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走访日记

2024-06-28 走访日记

走访日记。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泡泡演讲稿编辑为您精心整理的“走访日记”,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范文呢?处理文档需严格依照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索优秀的范文。

走访日记(篇1)

2月23日上午,星期四,阴有雨。我们走访组一行四人去得胜村走访。据村党总支书记钟雪根介绍,得胜村共有11个承包组,369户,总人口1328人,现有耕地面积2314亩,共有党员49名。当前党员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房搬迁方面。据了解,作为海盐县“两分两换”整村搬迁的试点村,目前得胜村已完成3个承包小组、计104户农户的搬迁工作,其他8个承包组、计269户农户还未搬。由于这些农房大都建在八、九十年代,现已破旧,正面临翻建等问题。而且广大未搬迁农户看到新小区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希望搬迁的情绪十分高涨,已经多次向村里反映,要求继续实施“两分两换”工作。

走访回来,我们立即把在村里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向镇党委、政府进行了汇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专门召开班子会议进行研究,决定提前实施得胜村剩余8个组的搬迁工作,并研究制订了相关政策。同时,抽调机关、中心(站办)16名党员干部会同走访组成员组成得胜村“两分两换”工作组,帮助做好得胜村的“两分两换”工作。

3月8日下午,星期四,阴天。我们在得胜村组织召开了1、3、4、5、6、8、9、11组承包组长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就农户农业用地集中流转范围、流转土地租用期限及费用、搬迁补偿的依据、搬迁安置的方式和奖励政策、办理搬迁安置的有关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并分发意向表,以便真正了解农户群众的心声。随后,镇、村干部分组行动,连续4个晚上到每个承包组召开全体户长会议,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实施“两分两换”过程中需要知晓的政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真正掌握信息,并及时统计、汇总意向表。汇总情况表明,得胜村剩余8个组绝大部分农户都愿意实施搬迁。

3月26日起,得胜村广大农户开始分组分批来村民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和农房搬迁协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进村入企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拉近了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我们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紧紧围绕群众的所需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才会真正支持我们的工作,才会从心底里拥护我们的党。

走访日记(篇2)

“这个小伙子态度好,随时随地都是笑眯眯的。”“他给我们村里提了好多‘金点子’。”“我们办事都喜欢找他……”走进金峰镇中山村,村里的群众对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赞不绝口。

这位大学生村官叫刘耀。虽然来到中山村才一年多,这位23岁的年轻人却一头扎进贫困山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全身心致力于脱贫攻坚,抒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既然来了,我就不会走!”

2014年,刘耀结束了青海师范大学4年的求学路,走出了大学校门。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选择回到农村。于是,这一年12月,他成为了金峰镇中山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中山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山高、路远,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第一次下村的时候,看着眼前咫尺悬崖的山路,想着“农村天地大有可为”这句话,刘耀很忐忑,也很兴奋。但是,刚到村里,遇到的却是村干部和群众对他的好奇和怀疑。他们好奇:一个大学生怎么会来农村工作?他们怀疑:一个20岁出头的年青人能否呆得住、干得好?

对于这些怀疑的目光,刘耀坦然面对。“既然来了,我就不会走!我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大学生不但能扎根农村,还要在这里做出一番成绩。”

刘耀决定沉下心来系统学习惠农惠民政策,深入细致地入户走访调查,虚心向干部群众讨教经验,悉心积累,用心总结。他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服务群众做起:帮助群众复印资料、学习使用电脑、开证明……

这些工作很快拉近了刘耀和群众的距离,也使他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民情日记”助力脱贫攻坚

“大妈,你好,我是过来了解情况的。”近日的一天中午,刘耀利用午休时间,来到中山村贫困群众詹明群的家里,询问她对流转土地发展核桃树、李子树等产业的意见。

詹明群开始还有些顾虑,经过刘耀耐心说服,改变了主意,爽朗地说:“好吧,我支持把土地流转出去,绝不拖村里的后腿!”

记者注意到,刘耀一边认真听取詹明群的意见,一边在本子上写着什么。“这是我的‘民情日记’,专门用来记录访问群众时收集的意见建议。”刘耀告诉记者。

原来,当下,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脱贫成为刘耀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他通过走村入户,摸排走访,建立一本“民情日记”,对自己“管辖”的'群众做到知根知底,将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一一挂钩。

中山村贫困户蔡启明家以前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垮塌,不能居住,村委会安排他家暂时住在村里闲置的小学里。刘耀获悉这些情况后,联系镇村干部和县城乡建委等帮扶部门扶贫干部多次来他家帮扶,并制定脱贫措施:通过结合扶贫开发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他新建房屋解决住房问题;通过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措施,解决他妻子治病的问题;通过送猪仔、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帮助他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饮水问题是一直困扰中山村群众的“老大难”。刘耀得知群众的意愿后,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最终,去年新建了3处安全人饮工程。工程投入使用后,可基本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

以前,中山村美丽乡村居住点虽然有广场,但是缺乏健身器材。刘耀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去年12月,他联系县城乡建委、北部新区开发公司等部门,购买了健身器材,使得当地群众有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去处……

“扎根基层,把所学所知付诸实践。”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刘耀已经到中山村工作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学在村里,为村里的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在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发展自己,用行动打消了群众的怀疑,用真诚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刘耀来到村里后,吃住都在村里,帮助村里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现在都离不开他。”村支部书记刘建国笑着说。

“我希望扎根基层沃土,把所学所知付诸实践。”刘耀说,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我们可能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从群众的家长里短开始、从村里的环境整治开始、从村里的精准脱贫开始。明白村里的发展情况,了解群众最关注的难点热点,知道村里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现状,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用实干去坚守自己扎根基层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艰苦环境磨练意志,复杂环境练就本事。”经过一年的锤炼,刘耀更加深刻体会到农村发展之不易。他始终坚信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对自己的村官之路也是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今后,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服务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刘耀说。

走访日记(篇3)

4月2日,晴天,风和日丽,我们技师学院党委一班人带领党办和服装系的老师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杞县平城乡双楼村。刚到村口,村支书就以等候在村口迎接我们了。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与联系户加强联系,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量衣制作校服和教师工装,了解学校对口支援需求情况,办实事。

我是第二次进村了,在服装系老师为学生量衣期间,我和学校其他几位领导分头到联系户走访。刚走到街头,就听见“杨书记”的亲切叫声,原来是我的联系户贾素花老人认出我来来了,顿时我感到既亲切又温暖。

上次局系统见面会一面之交,就匆匆离开,没想到老人再次见面还能一眼认出我来,真是一阵小激动呵。老人是空巢,儿女都不在身边,这次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进村入户走基层,排忧解难惠民生”从老人的一声呼唤使我感到了活动的意义。

他们老两口衣食无忧,但是缺少家庭儿女绕膝的温暖。通过我们的走访,给他们带去了温馨,留下了念想,使他们生活增加了内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还特意为两位老人购买了新衣,当穿上我购买的新衣服时,两位老人高兴的更是合不拢嘴,幸福的感觉流于言表,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真心祝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走访日记(篇4)


今天,我参观了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在这次走访中,我受益良多,对企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早上九点,我准时到达了目的地,迎接我的是企业的一位高级经理。他亲切地向我介绍了企业的背景和规模。该企业是一家以制造塑料制品为主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丰富的经验。他带领我参观了厂房,并详细解释了各个生产线的运作过程。


我参观了原料储存区。这个区域宽敞整洁,装满了各种原料,如塑料颗粒、添加剂等。经理告诉我,这些原料是从国内外供应商处采购而来的,供应商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以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可靠性。随后,我们来到了生产线区域。这里有多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业领域。我看到工人们正在专注地操作着机器,机器快速地将塑料颗粒加热并注入模具中,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这些机器是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试和维护的,以保证生产的高效和质量。


然后,我有幸参观了质检部门。质检部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部门,工作人员抽样检测每个批次的产品,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和客户的要求。我看到他们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来进行测试,如测试拉伸强度、耐压能力等。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和声誉。


我参观了企业的研发中心。这里是企业的创新引擎,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研发人员们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工艺,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他们也与客户进行紧密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在研发中心,我看到了许多新型产品的样品,其中一些已经取得了专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参观了企业的仓储和物流部门。这个部门负责产品的储存和配送。仓储区域整齐地摆放着塑料制品,每件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分类和包装,以确保产品安全和完整。物流部门则负责安排产品的运输和交付,他们与各个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沟通,确保产品的准时交付。


整个参观过程,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一个企业的运营是如何精细和复杂的。从采购、生产、质检到研发和物流,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调控和协调。我也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这次走访,我深深感受到了企业的活力和韧性。企业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和就业机会。我为这家企业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感到庆幸。

走访日记(篇5)

6月22日一大早,平陆县部官乡西祁村的老年活动室里欢声笑语,该村大学生村干部史娇丽正带领村里20余名老年人在排练眉户剧。排练间隙,她还教老年人做拇指游戏,引得老人们乐开了怀。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时,史娇丽从包包里掏出一个小本本,神秘地说,答案都在这个小本本上。

翻开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该村每户人员的年龄、住房、收入、医保等详细情况,同时记录了每户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村两委的意见建议。在日记本的反面,史娇丽还对每阶段的入户走访进行小结,写出了工作感悟。对于村民们反映最多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增加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两个问题,史娇丽都认真用红笔做了批注,并及时与村两委进行沟通,立即着手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这是平陆县委组织部在 “六个一”活动中,通过记录“民情日记”提升大学生村干部服务群众能力的一个缩影。活动开展以来,该县通过典型宣传,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影响,同时以实地暗访、电话查访等形式进行跟踪督察,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现在,大学生村干部坐办公室的少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多了;摆官架子的少了,为民办实事的多了。

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大学生村干部走访农户4万余户(次),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00余件,一本本“民情日记”发挥了大作用。

走访日记(篇6)

“聪慧小区1号楼一单元居民反映楼道灯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帮助解决。我和协管员立即赶到现场,为居民更换了灯泡……”昨天中午,房山区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朴艳平,帮助社区居民更换好楼道灯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记”里写下了上述这段话。

下午,朴艳平又按照日记里的安排来到社区,协调解决小区楼体保温改造工程和居民车辆停放问题。翻开朴艳平的“民情日记”本,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记得密密麻麻。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她参与的社区里的事,都记录到了日记中。

据房山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社区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方方面面,都记在了“民情日记”里。“民情日记”已成为房山社区工作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纽带。像这样的“民情日记”本,房山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计记满了6000余本“民情日记”。

“以前是百姓有问题找到社区门上来,现在是我们以串门的方式主动走进居民家里,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详细地记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能鞭策我们努力为民服务,日记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不为百姓干实事,还真没的记。” 永安西里的社区干部李春燕如是说。

永安西里社区80多岁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儿去世后独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门”时,发现老人家里十分凌乱,没有“家”的样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春燕帮李慧文请来了保姆。这个保姆来自社区内的一个困难家庭,不仅满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难也得以缓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量大繁杂。为让社区工作者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居民困难、问题和诉求,及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房山区在社区工作中实行了“民情日记”制度。谈起写日记的感受,社区工作者陈雪娜说,她到社区上班的第一天,居委会就发给了她一个印有“民情日记”字样的红色本子。起初她对这个日记本并没太在意,只是在这个本上简单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成了“流水账”。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陈雪娜的日记内容渐渐丰满起来,百姓家里的繁杂琐事、生活冷暖都写到了日记里。

社区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记”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账“,也不是事件的简单堆砌,“记”只是一种形式,重在干部入户时要把工夫下在解民忧上,只有把事情办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记,才记得有意义。

走访日记(篇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进“小家”,感觉未必如此,因为经常往来;回“大家”,其情何其相似,盖因分别太久。这次回到阔别30多年的刘家荒村党支部,感受良多,竟不知从何说起。虽大雨倾盆如注,浓雾笼罩如盖,但我还是见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地方,只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对家乡、对父老的愧意油然而生。

农村有句俗话,“不走亲也疏,勤走亲也疏”。36年实在是太漫长了,它把昔日老同学变陌生了,本应是友情倾诉变成了问答式交流;它把昔日意气风发的老支部书记折磨成了弯腰驼背的小老头,要知道,是36年前他把我们一个一个送出山外……。但恒久不变的是家乡父老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牵挂。他们不冀望我们有多大“出息”、不希望我们对家乡有多大回报,正如老书记所说,“看到你们一个一个在当前反腐的严峻形势下没有倒下,我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感到心满意足了”。村党支部还为我们归来游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中餐,除了油盐酱醋以外,食材几乎全部是村支两委拿来的,炕腊肉、烧洋芋、炸广椒……,无一不透出浓浓的儿时味道、家乡味道、亲人味道。当然,我们也全部“违纪”了,不吃是不行的,因为村主任说“你们是不是嫌农村了?”;交伙食费也是不行的,因为老支书说“有在家里吃饭给爸妈给钱的吗?”是的,“养儿不算饭食钱”,他们是真的把我们当儿子,他们是在盼儿归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家乡父老既有柔性一面,更以刚强示人。刘家荒村历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我们这次一路走来,不由让人神清气爽,从天三坪到三合口的“九曲十八弯”

的公路让人看后荡气回肠;连片400多亩郁郁葱葱的烟叶基地谁能又曾想到那是“屙屎不生蛆”的地方?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我们的父老、我们的乡亲一锄一锄、一筐一筐、肩挑背磨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走的、看的'、吃的……无不浸透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乃至血液。

“我为家乡做了什么?”这是一个让我脸红的命题。一直以来,自己总觉得无职无权,人微言轻,做不了什么也就什么也不做,并以此聊以自慰。对家乡、对父老缺乏关注、关照、关心恰恰是我们对自己太关注、太关照、太关心了,久而久之,变得麻木冷漠了。这次回乡所见所闻,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做而又可以去做的,比如:在座谈中,杨书记说到三合口河道整治时,因为缺乏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隐患,而且还有可能前功尽弃,这,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村支两委心急火燎,只好请我们哪个和相关部门熟悉的,帮忙争取一点资金,好把工程做完善。“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于老百姓的合理诉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忙呼吁、帮助解决,因为“安全大于天”,当然,我们相信有关部门也会重视这一问题。这,只要我们主动去呐喊一声﹗比如:该村立体特征比较强,如何合理布局产业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需要业务部门来帮助规划、指导和实施。这,只要我们去组织一下﹗比如: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这也是该村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该村目前除了一个烤烟产业比较大以外,茶叶产业灭绝了、蔬菜产业夭折了、年轻人员外出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年化十分突出,当务之急,必须发展规模产业,引导年轻人逐步回归,同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办?面对生我养我的地方,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我们惟有竭尽一切所能,穷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做一点事,帮“大家”解一点难。我郑重地向家乡人民承诺:一是邀请农业局专家到刘家荒村现场把脉问诊,帮助确立主导产业;二是尽力争取培训指标,把村主职干部送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开阔视野;三是年内为该村举办一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多帮助家乡鼓与呼。

这次回乡,虽然时间短暂,但所见所闻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36年,别梦依稀,物是人非,殊不知父老乡亲在默默地守望着我们,深深地牵挂着我们。座谈会上,老书记一句话让我们倍觉温馨,“今天看到你们一个一个在当前反腐的大潮中,没有倒下去,我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感到心满意足了。”是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这次回乡,从心底感受到触动,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不由想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在《手莫伸》中的这样几句话,“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我来自农村,做过农民,从事农业,“三农”是我的根本,也是我的归宿。惟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履职尽责,才对得起人民给我们的这个饭碗。“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我还没有跨入党的门槛,就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关注,我清楚地记得,“赤脚医生”是村党支部给我的第一份工作;去供销社做合同工是村党支部推荐的;上恩施农校是老书记帮忙的……。如果没有党的关心、党的培养,我们的现在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自述中写道:“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回想起来,我们日常可能太专注于家庭、父母这个“孝”上,把对人民群众这个大写的“孝”抛诸于脑后,久而久之,陌生了、麻木了、冷漠了。通过这次活动,有一种“后怕”的感觉。“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平时我们总感觉自己在认真工作,对得起人了,但现在回望家乡,亲眼看到父老乡亲的劳动环境、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我们实在是做得太少太少了,不是惭愧,简直有一种负罪感。

我想,回乡,回望,回访,应该是我们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的永恒主题,是我们一个国家公务人员的份内之事,我们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热情参与,并为之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家乡父老对我们也没有好大一个奢望,我们只要做到“吃百姓饭、穿百姓衣、睡百姓床、做百姓事”,他们就会为你竖上一根大拇指﹗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8296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