒会“偷师学艺”,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欲望,**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学习。

除了上述两点,我想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我们的认识中,助产士也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充分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育;另一种是产婆自己费尽力气来助产,结果是产婆与产妇都十分辛苦,还产得不顺利。

如果教师比做产婆,做哪种产婆,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思想家和志愿者。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老师只考虑老师擅长教学,而不管学生是否擅长学习;它不以活生生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否定和轻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资源。

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反映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小组学中不断历练,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碰壁,有可能获得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扎实,但是切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担心而继续包办代替,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远比我们继续扶着走轻松,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每位老师都乐见其成,不是吗?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件最难的事:把钱放在别人的口袋里,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别人的脑子里。而我想说:

教育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潜能。还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它使我们更明白教师是一个激发者。

所以,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心不如行动,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让我们在教育上花越来越多的钱!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9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认为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您为不喜欢数学,乃置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了快乐。学生乐此不疲,焕发出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数学,不喜欢学习?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0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认为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1

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教育专著

湖滨九年制学校单宗平

近期,有幸拜读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华南师大教授,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负责人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行了全面的概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心理年,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有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我们要高度尊重学生,能够衡量和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首先,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各项权利受先受到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应该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

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它,我们才能完全依靠它。 同时,这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将牢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中,努力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2

尊重,教育前行的基石!

——重温《教育走向生本》感悟

《教育走向生本》是七年前我在学校进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时反复研读的一本书,贯穿全书的“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理念,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论述令我耳目一新,书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翔实的生活实例和教学案例阐明的观点和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靠着这本书和专家的指导,我校在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如今重温《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仍然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希望通过生本教育实现这样一种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而让我有新的切身感悟到的是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向每一位读者传达的心声——教育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是教育前行的基石!

1、尊重源于自然。

严春友在《大自然的智慧》说到: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我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总是一个幼稚的孩子,他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共同部分,就像一棵小草只是她共通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资格是什么!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只是海中的一滴水。虽然这一滴水也反映了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然而,人们却情不自禁地宣称要用水滴代替大海。

与自然的智慧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作呕的苍蝇蚊子,美丽的花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渺小的尘埃,都是大自然精湛的艺术作品,展现着大自然博大精深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事实上,人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也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虽然人类细胞被多次替换,但这种顺序不会改变。

恐怕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大脑,它让人快乐、悲伤、思考、理解和想象。用人类的全部智慧创造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的。让这一万亿细胞一起工作是人类智慧所不能及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尊重它们,就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生活,努力改造和支配学生。自然把人创造得如此美妙,数十万年的生命延续使儿童所具有的发展天性、学***存在于生命种子内部结构之中,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自身,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依靠生命体去进行教育,应当通过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机,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对景生情,才能触悟事理,才能最终塑造人格和形成智慧。

2、尊重强调适合。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运用了很多生活实例来阐明其观点,其中的“当鞋合脚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多年来,为了生存得更舒适,人类不断改变自然,创造了许多东西,甚至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然而,自然的复仇使我们明白,任何自然的转变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这启发我们重新思索教育,教育的确在改造着儿童,使他们从少知到多知,从自然人到带有社会性,然而,这完全不表明,教育就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自然及其规律,我们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应当顺应尊重儿童的自然生命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充溢着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

我是否被认可,我会被说是好是坏,我会得到多少分,我如何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3、尊重创造奇迹。

当你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的时候,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的学***尊重,尊重使学生的学***得以激发,学***发自他们内心的活动,生命以其自然的方式产生新的学***,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他们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合作友爱,思维活跃,成绩突出。

如2011年秋季接任高一年级时,我有意选择了一个中考化学成绩最差的班级任教:将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等级按照相关数据折算成具体分数,100分为满分,该班的平均分只有39.05分,最高分51分,最低分26分,全班43个同学中分数低于40分的达31人,而年级平均分为47.

87年。全年级化学平均分最高的班级,即理科重点班,平均分为57.17分,高于我所在教学班学生的最高分!该班的化学基础有多差可想而知,我刚开始教他们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要“崩溃”了,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式都不会写,很多学生连最常见元素的符号都没有记忆!

在课堂上,他们常常用一双非常迷茫和天真的眼睛看着我,这让我哭笑不得。但我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充分相信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变他们,高度尊重他们,全面依靠他们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虽然他们的化学基础很差,虽然他们根本不会学***,但我还是坚定不移地把学***的权力交还给他们——这在很多人眼里是想不通、看不惯和无法理解的,觉得我怎么这么狠心甚至是不负责任——学生已经这么差了,且根本都不会学习,你上课还敢不讲课,叫他们自主学习——这怎么可能?但我还是坚持做到了把有限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和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合作、交流与展示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相信他们只是一棵棵还没有把根扎好的幼苗,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最基本的施肥、浇水等事情帮助他们长根,总有一天,他们会顺势成长、开花、结果。

全班统考的相关数据充分证明了尊重创造的奇迹: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得到尊重,只要得到学***由,他们就会很快地接受知识给他们提供的欣赏世界的方式,就会急切地睁开观察真善美的眼睛,课堂是一座知识宝殿,他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他们兴高采烈地在里面自由采撷,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他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

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学会尊重,学会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3

以生为本,你舍得吗?

东洲国际学校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一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探险家的智慧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氛围和新的面貌。学生已成为学者,在课堂上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和风貌。

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

”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鸡也赶着**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这样,对学生个性的解读直到下课才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

让我们听一首轻诗。在这首诗的启发下,我们将威尼斯的情怀倾注于笔中,勾勒出你情怀中美妙的色彩,好吗?”于是**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 (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老的宫殿,大片水域都有着淡淡的神秘感,就像一个女孩披上紫色的面纱。它也像天空昏暗时天空边缘的第一缕紫光。神秘使人心安。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

(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 (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

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

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净的,水是纯净的,风带着花香不是油腻的,而是白汁的。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

平淡如白纸,在第一缕阳光下用铅笔,像一只老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

是意境啊! (黄禹澄)

听了这样美妙的话语,我仿佛能触摸到孩子们灵活的思维,感受到他们的血液喷涌,生命澎湃而成长。试想如果我不”舍”花这4分29秒写,又花5分钟去展示,我只是自己不断地去教授课本知识,我又怎能感受孩子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呢?或者说他们的这种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不是就被我扼杀了吗?

所以我很庆幸我”少教”了近10分钟时间,但”得”到的远比十分钟讲解字词、讲评作业多的多。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孩子,爱孩子。

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表演的,行,那就表演吧,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演奏的,好吧,那就弹奏吧,有时孩子们说,这节课要出去玩的,好吧,那就去堆雪人吧,有时孩子说,我和你比赛,行,那就比吧。也许有老师会说:你吹了它,就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了?

说实话,我有的时候是来不及,但是眼光要放长远些,学生只要快乐地学,健康地成长,他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会方便很多。总之,课堂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成为学习者,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从行动上愿意这样做,并且坚持这样做!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 k107 陈湘玫

给自己一个信心,如罗文将军以坚定的信念赢得未来的荣耀。——这是我写在这本书上的警语。

罗文,如钢铁一般的军人。他不怕风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完成国家的使命。

罗文,如标杆一样的伟人。他送信的使命涵盖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良品质。奉献、主动、热情和忠诚都是罗文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人生的一切都在这里。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真相,只是不愿意做,不愿意想。但是罗文确实考虑过,甚至他也把这些好品质带给了我们。

罗文的信条:没有借口,立即行动。而书中的例子“我最近太忙了”、“对不起我帮不了你” 、“那不是我负责的事情,你应该去找***”,这些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太多了。

看到这些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推卸责任的自己,“不是我,是因为***,我才这样做的”,多么丑陋的自己。《致加西亚的信》就活脱脱的把丑陋的我们**了。

我突然发现,我们总是把别人看的很透彻,一味地责怪别人的错误,却忘了我们也有这些坏习惯;我们总是责怪别人,却忘了他们其实是自己的错误。好好反省,透过一切,看看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太多不足。

《致加西亚的信》就像一面镜子,他把你的表面,你的内心都显示出来了,你可以选择改正,最后会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为什么不是完美,因为人无完人,改正了这些,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但是只有学会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完美。

我们需要行动。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行动,需要付诸一切去努力奋斗,而不是空想该怎么怎么做,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太爱幻想,却忘了只有行动才能实现你的梦想。我们需要的便是坞接口的行动起来。

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坚定的心。拥有目标,不放弃。

我们需要一份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完善自己,在这一年的努力里,也当是在为一年后的社会做做热身,打好优良的基础,对自己的目标负责。

我们需要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去迎接艰难的一年。

美国**不是评价这本书说:“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是的,了然一目的世界,你会懂的。

四点起床读后感

张正芳刘继鼎

看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好高大上,当你读完之后你是成为高富帅,白富美,还是飘过的读者,如果看了这本书之后嘴上叫好的人,然后说那是别人成功,好像跟我没关系,那么,只能说看了都是浪费,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句子,成功人的好习惯,把它变成是自己的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事实上,不管一本书有多好,他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关键在于你诚实的身体是否被精神支配。

这本书中的四点钟真的是让我们四点钟起床。另外,它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安排一天的是间,然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点:

一。好的人会把别人的成功变成自己的成功,否则他会一笑置之。

2。在迎接每一天之前,我们必须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节点,不要盲目地在那里工作。

三。我们必须有继续前进的决心,不要为我们的懒惰找借口。

四。多听,多学,多看,多学,多学。

5个。多读些好书和文章。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他们会让你更了解自己。

6。你的努力是否毫无价值取决于你是否真的努力了。

7号。别人的肯定是你成功的标准,而不是说你英俊美丽。

8.你的天赋可以比别人差,但是学***一定要提升,有一句笨鸟先飞,关键是看你怎么飞。

9.不要浪费早晨高效的学***,充分利用好早晨四个小时,你会和别人完全不一样,前提要认真的去做。

10个。多说总比多做强。不说不做的人一定是行动的矮子。在名人成功之前都是普通人,我们只看到他们头顶上戴的光环,却没看到别人背后的心酸历程,在我们自己喊苦喊累的时候,是否真的累了,还是想借此偷下懒,就好像创业需要的动力与激情都是别人给的话,那最好别说自己是创业者,我很坦诚的说我不是。

我不能说我看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四点起床,但我会早起,不能说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习惯,但我一定会尽可能得变成自己的习惯,也不是说一定会成为高富帅,白富美,但我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宽自己的视野。想要真的把好的***成自己的,慢慢来,从一天,两天……开始积累,那时候你就不需要闹钟深入你的脑袋把你刺激醒,自然醒,才是真正的醒,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妨从当下改变自己开始,加油吧。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4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光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应该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成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82364.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