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2)

(2) 这部纪录片前后看了四五遍,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的场景就充满了哭声,几乎惊天动地。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也许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专业,我没有这么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些孩子有分离焦虑,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真的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来忽视吗?我想不然。毕竟,大声哭对孩子的健康未必有好处。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儿童。

首先,我认为纪录片中老师对孩子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给妈妈打电话或者让她不哭就接他们,只能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当孩子们发现妈妈不来时,他们会哭得更厉害。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比如,孩子们喜欢小动物,让他们去喂小动物的焦上,让他们玩喜欢的游戏,从而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孩子必须有爱心和耐心,不能忽使他们,不能恐吓和威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抱着他们抚摸他们也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目前,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立即处理,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她学会自己吃饭。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

任何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很伤心,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还处于符号理解阶段的孩子来说,言语指导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演示?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在中产阶级,同伴交往增加,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为。在纪录片中,中产阶级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伤害了几个同伴之后,老师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回小班。

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望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他们就能发展得很好。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许多情况下,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

“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

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应该深刻反思。不要责怪幼儿园失职。想想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做的足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在幼儿园、家庭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爱和尊重。俗话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今天的所见所闻,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会努力为我的孩子们做最好的。

(三)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一。孩子们从最初的小班哭多了,到升入中班后的培训,但谁知道两个简单的剪屏,其中包含了我们幼儿园老师多少的辛劳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他的小椅子放好,但是他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个孩子一点也没有放弃。我们每个人都对反复的尝试感到敬畏,深深地感到孩子是如次的无助,帮助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三。独树一帜的木兰本应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被无情地贴上标签后却显得如此不和谐。有时候老师的指导真的能改变孩子的生活!

四。星期五上学,却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等着,没人接,虚弱的背影,极度渴望的眼神,让我们伤感。孩子的父母,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或痛苦。想想你自己的行为!

5个。对于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地想把他送到小班,谁知道孩子的心也脆弱,请好好照顾!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但仇恨是如此之深。作为一名老师,我想付出更多的爱。让孩子们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

7号。当孩子们用杯子喝水、吃午饭或玩玩具时,他们会互相交流。我觉得那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令人钦佩!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悟性,帮助他们,爱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国家的未来花朵越来越香,越来越充满活力!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3)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4)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

虽然有离别的泪水,但一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多么的无奈。在挣扎中,我看着父母的背影离去,面对身边与我同龄的陌生面孔,只伴随着不停的哭泣。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我们这里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养活我们,没有人会帮我们穿衣穿鞋。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不认识的同龄人成了朋友。我们描述了对方的父母。我们把知道的都告诉了对方。我们一起吃了一碗饭,但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谊。直到毕业,我们才像现在这样感到不舍。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不见了,也找不到了。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很多年后,当我们去寻找曾经庇护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也许这栋楼还是一样的,但情况却不同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生活如此匆忙,连回忆都不让自己留下。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这部纪录片已经出现了四五次,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的场景就充满了哭声,几乎惊天动地。在校园里分享了这个想法后,很多朋友说看到这些孩子哭太可怜了,他们真的很难过。也许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专业,我没有这么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些孩子有分居焦虑症。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真的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来忽视吗?我想不然。毕竟,大声哭对孩子的健康未必有好处。我们仍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儿童。

首先,我认为纪录片中老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给妈妈打**或者让她不哭就接他们,只能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当孩子们发现妈妈不来时,他们会哭得更厉害。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比如,孩子喜欢小动物,让他们用角饲料喂养,让他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从而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孩子必须有爱心和耐心,不能忽使他们,不能恐吓和威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抱着他们抚摸他们也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儿童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全面发展,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目前,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立即处理,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她学会自己吃饭。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

任何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很伤心,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还处于符号理解阶段的孩子来说,言语指导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演示?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在中产阶级,同伴交往增加,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为。在纪录片中,中产阶级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伤害了几个同伴之后,老师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回小班。

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

“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

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5)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6)

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幼儿园》拍摄的是一群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成长过程,影片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有选择性的创作。在长达2年的拍摄时间里,张以庆导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资源,使他在选择和选择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录片中,少了老师和家长,少了课堂和教育的画面,多了孩子们玩耍和表达真情的画面。

一、拍摄角度具有选择性

按照常理,我们想象中的幼儿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上课识字、画画、唱歌,做游戏等等有老师组织的活动,而在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里老师则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基本就是镜头边缘的人物,小孩子才是主角,而且片中出现的上课部分要么是为小孩间打架做现场,要么是为小孩各种各样的动作和神情做衬托。除打架和表情之外片中大量表现的细节还有吃饭、睡觉、穿衣系鞋带、理发、洗澡、摞凳子、等待以及孩子们之间的“聊天”内容等等,有时画面还会出现定格,刻意表现小孩子在某一时刻的神情。这些虽然不是幼儿园生活的“常规”内容,但这些内容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园小朋友最最真实最最自然的一面,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小孩子幸福、快乐、无知,而是**们并不关注的孩子的烦恼、焦虑、茫然、无助还有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二: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

导演通过连续拍摄,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一年多的生活,并穿插了大量采访。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长期拍摄和采访,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他们,情节设置也很有启发性。

例如片中对白玉兰的“描写”。最开始,她不听老师指挥,表现很个性。人物刚开场的镜头语言是她站在桌子上,跟老师对抗。

“可是后来她的镜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其实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教育过程中给磨掉了” 张以庆说。片中对几位小朋友的访谈部分包括给一个小“高才生”出算术题,让参加过四个特长班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本领,还问道小朋友什么是爱,911以及足球等大人们常谈的话题。但是这些小孩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令观众大吃一惊,因为自认为小孩很傻很天真的观众不会想象到这些小孩如此“见过世面”,诸如“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交警也收钱,我干爹是交警,他就收别人的车”、“有钱要分给领导,不分不行,领导没钱了怎么办?

” “我选择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这样的回答,以及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那种“老练”和不屑的动作表情,哪个成年人会相信这仅仅是四五岁的孩子,但这就是事实。这也恰恰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形成的,说他们小,不懂事,可现实就是在资讯**的时代**世界的东西时刻在影响着思想成型中的幼儿园孩子,这是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社会现象,今天小孩子把一些东西记在脑海里,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好的东西可以引导着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可一些不好的东西会让他们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三、注重影片的艺术效果

导演十分重视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穿插,在影片多处我们都可以听到那首熟悉的《茉莉花》之歌。无人陪伴的儿童合唱团有点悲伤。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情感。这首在维也纳演唱的中国名曲再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此时,《茉莉花》之歌的作用不再只是简单地穿插和表达感情,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转场。

这首歌一上映,电影就要转场了。这是纪录片比较常用的一种过渡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既避免了僵化过渡带来的尴尬,又延续了观众的情感。

四、两条线索的故事结构

《幼儿园》的作品结构比较特殊,它所采用的是两条线的记录方式。一条是记实的方式,一条是采访的方式。这两条线索相互穿插。

纪实是客观地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访谈折射的是孩子们的思想。记者没有用大人对小孩的问话方式,而是采用了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们的回答也很有趣。它们穿插在叙事线索中,可以使影片更加立体、生动、有趣,避免平实直接的叙事尴尬。

五、拍摄技巧的运用

第一,平视的视角。在室内,作者主要运用了大特写的手法,机位也采用了较低的、与孩子们平视的机位,这样就可以实打实的拍摄出孩子们真实的状态,而不像普通居高临下的拍摄方式是用“**的视角看孩子”。像这样用平等的视角拍摄,使影片产生更真实的艺术效果。

第二,虚焦镜头的运用。作者很会利用虚焦镜头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有这样一个情节,导演在篮球场外的地上给孩子们开枪。孩子们在玩鹰和鸡。场景的前面是一层铁丝网。

为什么导演不站在铁丝网里面,选择站在铁丝网外面拍摄呢?这就是导演的创意所在。我的理解是,从**的角度看,幼儿园的孩子总是疏远的。这种隔阂确实存在,就像铁丝网一样,有一层道德。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一部纪录片从最初的构思、拍摄到制作、播出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张以庆导演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技巧、情节设置、叙事线索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他的创作理念,让观看的人们更加了解了小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从而让我们在对待小孩子上有新的认识。

本文网址://m.popo666.com/fanwen/72914.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