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经典9篇)。

在网上搜索后泡泡演讲稿整理出了这些关于“光荣与梦想读后感”的知识,读一本书,我们的心中肯定是有一些感触的。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感谢您来参考本文!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1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今年中国共产党已成立100周年了。

“共产党”这闪闪发亮的三个字深深地烙在了当时经历过抗战的人的心中,因为是共产党救了他们,所以他们热爱党,而我们青少年也应该热爱党,因为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想一想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都是一位位为中国共产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再说说雷锋,他小的时候,一家经常遭受地主恶霸、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的欺压,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全都去世了,只留下他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那么是什么救了他呢?是共产党,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小小的雷锋也分到了两块土地,享受到了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从那一刻起,小雷锋就深深懂得了,只有跟着毛主席和共产党走,才能有幸福的光景。从此以后,雷锋再也不认为自己是孤儿了,因为共产党就是它的爹娘啊!由此可见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多么贴近民生呀!党的关怀无微不至,使雷锋感受到家一般的的温暖,让他成为了一个爱国的人,处处为国家着想,爱国爱民。

我们也应该热爱党,因为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我们现在是少先队员,长大后我们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牢记,不要做有损我们国家形象的事,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事,要时刻记住,党在我心中,党在我身边。我们要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理想信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2

《光荣与梦想》是一套四部组成,描写美国1932年-1972年四十年间社会最动荡时期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纵览这四十年间,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等历史性重大事件,随着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一位位政坛风云人物闪亮登场又嫣然远去,历史仿佛一个巨大的滚轮,不断向前飞速前进。

时代的节奏如此之快,每一代美国公民,每一位政坛领袖,每一次游行与运动,都包含着弱小个体的心中怀揣的小小梦想。他们或许偏激,狭隘,自私;或许过于理想化,或许茫目摇摆,但小小的梦想与光荣的使命感让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大浪潮下翻腾,这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惨烈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以血和泪交织的黑人民权运动改变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越南战争牺牲了上万的美国大兵,从原子弹的诞生到氢弹的诞生,核武器的不断升级在预示着国力强盛的同时又为无辜的平民带来了残忍的核污染核辐射以及无穷的后患。如果说历史是场轮回,那么我们就是这无数轮回中最微不足道的渺小个体。但个体的思想,愿望,行动的力量不断汇聚爆发,又带来了历史的新篇章。

和平共处或许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因为只要有国界种族的划分,有资源能源的争夺,有人性的贪婪就永远有战争存在。然而每一次战争,又会被一股更强大的渴望和平的力量湮没,在这充满梦想与渴望荣光的时代,正义和平是永远的主旋律!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3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们的宝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

这次,我调整了一些剪辑来谈论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战争期间**紧张,美国的配给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看看。在配给过程中,糖、黄油、肉和香烟的短缺是可以容忍的。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广大人民需要这些东西。

但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等东西的短缺令人费解。这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人们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到不解,认为可能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

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我不知道那些总说中国超过美国的人怎么看这种现象?

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有足够的宏大叙事,我们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来展示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国家动员一定有这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

当时,有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案件,当地记者菲尔顿赶到案发现场确认受害人已经死亡,他立即前往受害人住所。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

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

”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可靠。一个系统越复杂,就越不能依赖简单的规划。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决不会倒退,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

即便如此,很难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结论。就我而言,对历史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幸的是,我没有接受过任何历史方面的专业培训,我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是空白。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通过阅读,我从钱穆、黄仁宇、***和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单词。因此,对于这份读书笔记,我的心一直不安,不敢写。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

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史书的主体,但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就是这本书的重点。

《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4

这段历史,短短40年,可美利坚合众国浩浩荡荡230余载,又有几个40年,能如她般令风云色变,可与她相提并论?

40年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竞选、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被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水门事件。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单独成书,但是却被威廉·曼切斯特杂糅在一起。

因此,我不得不惊叹威廉·曼彻斯特对历史史实的娴熟和现实的洞察,以及他驾驭历史的能力。

这段历史距离我们这一代确实很遥远,但这些事实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并不陌生,这些事很大程度上左右了20世纪的历史走向。

说到历史,恩格斯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有时候,我总觉得历史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之处只在于贡献的大小和作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聪明的古人早已洞悉“历史”的重要性。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端正衣服;以人为鉴,可以知道得失;以历史为鉴,可以知道兴衰。

龚自珍也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古人以各种形式记录历史,历经沧桑,成为不朽的杰作。

在我的定义中,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原因除去能驾驭众多的人物,描写的时间跨度大以外,还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

就如同这本《光荣与梦想》,大到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历届**内部和两党之间的斗争、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乱,小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大的,不用说自然是历史课上讲过、背过的。小的则是闲七杂八书上、电视上听说过的。

而今这一本书就完全概括了。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一叶知秋,一书而知天下。

有句话说得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说年轻时不要看《水浒传》,因为会学的鲁莽、冲动;老年时不看《三国演义》,因为会变的狡诈、变成“老油条”。

而我却是反着理解,年轻时一定要看三国,会学的稳重、理性,凡事多思量,了解世事艰险。而年老时反而要读水浒,回归淳朴,事事随性而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啊!

其实,在很多方面,《光荣与梦想》和《三国演义》都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细腻地刻画了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平庸无能的胡佛、天才传奇式的罗斯福、虽然勤勉却仍然一副小丑模样的杜鲁门、稚嫩的肯尼迪及其倍受争议的夫人杰奎琳、平淡却彪炳千秋的艾森豪威尔、可敬可怜的尼克松、可耻的麦卡锡参议员、自大狂麦克阿瑟、勇敢又粗鲁的巴顿……而这些人物中,四十年间的美国历任**无疑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胡佛执政的第四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胡佛也就是书里涉及的第一个**了。

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束手无策,当然也认为是处变不惊,总之就是毫无作为,任由经济不断的恶劣下去,高唱“使每个家庭都有鸡吃,有汽车开”,到最后却成为一纸空文。

在混乱和饥饿的时代,天才罗斯福开始了他的传奇。成为**前罗斯福已经是一颗非常闪耀的政治明星,他的当选是众望所归,当时几乎是整个美国都将他当作救世主来看待,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无疑,他在**这个职位上干的相当不错。

他挽救了崩溃的经济并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手中,美国从一个二等国家变成了世界霸主。不知在罗斯福5岁时说出“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的当时**克利夫兰若在天有知会作何感想。

有趣的是,罗斯福和希特勒几乎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国会赋予他们几乎相同的权力。然而,十年后,一个成为世界英雄,另一个成为20世纪的罪人。难道真如有人说的:一个德国人总是严肃而不苟言笑的,可是一群德国人聚在一起便疯狂了,两次世界大战不都他们搞起来的么?

不过罗斯福当年如果真想搞**,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最终将美国带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威廉·曼切斯特要将这本书取名为《光荣与梦想》——光荣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

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杜鲁门和罗斯福相比,无论出生还是才能都显得非常平庸,如果罗斯福是个伟人,杜鲁门则是个彻底的凡人。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有所猜疑,他也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倍感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也算是“拼尽老命”了。

“时势造就英雄”在艾森豪威尔身上彻底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艾森豪威尔只是一位两星级少将,战前在机关里默默工作。战后,他是欧洲盟军的总司令,欧洲的救世主,美**队的五星上将!他几乎所有的政治资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这真是令人遗憾。

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星球大战”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与美国名**林肯前后相隔100年近乎诡异的相似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仿返路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

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

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斗士”人身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他当政时主动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格局。或许并非巧合,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家战略从干预世界转向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国家战略从世界革命转向国家利益。

这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现今正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比照中国30年来的历史,竟发现她与美国的这40年颇有些“形似”,甚至于“神似”。两段历史同样开启于动荡,拯救两段历史的同样是天才式的传奇人物,这两段历史同样成为这两个国家往后道路上的关键……有意思的是美国这40年源于一场1929经济危机,而中国这30年结束于一场经济危机。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

巍巍中华是否有能力将这30年辉煌继续?继续属于她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但看历史迈着她的步伐继续,前行……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5

它是这么描述杜鲁门的春风得意的:“他三步两步冲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时是这么鼓励美帝人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担忧的,唯一值得担忧的事是担忧本身。”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帝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描写战后美帝人的形象:“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第一次竞选总统失败,收拾行囊离开华盛顿的时候,尼克松告诫自己:“有时一次战争的失败是为了迎接下次一战争的胜利。失败对于一些人来讲,就好比是毒药,伟大的人常因无法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为平庸之人,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得伟大。能否获得成功,并磨练出过人的品质,都取决于你对待失败的态度。而你面临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

以上都是《光荣与梦想》里面的精彩叙述。近期,美帝大选落下了帷幕。选情甚是胶着,懂王依然不认输,瞌睡乔志在必得,吃瓜群众等待着最终结果。美帝社会如今撕裂严重,内部矛盾重重,我种花家登顶蓝星指日可待,少东家对此非常乐观!

不可否认,美帝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未来一二十年依旧如此。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如果你想理解现在的美帝,最好的方法是了解过去的美帝,正所谓“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如果你只能通过一本书来了解美帝,《光荣与梦想》是你唯一的选择。《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是美帝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是一本了解美帝精神气质起源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读者的经典。《光荣与梦想》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时代。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帝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

以数任美帝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帝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帝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水门事件等等。

曼彻斯特将美帝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青少年的时髦追求、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演艺界的奇闻趣事等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是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美帝画卷。曼彻斯特更将美帝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而最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场景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细腻入微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

《光荣与梦想》之所以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作文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

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光荣与梦想》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帝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美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维持自己的光荣,其实常常不顾别人的死活,这在当下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帝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藏着美帝成为第一超级大国的秘密。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6

起伏是天命的注定。一切渐渐复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命运追弄,一场飓风来袭。

来得这样突然、来得这样猛烈,甚至在其到来的三天后,其余地区的人全然不知晓这件事。太多的工程需要重建起来。情况,雪上加霜。

偏偏这个时期,希特勒踏上征服欧洲之路。难免孤立派坚持要自扫门前雪,休管欧洲瓦上霜,四面环海洋的美国有天然的海洋屏障。如果不是罗斯福的坚持,美国没有今天空袭的力量将是致命的。

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使那些坚决反对罗斯福决定的人闭嘴。也许只有挨打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备无患,没有错。

然而,这场偷袭下美国损失严重。只有几艘外出的航母幸存。罗斯福很生气,我们的飞机在地上被毁了!

摆在地上!它们,这样被造出来,这样被炸成碎片。全国进入备战状态,战火一触即发。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否是生不逢时,留给他的永远是接踵而至的难题,他不得不收拾一个一个烂摊子。罗斯福也许真是派来的使者,他的及时出现是力挽狂澜的勇士。即使每一个决定的阻力都在增加,他也从未动摇过对自己权利、努力和成功的信念。

他是个并不高大的跛子,他是个屹立不倒的巨人。再大的灾难,他都镇静面对,仿佛一座山。他出生在正确的时间。他是问题终结者。

没有他,没有今天的大美。因为他,抓住了这荣光、这梦想。

珍惜眼前的学问。当你有机会学习这段经历时,你必须更加珍惜它。你不能靠活着过一辈子,很多过程都不能省略。至少学习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避免许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你所谓的成功可能只是他们眼中的短暂停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控制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心态。同时,心态也决定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人生。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很容易走,也许有些路能让你美丽,也许有些路很安全,有路可走,但那些路的主角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别人肆意地说你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是否害怕失败。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犹豫,当你悲伤的时候,独自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所有这些消极的事情都是我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抓不起来是流水。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

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

无论他多么痛苦,无论他多么痛苦,只要一个人心中还有一颗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活再次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标,忍受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和挫折,继续奋斗,成功终将属于你!

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一些事情,即使不是真的,最终也会让你相信。当你感到悲伤和痛苦时,最好学点东西。

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7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每个周一的早晨,伴随着一阵雄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初升的太阳缓缓升起。每当这个时刻,我心中总觉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带进了清晰的记忆长河。

那是去年的寒冬时节,细雨迷蒙,在这个清冷的小山村里更显得几分孤单和无助。我一个人撑着雨伞,背着书包,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学校的方向奋勇前行,泥水溅在裤腿上粘在身上,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但这并没有阻止我继续前行,因为求知的欲望压倒了面前的一切困难。可是,就在我不顾一切往前冲的时候,忽然脚底一滑,摔了个结结实实,全身泥水,完全认不出人样来。怎么办呢?此时,离上课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来到学校后班主任孔老师立即拿出她的衣服给我换上,仔细地问我摔伤了没有,并叮嘱我以后上学时要千万小心,注意安全。穿上老师的衣服,虽然不是很合身,但是却感觉到一阵阵清香,更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可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坑坑洼洼的路面不见了,而是用细沙铺得平平整整,行走在上面平稳又安全。后来才知道是孔老师得知我摔了以后立即联系了学校的领导以及村干部,一起筹钱买来2车细沙把路面铺平了,此时我的心中有无数的感慨。

很小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讲,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好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当时,我只是模糊地记得中国共产党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她是何人,今天,我终于感觉到了。她时刻生活在我们身边,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而我更感觉到她在我心中,时刻给我前行的力量,使我部迷失,不停留。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8

研究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走进组织部门,许多新事物等着我去学习、去实践。一出一进之间,作为“菜鸟”的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感想。

一出一进之间,要坚决服从分配,积极转变角色。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从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心态,把握角色定位,努力应对新的挑战。过去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着眼于当前,做一名俯的下身、弯的下腰、听的进耳的学习者,尽快进入角色,履行好岗位职责。

一出一进之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虽然我们在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缺乏相关经验。而且组织工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对于一名刚刚从事组织工作的新人而言,任何事情都要从零做起。提高个人素质,是每一个新人的必修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学习业务知识,向身边的领导和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把握机遇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吃苦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与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匹配岗位要求。

一出一进之间,要脚踏实地,做到爱岗敬业。组织工作不仅肩负的责任大,而且工作量大,很多时候需要加班加点,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古人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每个组工人必须牢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时刻都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到有耐心、要细心、不烦心。每一个程序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有致,自觉养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习惯,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走出大学门,变身组工人,压力与动力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坚信,组织部是另一个“象牙塔”,在这里有上级领导的关怀照顾,有老同志的传经送宝,在这里我将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练好组织工作所需要的内功,牢记新要求,找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面对新时代,完成从大学生到组工人的角色转变,早日成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本领过硬的合格组工人!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9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三)

谢寒波

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解的国。

《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万字,垒起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点。

对于所读的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点主要感悟:

一是苦难铸就辉煌。本书历史自1932年开启,正值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政府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1932年,日本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也正遭受着磨难。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这个坡脚但睿智、坚韧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人重拾信心,无比团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失落的低谷,也是振兴的开始。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宣传中,美国是好战的、野蛮的,善于发战争财,似乎是个讨人厌恶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坐交战国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中立的美国再强大也是无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无法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科技创新都实现了跨越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触及世界。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但反观美国70年前的历史,或许我们该放下偏执、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国家安全"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时代也并不民主,一段时间内罗斯福似乎等同于了法律,议员们只是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时的美国也曾实行配给制,物资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鉴于本人阅读的还只是本书的部分,所见识的也很浅显,暂时只能分享这几点不成熟的读书感悟。不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作,经典,值得推荐。该书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记述手法,像是展开了一部历史大剧,每段历史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趣味性较强,同时又专注于细节,展示了美国40年的点点滴滴,内容十分丰富,既厚重又气势磅礴,与作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融合,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轻松愉悦。后段我会继续读完《光荣与梦想》第三第四卷,同时结合书友推荐的《纸牌屋》《民有政府》作为了解美国的启蒙读物,希望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有所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兴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7933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