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东周列国读后感

东周列国读后感。

读书使我们增长知识,开拓眼界,通读完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忍不住吐露出来的心得感悟。写读后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东周列国读后感"。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1

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当他面对秦伯的时候,难道不害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使他决定做一个国家的使者,如此庄严地面对强敌呢?

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秦王和大臣的名字可能正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但荆轲的名字却永远被载入史册。

荆轲的生命短暂,但他的勇气是光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想借用戴望舒的名言:

“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2

古代讲究人治。

若是哪朝哪代出了个贤君明主,平民百姓就认为自己是上辈子积了德,才赶上了这样的好世道。至今,这种民族积习仍普遍存在。也因此,贤君明主一直为国人所期盼、所爱戴。

远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再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近到马恩列毛、朱刘周邓……只要是在历史上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伟人、明主,都会让后人代代颂扬、永志不忘。

然而,为什么历史上总是贤君明主屈指可数,而昏主庸君却层出不穷呢?遍数历史上的皇帝诸君,堪称贤君明主者不足十之一二,而“荣膺”无道昏君的却十之八九。

近读《东周列国志》,笔者以为,这其中的奥妙至少应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首先,贤君明主都了解民间疾苦。就史上屈指可数的贤君明主来看,其前身大都深知人民苦难,或者就生身于民,或是久居民间之后才成为君主,因此即位后大多都能体恤民情,为民造福。

其二,贤君明主大多都生于乱世之后。天下大乱,朝纲废驰,内战频仍,民不聊生,遂有英雄辈出;正纲纪,扶天下,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随后成了贤君明主。

其三,贤君明主必有贤臣辅政。所有的君主,无论贤愚,都是人不是神,因此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皆能明断,巨细均能躬亲,必得有一帮股肱之臣、社禝之臣、贤德之臣,为之“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惟君臣相合,方能有德政;惟国有德政,明主始得出。

于是,这里就又涉及到臣的问题。吊诡的是,从历史轨迹看,有贤君明主的时代,必有至德贤臣;而有至德贤臣的时代,却未必一定会有明主贤君。这其中又有另一番奥妙。

古时有“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君而仕”之说。因此,贤君明主之朝,必定政通人和、人才辈出。人才辈出,则天下大治,国民富足;而天下大治,国民富足,则君益明、主益贤。

然而,“良禽择木”是一个反复寻找、反复试错的过程,并非等闲之举。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昏君庸主之朝,也会出现至德贤臣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尚不在少数。

即使是在极其黑暗的时代,史书中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如商朝的比干,身被炮烙极刑,仍以死相谏,忠贞不屈。春秋时的吴国的贤相伍子胥,也是以死相谏,忠烈报国。

也正因为我国历史上贤君明主少,昏君庸主多,为此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君臣相处的悲喜故事,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诸如“伴君如伴虎”、“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等君臣相处的千载古训。

然而,从古至今,君臣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相得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双方关系过于亲昵,不可,昵则有失君臣之礼,久之恐不免有僭越之嫌;而双方关系“淡如水”或相敬如宾,亦不可,远则难展君臣怀抱,日长乃不免小人离间。

由《东周列国志》所描写的八百年历史、数十百君臣治国的故事可知,若要君臣相得,首要责任在君。

为君者,须查其贤者而用之,辩其骄者而抑之,察其劣者而去之,知其志者而养之,善于广开言路,善于包容天下,则天下德者、贤人无不入于“彀”中矣。

而为臣者,则要既有自知之明,也应有知君之明。而当终得明君而辅之时,则应率以忠君为首事,不生二心;继以治国为己任,鞠尽其才。

这其中,诸葛亮之所以在其之后,备受历代统治者和有志之士钦敬、推崇、学习、效仿,其关键正在于此。而近代中国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至德贤臣,即使不说其名,大家也都深膺其人。

君臣之道,说难亦难,说易也易。易在道理几乎代代皆明,人人皆通;难在贤臣易得,明主难求。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3

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它向我描写了一些春秋时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当时的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的一系列激烈的战争,但其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让我流连忘返。

这本书是从周平抵不住西戎的进攻而迁移,从此失去了作为诸侯的权利而开始写的,它写出了五位霸主的兴衰和弱肉强食的大动荡的局面。但除战争以外,让我觉得更有看点的,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舍生忘死、忍辱负重等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同时,也写出了对腐朽、丑恶、残暴的封建统治的不满与讽刺,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其中,我认为,感情是很重要的,书中写到了管鲍之交,其中,管仲的报恩之情让我十分敬佩。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懂得感恩时,他才能成功,才能做大事。当然,书中也写出了一些反例,如侠累十分贫穷,但是有人帮助他,终于让他成了相国,但为了面子,他却不再和那个帮助过他的朋友见面,那个朋友十分生气,最后找了刺客杀了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时刻都不能忘记感恩之心。但是,感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什么才叫做感恩之心呢?

有人认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自己只要用金钱回报就算感恩,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来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我认为所谓的报答,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报答,而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感恩才是有意义的。

看了这本书过后,我还在其中学到了很多别的到理。比如当别人伤害过你,而现在却已经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你就应该不计前嫌与他和好如初;当有人受伤时,不要去嘲笑他,而应该主动安慰帮助他;当有人骄傲自满时,你也应该告诫他戒骄戒躁方能成大事……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4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一《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xx多年前,周幽王腐败无能,使得各路诸侯纷纷谋反,天下大乱。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介子推。他跟着着晋文王重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很佩服他的忠诚。有一次,他帮助重耳登上王位,重耳好几天没吃饭了。他很饿。

于是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我想介子推一经吃了好几天了,但他为了耳朵太重,可以自己切肉给他吃,可见介子推的忠心。他让我想起了抗日时期许多忠于祖国的英雄。

如王二小,他为了祖国,把敌人引进我军的埋伏圈内,但自己却牺牲了性命。这难道不是对祖国的忠心吗?明知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自己会死,但他还是义无返顾的去了。

但也有对祖国不忠的人,就是那些没有顶住敌人威胁,却成了对方的走狗的汉奸。

介子推还有一点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顺。冲耳登基时,冲耳要他当官,却不肯回家养母。于是冲儿放火上山,介子推却宁愿烧死也不愿出来。

一开始我读的时候,我觉得介子推很傻,放着大官不做,却要回家赡养老母。但我想到介子推的父母养了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年轻的时候和冲儿在一起。现在他自由了,他应该孝顺父母。

但社会上有些人却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30岁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而离家出走。我觉得,他这么大不务正业还要父母抚养,还跟父母要这要那,不满足就离家出走实在是不应该。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二读书,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今天,我又阅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厚厚的书,全身顿时轻松了许多。

这本书里有许多我从未读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些有用的理由。

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他穿着微服逃跑了。路过韶关时,他整夜睡不着觉,因为他无法微服兄报仇,但他的头是白的。他悲愤的仰天大呼曰:“吾父兄仇还未报,吾头已白矣!

”他日日风餐露宿,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光了只能沿路**而乞与吴市,被楚王所赏识,任与**。伍子胥便帅吴军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当他见到楚平王的墓时,一怒之下,掘开墓,以钢鞭抽打尸体,弃于荒野。伍子胥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慈父慈兄的伟大形象,也学到了一种毅力!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战争中,一个叫斗越淑的将军异常凶猛。他有一百个敌人,是不可战胜的,但他只有勇气。有一次,敌军在河那边,斗越淑骄傲的高声叫道:“谁敢和我比试射箭?

”敌军一小兵拱手曰:“我敢!”斗越淑哈哈大笑说:

“我们每人射三箭,射到者赢,被射者输。”那小兵说:“你先射吧!

避者非丈夫也!”斗越淑挽弓搭箭,“嗖”地射出一箭,被那小兵一手接住,下面两剑均被小兵接住。

小兵开始**,他使弓弦空响一声,趁斗越淑避剑时,又一箭射出,斗越淑中箭,倒地而死。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它也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做事,不能胆大妄为,更不能骄傲自满。

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

整本书,我看到了孔子的勤学好问,看到了商鞅的广得人心,看到了荆轲的勇敢,也看到了奸臣当道的楚国和广纳圣贤的越国。但无论是什么国家,他们最后都被强大、多智多谋而又深思远路的秦国占领了,造成了天下统一。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一位老师,他告诉我课本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解,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三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

这本书叙述了从西周末年幽王**被打败,敌人入侵,东周王朝建立到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天下。

这里讲述东周时期的各位诸侯王互相争战,互相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别的国家谈和当人质,这种方式让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国发生矛盾,两国交战时,被攻的一方城内除了卫兵之外还要让百姓也扛上斧门。棒子。锤子来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卫兵就要保护百姓,让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战斗,那卫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别,百姓当不当卫兵有什么关系呢?

这让我觉得古人的精神和意志太落后了,他们只能索取和奉献很少。

而有一点让我最痛恨的就是,为什么在守城弹尽粮绝时或天灾人祸没饭吃时,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不管是亲戚的还是朋友的全都将小孩……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为什么古时的大人就不能割两块自己的肉给孩子吃。古时的大人跟现在的妈爸跟本没法比。我也不说了,大家都眼见为实。

为什么那么残忍,怎么能……他们也有舍不得的,但他们不是大家都饿着,宁愿饿死,也不动孩子一个手指头,而是两家人交换孩子,互相吃肉!可气!可恨!可恼……

后来各国连年征战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最后秦国灭了其他七国统一天下。这时东周呢?早就在历史上记录住了。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5

《东周列国志》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以战争为主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当时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虽然最后大家知道是秦国统一了天下,但在这其中,很少人能看到那些默默奉献的伟大英雄。

在那个时代的诸多人物中,我最喜欢苏秦。苏秦并不是秦国人,却也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助了自己的一臂之力。他为了报恩决心帮助燕国灭齐,当时是齐强燕弱,但他毫不放弃,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局,在齐国当了相国,并取得了齐王的信任,然后说服齐王出兵伐宋、灭宋,惹怒了其他国家。别的国家联兵伐齐,齐国大败,几乎灭国,苏秦也被齐王所杀,因为苏秦用的是“死间”,所谓“死间”,即成人之死。

历史书已经看到这,我逼近思索:为什么他可以如此优秀,仅靠一己之力倾危天下呢?答:因为他以前学习用功。苏秦是鬼谷子四大得意徒弟之一。当时孙膑、庞涓学军事,张仪、苏秦学游说,游说于列国之间。因为还没掌握“道”,于是拿起鬼谷子给他的一本书用心研读。他用心到什么程度?苏秦在读书时把头发悬在房梁上,每当要睡着时,头不小心一低,头发就会被扯出,头皮产生剧痛,这么一痛就精神了。不仅如此,他还在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看着一个红泡冒出,又来了精神。经过长时间的研读,最后他终于悟透了,还成就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佳话。

这是一代传奇身后的故事,我也想有传奇的一生。但看着现实中的我,明知道眼前的一切是可贵的,却不珍惜;明知道手中的历史书是一代又一代圣人的鲜血编制而成的,却又不认真读。我恨自己,恨自己有这种想法却没有行动……

传奇是怎样炼成的?答:努力。相信只要坚持努力下去,我的人生也会达到一个新高度。我为了考进好的大学,现在就开始努力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体育了,仅剩的时间全在写作业上。本来周末是个提升的机会,可我耐不住性子,一到周末就放纵自己,打开电视就关不起来,一天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到了晚上,我关上电视,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星星,看到了端坐在电视机前整整一天的自己,看到了上学五天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如梦初醒,原以为这样的一天值得。但现在才发现,这一天的我除了笑以及一个昏沉的脑袋什么也没有收获。星期天,这是最后一天周末了,我决定重振旗鼓,从今往后以积极的态度学校、运动、做家务。但面对枯燥而不懂的知识,我不由得烦躁起来:好累,不想学了!于是,我在那儿呆坐着,两眼毫无光彩,心中很是不快。忽然,一阵清风吹过,我猛然一扭头,瞥到了课本旁的那本书——《东周列国志》,想到了苏秦,想到了他为了认真学习而头悬梁、锥刺股,我却因为觉得书本枯燥就要放弃,这不就是在背对着我目标的道路上奔跑吗?我冷静下来,规律和思路重回到我的脑中,在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后,我再次捧起那本历史书,看书中淋漓尽致展现出人物性格,它真实而又生动,让我好几次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仿佛是我的心声在与书中的历史人物对话。

《东周列国志》不仅是让我知道了历史的书,更是一本激励我的书!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6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长篇小说。和《史记》相比,这本书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讲述得更生动、详细。这本书里的故事始于周幽王时期,结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这本书先讲述了周幽王因为过度享乐,导致国力衰弱,最后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入侵者所杀,导致周朝不得不东迁的故事。从周朝东迁开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几个诸侯国分裂成小块,权力被分散到了各国国君的手里。

接下来,该书就细致描写了诸侯国之间的大混战。这些战争大多始于国家之间的纠纷,然后规模逐渐变大,最后形成有数万人伤亡的大型战争。除了大国,就连力量很小的小国之间也会互相攻击,大国也经常靠侵略小国来获得土地。由于战争频繁发生,这段时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艰难,几乎连一天安稳的日子都过不上。我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国君是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的,这说明国君在发动战争时有时不会慎重考虑,也说明一些国君发动战争是比较随意的。

除了战争,作者还描写了这段时期各国内部发生的故事和各国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内部经常会发生权力斗争,有时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时常发生的战争让国家变得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动荡。不过国家之间不只会发生战争,也会互相往来,比如派使者到别国去访问,或者和别国互相交易商品。各个国家也会与其他国家结成盟友。当有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它的盟友们就会来帮助它。有时一些国家会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其他国家,这种现象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比如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就帮助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从而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书中还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齐桓公、管仲、荆轲、西门豹等。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不被作者描写得十分生动,单从作者所用的词句里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物的性格。这说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还会通过描述人物的事迹来描写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来描写荆轲的形象。《东周列国志》里描写的很多人物在《史记》都有出现,但两本书的描述有时会出现差异,而且《东周列国志》对人物的描写会更加详细。作者还会评价书中描写的人物,批评了自己不认同的人物,也赞扬了具有良好品质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故事,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通常听到的版本是秦朝妇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强制征去修筑长城时因劳累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绝,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长城哭倒的故事。但是,《东周列国志》里记载的故事却是齐国将军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齐国的城墙边哭泣了三天,把城墙哭倒的故事。书里还说,我们听到的版本实际上是这个故事的误传。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7

这本书除了对于国家更替的描述之外,对于历史人物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描写也可谓细致入微。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很伤心,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他反抗。

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后来,因为想念母亲,他们派人来欢迎她回来。母子俩一见面,就抱头痛哭。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

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也是因为爱。在爱的旅程中谁不会犯错?我赞扬郑庄先生把亲情置于隔阂和仇恨之上的能力。亲戚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责怪,应该学会宽容,那么在爱情的融化中,有什么不能经历的呢!

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亲密的关系。

这本书中有许多地方让人感到与众不同。除了亲情,还有谦卑和退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如管仲,于是为了齐国的繁荣昌盛让位给了他。这是鲍叔牙博大的胸怀和国家的中心。

他在国家和自己的道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

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他们也会因为国力而得到自己的幸福。

一个国家的权力不仅需要有能力的人,而且需要一个开明的君主。在《晋文公称霸》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仁义可以取得天下的力量。晋文公以仁义服天下,对周围邻国友好相处,不以征战相加,对国内人民仁爱之至。

有一次,周天子给了他两座城市。城里人听说晋军到处杀人,不开门迎战。晋文公手下将领准备攻城,但是被他制止了,因为他不愿意城中百姓遭到屠戮,甘愿撤军。后来,老百姓得知晋文公是仁义君主,主动开门投降。

我看这就是仁义的力量。不用武侠,我们就能称霸。但是南方的楚国比晋国强大。为什么不能取得晋国的成功?我想那时因为他们的君主好战,不爱民,对其他国家不友好。

所以我不认为最强大的力量可以与仁义相提并论。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学校里的学生干部。由于管理不善,许多学生干部总是感到困惑。

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处理好负责人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他们只是一味的严厉,结果没有达到严厉的效果,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了。所以负责人应该对自己的成员“仁义”,比如在学习上,他们有不会做的题,可以耐心的教教他们,他们有困难了,可以尽到一个领头人的责任,尽力去帮助他们。就这样,在平时热情互助的接触下,他们成了好朋友。

管理起来的时候,很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晋文公就是用仁义的力量感化昔日的敌人,去与其他国家做了好朋友,大家相安无事,天下就太平了。我们用了晋文公的方法,那么我们的集体就会友好团结,一起努力学习,一起快乐学习,集体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品读《东周列国志》,品味了历史带给我们的深思和启迪。事实上,历史与我们同在,每一个逝去的瞬间都已成为历史。只有经过仔细的理解,历史才能更加精彩。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8

我认为东周列国志是一本一般般的书不是很好,里面有一些我很小就知道了的那种知识,不过大部分都是我没读过的。比如说:《郑庄公母子情与仇》《齐桓公强国成霸业》《晋荀息智灭虞与虢》啊哪些等等。

就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篇吧。周幽王也真是的,就为了给那个褒姒看表演,就把自己的爱卿耍来耍去玩,结果呢?到了最后还不是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的下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不能骗人耍人。否则到最后,你就是一个没人能相信的人了。

我在读这篇《郑庄公母子情与愁》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人会后悔自己出生呢?而更宠爱他的弟弟,越是这样就越是害了他。本来这样就对他的弟弟伤害很大了,后面还更加宠爱了。所以到最后他弟弟会贪心不足的霸占了旁边的两座小城。然后训练了一帮兵。最后和哥哥打了一场仗,自己打败了觉得没脸在回家见哥哥,自杀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他人过好,这样会害了他们的。

东周列国读后感 篇9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82956.html

上一篇:勤俭作文 下一篇:开学目标作文8篇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