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观点读后感

2024-05-04 观点读后感

最新观点读后感(合集九篇)。

我们该怎么去写作品读后感呢?阅读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 撰写读后感是您表达对书籍感受和思考的机会,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观点读后感”,热烈欢迎您参观这个网站享受阅读的乐趣!

观点读后感 篇1

对中国近代教育名家关于

中国科举制度的观点的读后感

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在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就实行了,这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但在清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大量腐败和问题,出现了一大批对科举制度提出自己看法的名人,他们大多提倡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1、 黄宗羲、颜元、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科举观

(一)黄宗羲

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首先,当时由于科举的兴盛,导致许多学者严重地脱离现实,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所以他提出“学贵适用”,即只有适于使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其次,士人为自己的仕宦之途,不选择独立思考,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所以他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认为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

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

(二)颜元

颜元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士人在利禄的引诱下自幼从事破题、捭八股,读书求学完全成了他们的“名利引子”。他主张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为此,他提出了“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提倡尧舜周时代的“六府”、“三事”、“三物”;同时大力提倡“习行”的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三)康有为

康有为认为,我国八股考试严重桎约了人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他提出废除八部制考试,改变考试策略理论,全面开学后废除科举。他认为,八股学者的遴选导致学者们不去研究世界各国的现实和情况,所以遴选出来的官员不会做实事。

所以。他同时提出,要大力兴办学校,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世界形势,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

(四)梁启超

梁启超认为八股取士是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同时,他批判由八股和楷法取士会使士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他指出:“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进而,他提出最好的策略是将科举合并于学校;具体做法是“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生成比进士;选期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 。”这实际上是一套废科举、兴学校的方案,除保留科举的各级科名外,科举实体已不复存在。

(五)严复

严复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了教育目标模式,在其体系中,智育处于基础地位;他认为,在八股考试主导下的封建教育,不仅不能启迪人的智慧,反而“适足以破坏人才”;同时,他详细地分析了八股式教育的三大弊端:其一是“锢智慧”,八股式教育违反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还会导致士人拒绝接受其他知识,固步自封,孤弱寡闻;其二是“坏心术”,科举考场作弊之风盛行;其三是“滋游手”,八股教育目标单一,与生产严重脱离,培养出了衣食仰赖与社会的游民。因此,他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部士训,强调西学。

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切事物和制度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举制度也不例外。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官员的选拔机制,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延续和弘扬了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公平、公正、秩序的法律价值。但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出现一大批批判科举制度的文人呢?

可能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他们认为中国不再适合考科举人员。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改变科举制度,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我们来浅谈一下科举制度的弊端:

(一)科举的教学内容实为统治者禁锢思想的工具

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同八股文一样,诗中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继承孔孟朱熹的思想,不能随意抒发感情。

定八股的原来用意笔者认为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由于八股文的考证,压制了科举不擅者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无法创新。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禁锢;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二)科举致使士人急功近利,不关心时事

大多数人把通过科学考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只会变成做官。因此,他们一心学习四书五经与八股文这些考试会涉及的书目;而对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社会漠不关心,对国际各国的情形漠不关心,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进而,他们变成了一群只会空谈心性,纸上谈兵;而做不出什么实事,不能真正为百姓解决烦恼。

(三)科举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年代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同时,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因此,近代许多名人都认为我们需要改变科举制度。同时,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虽仍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但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已不适合中国社会。我认为名人们的主张都是有道理的。比如:

(一)改良科举的教学内容

过去,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和简单。事实上,它只需要人们死记硬背,他们无法学到任何真正的知识。因此,要改进教学内容,包括道德知识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正确审美教育等。此外,要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劳动,培养实践能力。

(二)广设学校

改变过去只有男人和少数男人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而应改建立一个范围广泛的学校,无论男女,扩大教育的范围,只有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了教育,全民素质提高了,社会是否会更加文明和谐,中国的发展是否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不论是什么制度,都应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例如,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科举制度的实践,但与科举相比有其优势。但现在,高考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教育,所学知识大多局限于书本和理论知识。

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哪个年代的教育制度,使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观点读后感 篇2

我选择了《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作为文献选读书目。我们的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本学期也选修了这门课,但只涉及一些章节。现在我仔细看了整本书,发现它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详细阐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们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模型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工具来研读更高级的课程,此外这本书还紧紧抓住了当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凭借其来分析当前的经济政策与形势,联系实际地来理解书中的经济理论。

该书的作者是哈尔·罗纳德·范里安,1947年3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他是一位研究微观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曾任教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等,执教经验十分丰富,他撰写的教科书受到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其中最著名的两本是《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微观经济分析》,而前者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典范,还被许多高校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籍,由此可见这本书影响之广度与深度。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在全球如此受欢迎,近年来又被引进国内高校并广泛传播呢?原因有很多:对于前者,我认为这是由该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于后者,它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大规模传入中国的一个缩影。

下面首先我就谈谈这本书的一些主要特点。

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它以逻辑的方式展示了微观经济学的历史。遵循其理念,读者可以从简单到深入地完成经济学知识的学习。首先,该书收录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的摘要,如1990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收录在该书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另外,虽然本书包括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献总结,却多而不乱,仅仅有条,靠的就是其阐述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比如作者用第3章的偏好来引出第四章的效用函数,第18章的技术是为其后的厂商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做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见该书层层递进的逻辑性。

注重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经济学,就该让他们学会分析经济的方法及工具,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学到的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在未来可能是不适用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这门学科。例如,本书的附录用数学工具演示了许多例子。利用微积分法求解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最优需求。数学工具的引入使演示简洁严谨,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用从实际经济问题中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首先,作者对一些抽象的理论进行了具体化的处理,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本书不但通过偏好效用函数来推导出需求函数,而且还关注了需求行为反过来对偏好和效用的影响;其次,本书通过不断放松经济学模型的假定前提,使经济学理论更加接近实际。众所周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模型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的,比如厂商是竞争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均衡价格完全由供给需求决定,这些假设很多时候都是偏离实际的,因此要将经济学模型应用于实际,需要不断放宽假定,这样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最后,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理论的实际运用方法。

例如,这本书引用了许多文献的例子作为参考。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标准的经济问题,用数学工具解决,学生可以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说这本《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十分优秀的,这也是它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典范教材的原因,它不但在国外十分受欢迎,而且近几年还被引入了国内高校并受到了许多财经类学校学生的欢迎,这其实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引入国内的一个缩影。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批大学生进入社会,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那么,这本书或西方经济学导论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呢?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西方经济理论被引入中国,改变了许多人的经济观,使他们看清了计划经济的弊端。这本《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也是其中之一,它十分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市场调节与**干预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解释了消费者与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

最重要的是,它也非常重视数学工具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了**宏观调控、利率市场化试点、实行浮动汇率、央行基准利率市场化调控等西方经济的诸多影子。,这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中。事实上,它不是。我认为在介绍的过程中学会辨别很重要。我们不能够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应该深刻分析其实质,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来一步步确定发展方向,因为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在欧洲及美国的土壤下培育出来的,是对他们国家的经济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在世界范围内不一定适用,因此取其精华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采用渐进的方法来试点,而不是一步到位,此外西方经济学中哪些东西可以适用并能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律,我们先要摸透自身才能接受外来者,否则就会消化不良。

总之,西方经济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

最后,我认为《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十分优秀的,它能让我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为学习其他更高级的经济学打好基础,同时它也是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一个缩影,我们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子,必须深刻学习其理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最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点读后感 篇3

或许你听到出师表这个姓名还有些生疏,那我要是说出它的作者你就绝不会不知道了。它的作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今日我之所以要给咱们共享这篇文章不只是由于它文字美丽,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并且这篇文章还让咱们看到了一个实在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相同发现他身上才调的感谢之情。不信让咱们一同来看看吧!

文章最初便剖析了全国局势,陈说了先帝的遗愿。期望以局势之危殆,鼓励后主刘禅发愤图强。就从这儿咱们便能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不止是威严的君臣联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期望,诸葛亮期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能够公平严正的君王。

然后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将咱们带入到当年的回想中去。以看似安静的语调叙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沛的开展渠道。让他能一展才调。假如仔细读的话不难从中找出“先帝不以臣鄙俗,猥自枉屈”之类的话,充沛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谢与感恩。搭档又表达了自己北定华夏,以报先帝之恩的决计。最终以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再次表达对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学或许很疑问,这刘备终究何德何能,能让这么聪明的诸葛亮对其死心塌地。其实道理很简单,便是由于刘备发现了自己内行军作战方面的缺乏,并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内行军方面的天分。所以不吝放下身份,草庐三顾来请他辅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总是诉苦自己没朋友,咱们都排挤他。其实并不是咱们排挤他,而是他总是用挑刺的目光看他人,用扮演的目光看自己。这样相较之下他人就自然而然的显得配不上他了。其实咱们只需像刘备相同有挑刺的目光检视自己,用发现的目光去赞许他人。那么,你将会具有许多朋友。

观点读后感 篇4

在上世纪,上演过一个现代剧《白毛女》,剧中的白毛女名字叫喜儿,是穷汉杨白劳的女儿,是劳苦大众的代表者,黄世仁是一个财主,是地主富农的代表者。从传统讲,两者属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在思想和生活上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个路儿”。若放在现在不论成份看,无非是普通农民与先富起来的致富者,也就是说,是穷人与富人,打工者与老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不可能老守着传统。有道是,有思路才有出路。时下,没有谁愿意守穷,更不愿意固穷,人人都想富起来,人人都想成为“黄世仁”,不少人也正是这样在努力着。

既然如此,“白毛女”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大改特变,譬如在恋爱上,面对“黄世仁”们,不少“白毛女”已抛弃昔日的观念,与“黄世仁”们一笑泯恩仇,丢掉怨恨,消除隔阂,相拥相随,走到一起,嫁给了“黄世仁”。“白毛女”该不该嫁“黄世仁”,不少人紧随其后说是非,特别是一些传统卫道士一提起,立马会“吐出一口唾沫”,再骂几句“丢人丧德丧天良”的话。细想想,“白毛女”嫁“黄世仁”,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有以下好处:

其一:有钱。“黄世仁”有钱,娶了“白毛女”,把“白毛女”救出苦海。

“白毛女”嫁给“黄世仁”后,苦日子熬到了尽头,“连根拔掉”,从此不用再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渡恓惶。

其二:有房。“黄世仁”家产多,“白毛女”嫁过来后,住的地方自然宽敞,不是小院别墅,就是四室三厅三位,或二百平方米以上的上下楼层,因而不必再老守多少辈老先人留下的“风过屋里漏、雨过屋里湿、夏天屋里暖、冬天屋里寒、炕上无遮盖、老鼠把人害”的旧茅屋,也不必一辈子为房打工,去蜗居,去裸婚,去当房奴。

其三:有车。有人讲:

“宁坐在宝马车内里哭,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此话一出口,像踩在谁的尾巴上一样,立马招来一片讥讽和骂声,骂说话人不劳而获,没有自己。仔细想想,这句话突然冒出来,主要伤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自尊。

你爱坐在宝马上哭是你的权利,不要硬将大众拉出来垫背,并嘲笑辱没一阵。其实在现实中,日子清贫,一般人想买个电动机可能都要算计考虑许久,而嫁给“黄世仁”后,就不会那么思量半天了。“黄世仁”有钱,可为“白毛女”买辆名牌小车,“白毛女”高兴了自己去考个驾照,赛赛车,兜兜风,嫌累嫌麻烦了就顾个专用司机,想到哪儿去都方便,关键是人轻松了,出入再无挤车之苦,无徒步之劳,更无受风吹日晒之罪。

其四:生活无忧。人常言: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给“黄世仁”,生活从此艳阳天。“吃的瞎好脸上看,再也不是瓜菜色;穿的瞎好身上看,再也不会黑布衣。

”“白毛女”不会再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穷的老是揭不开锅的窘境,也不会过年再有“我的家里没有钱,扯上二尺红头绳”的穷酸样,更不会再有整天为油盐酱醋操劳,为降几角钱的菜钱在市场转着圈儿与卖菜的争上老半天。有保姆,衣服要伸手,吃饭要张嘴,好吃的,辣的要喝,吃什么,穿什么,吃什么,有什么,谁能不说这样的一天?

其五:能进入有钱人阶层。“黄世仁”成一方富户,自然结交的人不是有钱人,就是当地有权有势之人。

“黄世仁”有钱,就有不一样的身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嫁给“黄世仁”,不仅仅是嫁给一个有钱人,而是进入一个新的阶层,走动的人和结交的人以及想攀附的人,都是有钱人或有权人阶层,如此“白毛女”嫁过去,相逢有权势,往来多富户,自然享受的是上流社会生活,比原先整天蜗在家或出出进进面对的穷亲戚、酸朋友过日子不知要强多少倍。

其六:尽享富贵。有道是:

“跟着耍猴的赶场子,跟着杀猪的翻肠子,跟着有钱的当娘子。”嫁给“黄世仁”,成为有钱人的夫人,既富有又尊贵,不用考虑上班,不用担心家里生活。朋友多,亲戚多,门路多,有靠山。

出入有保镖,办事方便。遇事有人会找上门来,能办的去办,不能办的用钱开道,寻缝钻眼总会办到。闲暇时,我打牌、炒股、在俱乐部跳舞、建一个凉爽的高尔夫球场、在冲浪池游泳、在桑拿房里吃点苦头,享受这样的滋润生活。没有人会太高兴。

其七:可提高后代素质。“白毛女”嫁给“黄世仁”,第一要务就是传宗接代。

古人言:“一样的生,百样的活。”同样一个孩子,如果生在草民百姓家,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生在帝王家,那将是龙子龙孙,自然以后前途很不一样。

“白毛女”有了孩子,因为是“黄世仁”孩子,自然成为有钱人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享受贵族式的教育,大时可花钱送国外深造培养,以后前途会无量,如果在事业上成个带“家”的,祖坟也会添光的,如果在官场混个带“长”的,放个屁也是肯响的。如果跟“大春”生个孩子,只见山林野兽,难见世面,在深山老林能受啥教育?深山老林只能看狗撵兔子,瞧蚂蚁打架,看野猪“哼哧哼哧”啃地面,看猴子太阳底下晒暖暖。

其八:有病有灾及时除。现在社会,尽管有医保,有互助保险,但遇到天灾人祸或病痛,对老百姓还是困难多。

君不见,如今干啥都要钱,对大多数老百姓讲,买房把人掏空,孩子上学把人逼疯,再得个病,要么“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要么“做个阑尾炎,一年地白干”;要么“脱贫

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如果得个大病,天塌地陷,没有钱,怎么办?要么只有寻个上吊绳,为国家省点药物资源尽忠,为自家省点钱财给自己送终,要么只有硬扛硬挺,让疯狂的病情加重,无奈等着到火葬场送终。

而嫁给“黄世仁”后,情况立马改变,“白毛女”这方面就毫无顾虑了,有病不会耽误,能及时治疗,因为有钱,看病挂号不用辛苦排队等老半天,请专家可上门会诊,小病在家小调理,大病大医院去治疗,钱到位了,好医生也就到位了。谁说看病难?有钱看病一点也不难。

其九:可了却父母牵挂的心。父母心在儿女上,嫁的不好,是父母一辈子的痛。

“喜儿”嫁“大春”,只能穷嫁穷。“大春”老实,但“老实”不能当饭吃,当钱花,改变不了“喜儿”的命运,生活平淡,环境艰难,家里要富起来,日子要好起来,还不知牛年马年,到最后就是熬成黄脸婆,也不见得从穷窝里能翻身走出来。如此过光景,父母不但亨受不到什么,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还会为其艰辛的生活多一份揪着的心。

但嫁给“黄世仁”,该有的有了,不想得到的也得到了,生活富裕,父母不用为女儿再操心,这不仅把自己解放了,也把父母解放了出来。

当然婚姻大事,十全十美最好,但不见得每个婚姻都十全十美。也许有人说“黄世仁”不是靠双手勤劳致富的,而是剥削人坑蒙拐骗富起来成财主的,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黄世仁”坑没坑人,骗没骗人,自有政府有关部门处置,现在“血汗工厂”不少,坑农民工、拖欠工资的事几乎天天发生,有几个老板倾家荡产了?我们谈论的中心是“白毛女”嫁“黄世仁”的问题。

有些人说嫁后不见得幸福,这纯粹是心理明白装糊涂。什么是幸福,个人的欲望能够满足,就是幸福。“白毛女”嫁给“黄世仁”,有以上列举的许多方面的好处,难到说不幸福?

凭心而言,幸福是一种心情,好不好关键在自己感觉,活的有质量才是第一的。再说世间事不可能什么都让你占住,活的有滋有味是一方面,活的富贵是另一方面,好好活着又是一个方面。应该承认,“白毛女”嫁给“黄世仁”,毕竟比嫁给“大春”要好。

就像一个东西,如果放在地上,人们懒得用手,却用脚拨号,那么这个东西只能像土豆一样一文不值。如果有人把它捡起来,放在一个高高的玻璃柜里,在下面铺上红地毯,那么这个东西就不是宝藏,而是宝藏,首先,它本身的价值已经增加了。如此的生活,其它一切都已不重要了。

观点读后感 篇5

乐观,是挫折中的慰藉,是困难时的动力,是欢乐时的朋友。乐观可以点亮心灵,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金马驹》中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位乐观的人。

《金马驹》这本书中,记叙了主人公爷爷许多乡村生活中的趣事。比如爷爷在给动物们取名字时,费尽了心思,按照杨家祖传的规矩,只要是男性乳名都叫马驹子,而动物们也都叫马驹子,如何区分呢?爷爷就想到了一个妙招,他依照每个动物的性格、外貌特征起名字,比如骡子的皮毛是枣红色,在阳光下照射,犹如一团烈火,就叫火驹子,牛犊黑背黄腹,头顶生两个月牙弯角,就叫月牙驹,这个妙招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爷爷乐观中带着善良,从不会打骂动物们,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和他如同亲人一样,还有爷爷是种粮食的,家里有几亩麦地,他把麦子们称为麦宝宝,一丰收,金黄的麦穗随风飘荡,掀起层层麦浪,美不胜收。爷爷喜欢在劳作时唱歌,月牙驹驱赶着大石磙也放声歌唱,虽然爷爷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仍然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这就是乐观,爷爷这样乐观,所以每天生活十分幸福,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达尔文曾说过: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科学家霍金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他21岁患病,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可是他并没有气馁,不能说话,就用唯一能动的两根手指操控按钮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惊人之作。张海迪也是一个乐观的人,她从小立志成才,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可即使是这样,在xx来的时间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四门外语,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像他们这样乐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凡尔纳,高士奇,王洛宾等等,面对疾病或磨难,他们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品质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也想做一个乐观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我能积极乐观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把生活中的所有经历看作是自己成长中的宝贵经验,我也会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春天到了,我能发现百花齐放之美,夏天到了,我能发现满塘荷叶之美,秋天到了,我能发现树上的枫叶飘摇之美,冬天到了,我能发现雪花纷扬之美,我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世界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们去感恩。有了乐观的态度,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使事情发生一百八十度的改变,这样事情就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机,进而让心情变得更美好,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我越来越乐观,生活也会越来越顺利。

乐观,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流到哪里,哪里就会被滋润;乐观,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洒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温暖。让乐观永远在我们心中,点亮心灵,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观点读后感 篇6

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讲述了作者认为的人类历史历程的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可以看出,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历史却脱离具体历史事件的讨论,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出抽象概念进行分析。以下从四个部分分别讨论。

在“认知革命”中作者提到,在百万年前存在许多人种,而一万年前却只剩下了智人,其中缘由作者归结为认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代表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大发展。智人良好的语言能力使得彼此间可以交换更为复杂的信息,加上记忆的发展,使得跨时间、跨空间信息交流不再困难,更容易形成集体性的知识库,大大增加了在原始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伴随智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得愈发复杂。其他动物集体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阶层”、“地位”的划分,但智人的社会结构由于语言等交流手段的广泛运用而在此基础上更加庞大、复杂,可形成上百人的集体,集体成员间的.联系由于跨时空交流和表述虚拟概念的可能较其他物种也更为紧密,这些都是智人之所以超越了其他人种成为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类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认知的发展,跨时空交流在一些智力水平较高的物种身上也能看到,使智人最终区别于这些物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虚拟概念的充分表达。在人类的幼年期,虚拟的“神”即成为部落认同的基础,由集体认同进化而来的社会组织较其他物种而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身体机能并非十分发达的智人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了下来。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虚拟概念的表述,现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在一些方面上远远超过了物质生活,可以作为一个复杂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注解。

作者认为,使人类脱离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反而是一场骗局。作者描绘了一幅农业革命前原始人悠哉游哉生活,农业革命后封建社会农民整日工作、自由受土地限制的图景。这一点其实是大可商榷的。对一种社会的过度美化描述往往出现在对它知之甚少的群体中,作者也犯了以今求古的错误,将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后的当代社会图景想当然地套在了生活物资堪称贫乏的原始人身上。没有农业革命解放生产力、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原始人每天睁开眼都要考虑今天食物从哪来,哪有作者所说的那样悠游自在啊。原始人之所以开发农业、之所以投入人力物力发展农业,不就是为了稳定的生活吗?也正是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后,社会结构相应地发生变革,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群体开始发展,更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

人类的融合统一作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者给出了很精炼的概括。货币的广泛使用代表着商业需求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对已知范围之外可贸易材料和对象的寻找促使了历史上多个远洋寻访事件的发生,可谓融合的开始;帝国的建立大都伴随着域内人群的融合统一,局部的统一为整体的统一提供了依据;宗教尤其是全球性宗教的发展为信徒提供了集体认同,传播信仰的需求又进一步促使了不同人群的融合。

科学革命无疑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科学体系的建立使得集体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共同经验的增加,科学共同体本身也成为人类融合统一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科学革命之后,人类正式成为地球霸主,对整个地球自然资源的掌握带来了无数的财富与繁荣的经济,人类的需求随之更上一层,精神层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快乐吗?对幸福快乐的需求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是否会引发下一场革命,让我们拭目以待;科学的发展使得创造更发达、更聪明的生命成为可能,科学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的可能会将人类引向何方,智人将继续进化还是被自己创造出的生命形式所淘汰,都是有待回答的问题。

《人类简史》总体上来看为我们看待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是一种新的观点。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将来发展的道路。

观点读后感 篇7

看到了最后一句,我放下了书本,心情是那样复杂,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哀?为什么他的童年没有一丝欢笑,只是充满了仇恨的悲愤?苏联当时的社会真的那么黑暗吗?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黑暗政治斗争的恶果!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一个国家最底层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翻身的社会!这是高尔基先生的批判,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妙笔!一个黑暗到可以使人变坏的社会,不得让我们胆寒,更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是她让我们能过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与和平的象征,她是东升的太阳,照亮了华夏大地,暖和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才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否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童年》是一本不错的书,是一本袒露真实的小说,我有想过写一本自己的《童年》,即使不能,我也永远珍藏这本书,因为它绝妙的写作手法,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寓意都是值得珍惜的!

观点读后感 篇8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读后感范文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解放后,他在讲到语文教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以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预习训练,提高预习效果吐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就是说,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这个道理。我在讲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并注意思考。当出现疑难时,就要他们动脑筋、或请教于人。所有这些,都要靠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才能做到的。唯如此,方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废除逐句讲解法,采用讨论教学法叶老在谈及关于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时,曾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产。即,教材是例子,通过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养成独立阅读、写作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逐句讲解的危害性:首先,这千篇一律的方法很难突出重点,很难有针对性;这是一种刻板、教条而又无的放矢的方法。其次,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养成填鸭吃食、照本宣科的陋习。再次,它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厌倦,形同嚼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对逐句讲解的厌倦,是产生不了这种心理倾向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探求知识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学生手中,便如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十多年来,我曾尝试叶老在学生是报告讨论,在教师是指导订正的课堂讨论方式,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在给学生讲授《理想的阶梯》时,根据其难点与重点,设计出有指导性的思考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2)课文在论证中列举了哪些论据?

(3)你能再举几个课文以外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吗?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待课堂讨论。对于议论文,一些学生兴趣不太大,但这样的设计却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去认真阅读、积极思维,整理课文中的论据,翻阅有关资料。在课堂讨论中,他们不仅准确地分析出课文的论点论据,而且还列举了课文以外的大量事实进行论证。诸如:珍惜时间研究物候的竺可桢、刻苦勤奋终于摘取数学王冠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知难而上、多次试验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有的学生在复述时,还穿插了许多动人情节,使讨论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班有个学生,很用功,成绩也不错。可他很少主动发言。当老师叫到他时,只见他汗流满面,说话结巴,紧张极了。这样缺少魄力、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在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像这样在广众面前不敢或不会说话的学生,怎能去迎接选择、开拓自己的未来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终生受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为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我先让学生在小范内进行说话训练,使其思维得到广泛活动,说话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以发挥学生的最大能量。对于不惯发言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推他们为代表发言,给他们以锻炼、提高的机会。至于诗歌、散文、童话等课文,我则将它们放在一起讲授,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主题。这样要比老师自我陶醉地讲书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实际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人这一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审问之而明辨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把方位说明与记叙见闻结合起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如运用比较阅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我的做法是,先讲析《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说明顺序与结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故宫博物院》,让他们自己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通过对比,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讨论,总结出了课文的空间顺序与结构特点,较好地完成了思考题。整节课大都是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做些指点。结果,不仅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得以阐发,而且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预期目的。

三、写作训练叶老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中学国文学习法》)他又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有一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1、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癣文法、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了《记一辆纺车》,就要求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特点,仿写一篇类似作文。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种仿写训练的结果,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对他们也进行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其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叶老认为: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正确。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鲁迅也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观察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纷繁庞杂,观察时,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方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观察的内容很多,类型不一,方法也就随之而变化。归纳起来,有定点、定序、移步换景观察,也有比较观察、提纲观察、表述观察等。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景物的观察与描写,我带学生到滨河路,指导他们有重点、有层次地观察黄河两岸的景色。定点观察滨河公园、河北岸果树林的色彩变化;观察初冬时节河水的流量及清浊程度等。然后以《初冬的黄河两岸》为题,写篇散文。这样做,学生不仅观察、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认识了大自然,增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总之,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讨论,直至课后的写作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课堂的范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十分清楚地贯穿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明确地体现着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思想。这种训练过程,循环往复,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直到学生自能阅读、自能写作,那么,教师便可以不教了。

观点读后感 篇9

之前看到一段话:人到中年,发现自己能抵御外界侵扰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能够逻辑自洽,有坚定的精神内核,情绪波动时能问一句初心是什么并得到答案归于平静。虽然我还没到中年,且离中年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却很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个精神体系,恰好同学送了我一整套哲学的书,我打算一本一本地看,想要从别人的哲学思想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

说来惭愧,自工作以来,看书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一方面由于近似于销售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急需解决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讲哲学的内容不像小说一样,需要去不断琢磨,有时阅读中断,再想续上的时候只能重新开始。囫囵吞枣的阅读,又让我对内容只有个大概的体会,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不懂哲学书。当然,哲学的内容想要深刻理解的话,确实会很难。

这个月看的书叫做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叔本华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哲学体系有着很深的影响。书本中对叔本华的人生经历有过详细地描述,但我觉得略显冗长。于是,我去百度百科,并且精简了一下: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很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我大概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自己的整套哲学体系,只是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刚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是不太理解的,有很多地方我都不认同。而且他有很强的悲观主义倾向,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的。

所以我在开始的阶段,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我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哲学的理解在最为浅薄的层面。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哲学体系和数学体系一样,都是需要严密地证明,在理解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时我应该像学数学时先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进而延申下去,得到定理,得到引理,最后能够发现所有的内容又汇聚到一个或者几个点上。

不过这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数学体系是以客观内容搭建起来的,抛开最前沿的内容,大家所认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哲学体系不同,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不同的内容。

这篇读后感是我边读边写的,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不同的哲学体系虽然出发点和内容都不一样,但是结构会不会很接近,就像数学中的很多方向,研究不同的内容,但是结构很像。

只可惜自己认识还过于浅薄,回顾这篇读后感,有一种毫无干货的感觉,只是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对内容的思考并没有多少,希望能在今年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体验。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7502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