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一年级下册课件

一年级下册课件十二篇。

我们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题为“一年级下册课件”的好文,烦请您详尽阅读本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师编写教案的态度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三、指导写字

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板书课题。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1、齐读课题。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4、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

5、读生字词。

6、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7、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8、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1、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

激发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顺,尤其是生字要读准确。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在观察字形的基础上掌握写字的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

四、朗读背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习第五自然段。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教师指导。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1、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朗读。

1、个别读。

2、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

1、怎样读?(坚定、勇敢)

2、练习读。

3、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1、思考:

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2、齐读第五自然段。

交流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展开一定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确表达,并指导朗读。

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说话训练。

指导背诵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2

1.认读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8个字的书写。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多媒体投影: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读文感悟。

(一)再次读文,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知道了官员们看象时,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多媒体投影:议论)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知道了,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多媒体投影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生: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多媒体投影宰;学生一边看多媒体投影,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所以曹操不同意。

[议论、宰、直摇头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二)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

师:曹冲想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文说一说。

生:曹冲想的`办法共四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把大象赶上船,然后画线。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面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生分别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DD船下沉DD画线;象下船DD船浮起DD装石子DD船沉到画线处DD称石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习近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练习活动。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2)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五、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古代的曹冲才七岁,年纪比我们小得多,但是他遇事动脑筋,结果没有使大象受到丝毫损伤,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生:(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

2.师:我们知道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件事。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它启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习近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评: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

从识字教学来看,应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阅读教学来看,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3

《称象》是第十个单元——“动脑筋”中的一篇记叙文,讲了曹冲小时侯称象的故事。故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第一、二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三个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讲官员们提出了为大象称重的建议,都被曹操否决了:第四、五个自然段是第四部分,讲曹冲如何称象,是本课的重点。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一)揭题、质疑。

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见过称大象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一个古时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指导写“称”。

2、齐读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

2、听同学们读的认真,词语宝宝也跑出来了,赶紧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字宝宝也来了。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3、认识了生字新词,相信同学们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文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 、同学们特别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那你们赶紧默读课文,找找曹冲称象在哪个自然段?(第四个自然段。)现在就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曹冲是分几步来称象的?这里面有些称象的动词,你能用“.”标出吗?(师按学生的说法依次动词下进行标住,并同时在曹冲称象的步骤前标明1、2、3、4。)

2、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你能把它找出来打上~~吗?(师学生的说法打上符号~~)你能用这些表先后顺序的词再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老师进行演示。

3、曹冲称象的过程咱们清楚了,同桌再来说一说。

4、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进行导读,

5、曹操听了曹冲的方法后又有什么反应呢?(板:点头微笑。)“点头微笑”说明什么?结果怎样?(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怎样理解“果然”这个词?

7、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官员,此时你会说什么呢?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1、曹冲为什么要称象呢?你知道书中描写大象大的句子在哪儿吗?你能用~~钩出来。

2、(课件出示描写大象的句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为什么要把大象的身子写得象堵墙,腿象四根柱子呢?

4、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大象的身子比作是墙、把腿比作是柱子,由此说明大象大得很,你能来读一读,读出大象的大吗?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1、这么大的象,你们想不想知道它的重量?除了曹冲,还有哪些人在想办法呢?官员们都想出了哪些办法呢?

3、比起曹冲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4、那你认为曹冲聪明吗?可见,只要肯动脑,多思考,遇到问题时,就能从别人的方法中吸收、借鉴一些好的东西,从而找出最好的方法来解决事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称象》。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指名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方法的区别。

1、自读自悟。

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曹冲和官员们的方法各是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2、合作释疑。小组内讨论:曹冲和官员们的方法各是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3、小组汇报。

4、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同桌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读生字。

2、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3、生字组词。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4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eng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6个生字,其中9个要求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感情。

1、指导看图。师:这个人你认识吗?(板书:陈毅)你对他有多少了解,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毅生平:四川人,19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2年1月6日病逝,毛爷爷夸他“是我们党的一个好同志。”

2、师简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解放后不久,陈毅元帅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工作十分繁忙。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来洗呀,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拦住并动情说:“娘,我小时侯,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画出生字词,请学生带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读好文中长句子。

2、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你能读一读吗?

1、出示字卡,巩固读音。

“应”在文中是第一声,可向学生介绍它的第二种读音,即第四声,“答应”。

需要指导学生读准的字还有:“今”是前鼻音,“床”是后鼻音,“少”是翘舌音。

2、自学生字笔顺。

4、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记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

5、指导写字。

“今”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说一说今的笔顺,共有几笔,以免和“令”混淆;

“亲”的第6笔稍短;

“故”的右边是反文旁;

“陈”注意写好左边的双挂耳旁;

“母”的笔顺要准确;

“少”上面的“小”中间的竖没有钩,右边的点稍平,最后的撇不要写得太平。

1、熟读课文。

2、认识绿线里的7个字,书写9个生字。

1、认读生字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赶回”是什么意思?你感觉到陈毅元帅的心情是怎样?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三、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边读边想:这段有几句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很孝敬他的母亲?

2、指名读第1句话。

(1)从哪些词中你看出陈毅元帅十分关心母亲?

指导理解“一……就……”

(2)比较句子。

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练习用“一……就……”说话。

3、指名读第2句话。

(1)这句话告诉我们陈毅一共做了几件事?

(2)这两件事是做完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师:是呀,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们就用“一边……一边……”把它们连起来。下面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平时的活动中,哪些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3)谁会用“一边……一边……”来说话。

4、陈毅是如此关爱自己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刚到家的陈毅,没顾上休息,一边帮母亲洗衣服,一边和母亲谈家常,他们之间都谈些什么家常?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小节。

讨论交流这句话的意思。

4、对于母亲的担忧,陈毅是怎么回答的?找到句子画一画。

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5、仔细观察书上插图,看看母亲和陈毅是怎样拉家常的。有感情朗读他们的对话。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陈毅元帅是个怎样的人?

3、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亲人默默地为我们做事,洗衣服、烧饭、辅导学习,面对他们的付出,我们应该怎么来回报他们的爱呢?

4、师生齐诵孟郊的《游子吟》,感悟母亲的恩情。

1、完成《练习与测试》。

苏教版第二册12课《陈毅探母》,课文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1、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会写8个生字,只认不写8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实现对课文的认读。

(2)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

(一)以图为媒,释题引思,激发阅读欲望。

1、出示陈毅画像:

(1)这个人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2)教师简单介绍陈毅生平。

评析1:陈毅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者从照片入手,让学生直面人物,明确对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出示陈毅画像并作人物的生平介绍,拉近了教材人物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对激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3)小结:什么叫探母?陈毅为什么要探母?怎样探母?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评析2: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阅读欲望,围绕课题进行释题思考,引发疑问,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性与目的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复练习。

3、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评析3:读通读顺读正确,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本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反复认读,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中读好课文。在其基础上及时检查反馈,对学生在先期的自主矫正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补救作用。

评析4: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第一回路的首要环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和理清课文围绕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对后期的深入精读理解课文具有统率和铺垫作用。

2、学生自主认读,小组内相互交流。

(1)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2)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盘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长。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可结合图2帮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敬爱和报答之情。

评析5: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找出自己对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1、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相互交流。

3、指文大组交流。

4、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表演陈毅探母。

5、模仿陈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评析6: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理解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环节的设计,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课本剧表演,既理解升华了课文的情感,也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现文情向学生的有效迁移。最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陈毅探母》这篇课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同时要像陈毅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一……就……”来体会当时陈毅知道母亲生病后是多么着急。“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的询问病情。”接着我抓住“细心的询问病情”让学生猜测想象陈毅当时会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如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向我涌来,有的说陈毅可能会问到:“母亲,您是什么时候生病的,现在好点了吗?”“母亲,您怎么不听话呢,我不是不让您干那么多活嘛,您一定是累病的吧?”“母亲,要不我去请大夫来给您瞧病吧!”还有的说:“这次回来我要多陪您住几天,等您病好了我再走。”“……”看到大家回答的这么积极,我顺势问道:“奶奶生病后,你的爸爸也会这么做吗?”有的说不会,有的说会,但没有陈毅问的这么细心。只听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到:“我知道陈毅很关心、孝顺他的母亲。”“对,陈毅是一个有孝心的儿子,我要像他学习。”这不正是这节课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嘛。

第二天,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她女儿昨天晚上要帮她洗脚,她说不用。没想到女儿却说:“妈妈,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脚。今天,我给你洗脚,是应该的呀!”听到孩子的妈妈这么说,我很欣慰,学生能真正的理解课文用课文中的话去说服妈妈并付诸于行动,真不简单!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词。

4、指导读好文中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2、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你能读一读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巩固读音。

2、教学新偏旁。

3、自学生字笔顺。

4、反馈检查。

5、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记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

6、指导写字。]

7、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1、认读生字词。

2、扩词。

二、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感觉到陈毅元帅的心情是怎样?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3、抓住“赶”、“看望”等词指导朗读。

三、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边读边想:这段有几句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很孝敬他的母亲?

2、指名读第1句话。

3、指名读第2句话。

四、教学第3自读段。

1、师示范读。

2、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陈毅说的话。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陈毅元帅是个怎样的人?

六、教学后记:对陈毅的人物事迹了解更多了,并且能够体贴父母,帮助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陈毅探母 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7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曾子杀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识记要求会写的字,读准“杀”在本课的读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请一名学生读课题。从题目中找到要学习的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读准“杀”字的翘舌音。

2.这是一篇曾子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请学生齐读课题。

3.听读课文,体会感悟。

(1)初步感知课文,边听师范读边想,曾子为什么要杀猪?有能力的孩子可以简单复述一下故事。

(2)教师范读,学生书平放,拿出铅笔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本课的5个要求会写的字。

(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刚才划出的要求会写的字的读音。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二、反复练习,游戏巩固

1.老师领读。

2.指名读。让学生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3.开火车读。

4.猜字游戏。猜字的同学要把字音读准。

5.全班齐读。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把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及词语。

2.认字卡。

二、指导书写生字。观察字形,主要是各个部位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1.让学生说哪个字难写,师范写,生观察每一笔的写法及具体位置。

2.师指导学生书写。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笔写。

三、认识要求会认的字

1.再读课文,圈画要求会认的字。

2.小组间识记。

3.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词。

四、完成课后活动。

五、布置作业

1.书写五行生字

2.搜集有关诚信的词语,找一找,背一背。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8

人教版85-----86页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参与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记得多”。

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

好,记住了吗?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

对,像第一组这样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而且不断地重复出现,一般来说至少出现3次,我们就说第一组是有规律的。

(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就今天学习的内容: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1.创设情境:孩子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答)你们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六一儿童节学校布置了一个漂亮的会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幅图中有什么?

预设:

图中有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图中的规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指导学生描述规律

1.学生同桌说规律时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引导学生描述规律:

1、我找到了(xx)的排列规律。

2、(xx)的排列规律是(xx)。

【如:彩旗的规律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学生说完后,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和跳舞的小朋友,都是按顺序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在图上圈一圈

同学们刚才发现了不少的规律。在我们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你能找出每组中有规律的重复部分并用虚线框圈出来吗?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当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两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

本环节如此安排的依据是: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同学们可真聪明,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吗?

(一) 第一关:猜一猜,接下来是谁?

(二) (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用?

总结: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二)第二关:涂一涂,接下来是谁?(出示课件)

同学们表现很不错,接下来我们来闯第二关涂一涂

(要求:先确定规律,再按照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请用虚线分组。

同桌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

汇报展示,评议。

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2.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三人一个小组,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造吧!看哪个小组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 要求:

(1)用学具盒中的圆片和三角形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摆的规律。

{展示学生摆的作品,指名让学生说,他摆的图形是按照(xx)重复排列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完成“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1.找规律填数:

2.摆一摆,填一填。

3.火眼金晴

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3.漂亮的条格背心,一道红一道白,一道黑一道白。

漂亮的手链。

钟表上刻度的排列。

布匹上美丽的图案。

军队中整齐划一的步调。

公路上的人行横道,一道白一道黑。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藏在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1.每条小鱼用7块卡片拼成,拼3条小鱼,一共用了多少块卡片?

2.一共有13人,每4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找规律

有规律的一组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13个生字。会写“问、间、伙、伴、共、汽”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并学会分角色朗读。

3、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初步学习13个生字。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小伙伴们的不同态度。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揭示课题。

(一)说一说,你的小伙伴是谁?

(二)板书“小伙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有哪些?在小伙伴之间发生过什么事?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伙伴是指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美的发现: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反馈。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部分学生读,其余当评委。

2、同桌同学互读。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4、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

一个个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把它藏在课文中,你也会读吗?谁来念念课文?

学生交流汇报:

1、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谁是谁的小伙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玛莎是维加的小伙伴。维加是玛莎的小伙伴。玛莎的小伙伴有维加、安娜、安东。……)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读书小组长检查组员识记生字。(取出生字袋中的生字,带领组员读,然后把会读的生字放回袋中。遇到不会或不熟练的,请同学相互帮忙。)

五、指导书写“问、间、伙、伴”四个字。

(一)出示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并尝试书写。(“问、间”都是半包围结构,偏旁是“门字框”;“伙、伴”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单人旁”。)

(二)重点指导书写“问”、“伙”。

教学要求:

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小伙伴们的不同做法,懂得安东的关心帮助是最具体、最实际的。

教学环节: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春游那天,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了,惟独玛莎站在一旁。同学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抓住对话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维加关心、询问,安娜关心、责怪,玛莎难过委屈的语气。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进一步读懂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用行动去关心,玛莎很感动。)

(三)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比一比,哪组分角色朗读得最好(可以配上动作表演)。

三、开展“图文”配对活动,深入理解感悟。

(一)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四个小伙伴分别是谁?说清楚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文字思考、分析判断,并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玛莎,因为她是两手空空的,又低着头,好象很难过。从右往左数,第二位是玛莎,因为旁边的安东正掰了半片面包给它吃呢。身穿兰色背带裤,头梳两根长辫子的是玛莎。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快步走来,把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男孩是安东。……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谁做的最好?为什么?

2、小组同学编排课本剧,尝试表演。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问,说;安娜:说,说;安东:掰,放,说。),想象安东当时是怎么想的,深入了解安东的帮助,在当时来说是最有用的,最具体的关心。

四、创设情境,设问导思,拓展延伸。

(一)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这样吧,现在老师就是丢了中餐的玛莎,你们就是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发现了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样去做呢?

(二)在生活中,我们的小伙伴也一定会遇到困难,你帮助过谁呢?或者你接受过谁的关心和帮助呢?

五、巩固生字新词。

1、出示新字词,学生自主识记,鼓励个性化的识记方法。

2、汇报交流,强化记忆。

六、书写指导“共、汽”两个字。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建字底;读写应该等10个词语,会用应该写句子。

2、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第四段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电的学习。

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2、3段;字型:懂、建、器。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细读1、2两节,学会用句式......多得数也数不清说话。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启发谈话,引入课文:(4)

1、你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呢?发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讲人们利用大海的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2、出示课题:31浪娃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8)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2、读通课文。

3、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填空:浪娃娃是()的孩子,他们原来(),后来听了(),去给人们()。科学家让他们()。

4、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1、2两节:(20)

1、反复朗读这两节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刚才的疑问。

2、交流:

1)、根据问题,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补充具体:

浪娃娃很多。(多得怎么样?)

浪娃娃老是贪玩,(),这可不好啊。(浪娃娃怎样贪玩?)

浪娃娃不应(),应该()。(海妈妈叫浪娃娃应该怎么做?)

2)、句式训练:海妈妈的孩子多得数也数不清。

天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面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里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多得数也数不清。

3、学习生字:数、整、贪、应、该。

尝试用应该说一句话。浪娃娃应该学会什么?你应该学会什么?

4、指导朗读:谁来做海妈妈,想想妈妈的话怎么读?

5、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浪娃娃怎样贪玩。

三、指导抄写生字:(8)

1、卡片读生字,并说说注意点。

2、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课前,我利用录象做了课件。上课时,学生看课件说话,能很好的说出浪娃娃的贪玩,理解了第一节内容,并解决了自学时的疑问,为什么说浪娃娃是海妈妈的孩子。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11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顺长辈。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

3、简介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

总经理兼外交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4、过渡。

二、初读指导。

1、轻轻读课文,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写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

2、再次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词。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和后鼻音的字。

(3)有哪些生字的意思已经懂了?同座相互交流。

(4)教者抽查。

1、读拼音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给扣子分类,积累分类的经验,并在分类的基础上交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本次活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活动以前,学生已经对按不同标准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掌握分类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2.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磁力扣子。

学具准备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纸质扣子,每组一份。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

2.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扣子你?

3.课件出示扣子图片。

二、互助探究,交流展示。

(一)议一议,分一分。

1.小组内先说一说准备怎么分扣子。

(1)组长拿出白色信封,将扣子摊开平放在桌面上。

(2)先确定按什么来分,再两人合作动手分扣子。

(3)分完后将你的成果展示在桌面上。

3.动手分扣子。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分的.过程。师小结:形状和扣眼数是分扣子的标准,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1.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扣子是否可以继续分。

4.分好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是否可以继续分,为什么。先小声和同桌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再全班汇报。师小结:不管我们用什么标准分,一直分下去,最后每一类扣子的形状相同,扣眼数也相同。

(二)回顾分扣子的过程,比较两种分法最后的结果。

师总结:按照“形状 扣眼数”分类和按照“扣眼数 形状”的顺序进行分类,尽管分法不同,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一样。

三、巩固拓展,丰富认识。

你们的表现真出色!瞧,加菲猫都为大家竖起大拇指了!数学城堡里有一些漂亮的扣子,它邀请大家去欣赏,想去看看吗?

1. 认真观察扣子,找分类的标准并和同桌说一说。

2.猜想:如果按不同的标准分这些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一样吗?

4.学生汇报,展示分的过程。

小结:按不同的标准分,一直分下去,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1、介绍分类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小调查: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去超市看一看“食品区”是怎么分类摆放的,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伴说一说。【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分类思想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