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五教案实用8篇。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1
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意识。
1.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计算式、单位?
3.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速率为什么随之变化?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吗,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人类服务?从而引出本书内容。
1.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
2. 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
1.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
2.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是 。
3.有效碰撞是 。
4.活化分子为 。
5.活化能为 。
图中E1是 ,E2是 ,E2―E1是 。
6.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 测得,并以测量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因此 对某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即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温度越高说明该反应的活化能 。
7.活化能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能够实现向体系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 xxx等。
8.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请分析下图,并得出正催化剂使反应的活化能 。(填:升高、降低、无影响)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2
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甘油、乳化剂等,了解防晒霜的防晒机理,知道SPF值的含义。
2.知道染发剂所起的作用,染发和烫发的简单机理。
头发、牙齿特点,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教学重点
甘油、乳化剂等,了解防晒霜的防晒机理,知道SPF值的'含义。
2.知道染发剂所起的作用,染发和烫发的简单机理。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生活中常用的化妆品有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和洁齿用品等,请你列举家里常用的化妆品,你知道它们的化学组成、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吗?
一、皮肤用化妆品
分类方式 常见种类
按形态分 膏、霜、乳液、香粉等
按功能分 洁肤、润肤、药用、防晒等
1、雪花膏
动手空间-----------自治雪花膏
(1)制取原料
硬脂酸、多元醇、碱性物质(氢氧化钾、氨水等)、水、香精和防腐剂
(2)乳化剂的生成
制取原料中的一部分硬脂酸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乳化剂
CH16COO K+H2O
CH16COONH4 +H2O
(3)护肤原理
生成的乳化剂使硬脂酸和水形成水包油乳化体,将其涂在皮肤上,水分逐渐蒸发后留下一层硬脂酸膜,使皮肤与外界空气隔离,抑制皮肤表皮水分过度蒸发,保持表皮柔软
二、走进理发店
讨论与思考:
1.你了解洗发剂吗?它的使用需注意哪些问题?
2.如何正确使用染发剂?
3.烫发的原理是什么?
1.洗发剂
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调理剂、增稠剂、止屑止痒剂、螯合剂
其他功能:护发、养发、柔顺易梳理
注意事项
①选择中性或弱碱性的洗发剂
②洗发剂泡沫要丰富,并且易于冲洗
③不能刺激头皮,不引起头皮发痒
④使用后头发梳理性良好
按其成分可分为三大类: 植物染发剂(天然染发剂) 无机染发剂(金属染发剂)
合成染发剂(氧化染发剂)
介绍:
无机染发剂:主要含有铅、铁、铜等金属的化合物染料。作用机理主要是染发剂中的金属离子渗透到头发中,与头发蛋白作用,使头发呈现不同的颜色。无机染发剂中含有的铅易引起慢性中毒。
合成染发剂: 大都为染料(如对苯二胺 等)、双氧水和有关化合物混合而成。 在染发过程中,对苯二胺与氧化剂H2O2发生反应,得到的产物渗入头发内部,与头发作用使其作用变成黑色。
2.正确使用染发剂
①尽量少染发,当头皮有伤口时不要染发。
②染发时应严格遵守染发剂使用说明,不要混合作用不同的染发剂。
③ 皮肤溃疡和对染发过敏的人,不宜染发。如果坚持要染发,一定要做过敏试验,把染发剂擦在耳后皮肤上,如果在两天内没有异常反应,方可染发。
④选择毒性、刺激性较小的染发剂,如植物性染发剂,减少染发剂对人体的伤害。
⑤染完头发后,要多清洗几次,不要让染发剂残留在头发上;洗头时,小心别用手指抓破头皮,以免引起中毒。
3.烫发原理
烫发的方法主要冷烫(又称化烫)烫发时,物理性的将头发卷在不同直径与形状的卷芯上。首先用还原剂(巯基乙酸及其盐)破坏头发中胱氨酸的二硫键,头发软化,随卷发器弯曲变形。氧化剂(过硼酸钠)进入发体后,重新组成一组新的二硫键,使头发中原来的二硫键的角度产生变化,使头发永久的变卷
三、牙膏是怎样保护牙齿的
1、 牙膏的主要成分
摩擦剂:轻质碳酸钙、磷酸氢钙、焦磷酸钙、氢氧化铝
清洁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又称月桂醇硫酸钠)
其他成分:增稠剂、杀菌剂、香料、色素、甜味剂等
2、含氟牙膏的防龋齿的原理
Ca5(PO4)3OH → 5Ca2+ + 3PO43- + OH-
含氟牙膏里的氟离子能与羟基磷酸钙反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Ca5(PO4)3F
3、药物牙膏
含叶绿素:预防龋齿
含抗菌剂:抑制口腔内细菌再生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4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 W > Z >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填元素符号)。Na > Mg > C >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 _____ > H2O、HF;
第三周期SiH4 > PH3 > _____ >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半径:Na+ > Mg2+ > Al3+ > F? B.碱性:KOH > NaOH Mg(OH)2 > Al(OH)3
C.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D.酸性:H3AlO3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 HT;原子序数T >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5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引言
实验复习首先是要对教材中的每个基本实验,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及注意等项。对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常用装置或操作进行归纳和适当延伸。如探究怎样使验证实验更加操作简单,时间短、污染少;在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第二是要注重教材实验的开发与整合,以提高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失败原因探讨与诊断,引导观察分析“异常”,或结合信息材料,概括实验目的归纳实验结论。总之要学会分析,注重表达。 专题一 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安全 知识点
《高考考试大纲》
对应教科书内容 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安全标识、安全措施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
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一、重点知识解析
1.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硬质玻璃管。 特点:受热面积小、材质易均匀分散热量。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圆底平底及蒸馏烧瓶)、锥形瓶等。 特点:受热面积大,不均匀分散热量。 【计量仪器】
(1)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精度 g。称量前调“0”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干燥的固体应放在两盘等质量的纸上,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2)量筒: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精度 mL。无“0”刻度。不能在量筒内配制或进行化学反应,量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观察刻度时眼睛平视。
(3)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前首先检查瓶塞是否漏液,往容量瓶转移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液体应冷却到20℃,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4)滴定管:用于做酸、碱中和滴定。精度为 mL。刻度由上向下一般为0~25 mL,但容积大于25 mL。酸式、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碱式滴定管不能装氧化性试剂,用前应先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液。
(5)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水银球不能触及反应器壁,不能当搅拌器使用,注意温度计的量程。
【分离仪器】
(1)普通漏斗:用于转移液体或分离固体液体混合物,也常用于防倒吸装置。
(2)长颈漏斗:主要用于装配制气反应发生器。使用时,长管末端插入反应液面以下。 (3)分液漏斗:用于分离密度不同且互不相溶的液体。也常用作反应器的随时加液装置。使用前应检验是否漏液,分液时下层液体由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 (4)干燥管:用于干燥或吸收某些气体,气流由大口进小口出。 (5)洗气瓶:用于干燥气体,或不纯气体的除杂。也可用作测气装置、储气装置等。 注意气体的进入方向,除杂:“长进短出”,排水储气:“短进长出”。 2.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6
高中化学选修4详细教案
【篇1: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总教案(共91页)】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 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 焓变
?h为“-” 为放热反应,?h为“+” 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
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
是环境?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3:练习
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的热量,
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1mol 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若干化学键的键能( kj/mol,25 ℃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2、反应c(石墨) →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局限性,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学习过程
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 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
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 ?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例题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 (g),需吸收68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3) 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 /mol ch4(g) +2o2 (g) = co2(g)+2h2o (l);
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mol
【篇2: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1.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 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重点、难点: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学准备:习题及知识的总结、扩展可制作ppt或使用纸板。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v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速率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因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nh3
?h2o①加入hcl: ②加入naoh:
③加入nh4cl: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nh3、h2o、nh4、oh溶液ph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 ?
的平衡体系中: nh??oh4 ?
c(ch3coo)?c(h?) ch3coo?h ka? c(ch)3cooh ? ? ch
3cooh
(3)一元弱碱 nh3 ?h2o ?
c(nh?4)?c(oh) nh?oh kb? c(nh?ho)32 ? 4 ?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k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k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k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h,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
h3po 4h2po ?4hpo?4 随堂练习 ?3
h??h2po?4 k1??10 ??8 h??hpo2k??1042??13 h??po34k3??10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mgob.h2oc.k2co3d.ch3coona
2.hclo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hclo的浓度,可加入( ) a.hclb.caco3c.h2od.naoh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caco3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
nar?co2?h2o?hr?nahco3 2nar??co2?h2o?2hr??na2co3 hr和hr?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hr较弱b.hr?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c(h?)与c(oh?)的求法: 弱电酸中h浓度:c(h?)?弱碱中oh?浓度:c(oh?)? ?
ka?c酸(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kb?c碱(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cl2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ksp)。例如 cu(oh)2
cu2??2oh? ksp?c(cu2?)?[c(oh?)]2?2?10?20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
,反之沉淀溶解。 o(1)某cus 4溶液中
,如需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溶液的c(cu2?)?/l c(oh?)使之大于
(2)要使/l cuso4溶液中的cu 2?
沉淀较为完全(使cu ? 2?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
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oh]为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baso4,agcl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nh3(g)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nacl?na??cl?koh?k??oh? ?
(2)弱电解质:ch3cooh?ch3coo??h?nh3?h2o?nh?4?oh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 ch
3coohch3coo??h? c(ch3coo?)?c(h?) ka?
c(ch3cooh)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kb nh3 ?h2o ?
nh?4?oh
c(oh?)?c(nh?4) kb? c(nh3?h2o)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h3po4 h3po 4h2po ?4
?hpo24 ?3
h??h2po?4 k1??10 ??8h??hpo24 k2??10 ??13 h??po3k??1043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教案点评:此教案体现了在教学建议中的方法,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方法,用化学平衡的知识的作为基础,来学习电离平衡。同时,又运用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应用于电离平衡。从而使电离平衡的学习变得相对容易。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3、通过水的离子积和溶液酸碱性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
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 教学过程: 引入:水是不是电解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 —
地电离,生成h3o+ 和oh: 板书: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
h2o + h2
o h3o+ + oh 简写为:h2o h+ + oh
实验测定:25℃ [h]=[oh]=1?10mol/l100℃ [h] = [oh] = 1?10mol/l + -+ -
?7?6
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
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篇3: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能一效有量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
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 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 焓变
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
,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若干化学键的键能( kj/mol,25 ℃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2、反应c(石墨) →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 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 ?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引入】在前面两张,我们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两种微观结构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另一种微观角度——晶体结构,来研究固体的性质与结构。
初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是如何定义的?那些物质是晶体,那些不是?
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例如,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__钾等;展示一些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展示的实物以及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__片等。m.pOpO666.COm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的意识。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
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通过问题解决,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
请学生观察老师制备得到的玛瑙和水晶,并告诉其制备方法,结合前边看到的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制备方法中得到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1.晶体内部质点和外形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点。
引导学生应用晶体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制备晶体的方法:
重新展示上课开始的图片,请学生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内容:晶体的概念、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及晶体的制备方法。
化学选修五教案 篇8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三.教学难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读书指导
五.课堂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用具
学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计算式、单位?
3.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速率为什么随之变化?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吗,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人类服务?从而引出本书内容。
二.内容结构
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
化学反应原理
复杂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
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活化能等概念。
简化概念模型
有效碰撞理论
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催化剂作用简介
三.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1.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
2.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是 。
3.有效碰撞是 。
4.活化分子为 。
5.活化能为 。
图中E1是 ,E2是 ,E2—E1是 。
6.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 测得,并以测量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因此 对某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即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温度越高说明该反应的活化能 。
7.活化能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能够实现向体系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 xxx等。
降低、无影响)
板书设计:
1.化学反应原理
复杂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
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2.简化概念模型
有效碰撞理论
猜你喜欢
更多- 高中化学教案收藏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 高中化学教案 06-19
- 生物教案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我们为您准备的“生物教案”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欢迎您的来访希望我们的内容和服务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并收藏!... 生物教案 03-14
- 咕咚教案五篇 教案和课件在老师的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每位老师都非常熟悉编写教案和课件。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经过筛选,泡泡演讲稿认为“咕咚教案”是一篇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通过阅读本页,你将对某个话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咕咚教案 01-29
- 环保画教案8篇 案例背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各种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代先进的电子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它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及其所具备的多功能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它生动灵活,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与教学内容的直接交流;它直观仿真,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环保教案 03-19
最新更新
更多- 订婚正能量句子 订婚是爱在宣誓,是两颗心的契合,愿你们的爱情像燃烧的火红,永不消失。你有没有推荐的正能量的句子呢?不论今天多么的困难,都要坚信: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一个迷茫的时期。我们大家可以用到一些正能量的句子,正能量句子引领人们追求良好的精神生活和感性情感。经过多方寻找和整合小编...
- 线上宣讲安全应急预案十二篇 线上宣讲安全应急预案07-09
- 银行开通申请书4篇 银行开通申请书07-09
- 香草不是笨小孩读书笔记十篇 香草笨小孩读书笔记07-09
- 幼儿园科学教案精华七篇 幼儿园科学教案07-09
- 感恩日落文案(汇总100句) 感恩日落文案07-09
- 家委会竞选演讲稿简短8篇 家委会竞选演讲稿07-09
- 实用合同:
地板砖购销协议之五 地板砖购销合同03-04
- [实用教案]
求职感谢信(篇二) 求职感谢信范文01-02
- 评优竞选演讲稿(热门12篇) 评优竞选演讲稿07-09
- 放假通知 放假通知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