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系列9篇)。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1

从表面上看,法国大革命是社会对权力一片哗然的结果。由于君主制的集权,法国出现了一个只享有特权却不履行义务的贵族阶级。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加剧了低层农民的苦难。

因此,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生态反映。但革命结构并没有造就一个有自主性的强社会,只造就了一个将社会置于其全面支配下的中央集权。因此,革命以后,没有改变政府在中央集权下全面控制个人的事实。

换言之,这场革命并没有走出中国强政弱社会的格局。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处于散沙状中平等的个人。如果说,法国革命前是君主专制无意为之,而在中国,从来都是故意的。

革命不是权力压迫最严重的时候,而是人们感到权力压迫最严重的时候。因此,社会的分裂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事实上存在裂缝,而人们心理感觉上存在着裂缝。这才是分裂和斗争兆头。

自然,对富人的社会仇恨并不一定反映富人有多可恨,而是表达了普通人的一种情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2

从南昌某校内狭窄的书店角落里,穿越到烟台某县某院冷清的自习室内;从爽快清澈的南方七月夏日,到喑咽无言的十一月北国寒秋。从第一页的翻阅前行,历经多少页的步履蹒跚,却也终于到了这最后一页——《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终于在今天,被此阶段的我给吃干抹净了。

书是死物,书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许只能表达传递出万一,此刻合上尾页,想问问自己学到了多少,又进步了多少?没有直观的经验值与进度条让我去探寻——也许真的探寻量化了起来,会发现那进程不过竟也不过涨了毫末。但书本身承载的时光已经足够动人,由一本书延伸而来的,那些千千万万新的思考,哪怕我能抓住一点点,就已经很满足了。

东拉西扯这么多,一篇读后感的初衷隐隐有酿成杂文的趋势,我还是太啰嗦了,那个不舍得放弃什么都想要的坏习惯,从生活延续到笔端,浸润的是一整个偏执又虚弱的自我——写作是和自我对抗的过程,而表演一个试图写作的人,则让这件事变得丰厚。这句话之于我,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

言归正传言归正传,让我好好想想。在看这本书之前,法国大革命,留给我的是怎样的印象呢?他是巴黎公社的先导,是群众性的暴力反抗运动;是封建统治没落时期朝代兴衰的必然。而历经这一场彻底的、从下至上以全盘推翻的流血革命,资产阶级该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人,良币驱逐劣币,过往分利集团彻底毁灭,也总该让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那通往近现代国家治理之路的旅途上走的快一点,该比那些王朝或是改良后的王朝走的更快一点。

钱穆讲:历史的事有发生在桌上的,也有藏在台子下的。我们多注意发生在卓子上的事,却总忽视了藏在台下的事一样有力量。”而祸患多积于忽微,要探究什么真相、真理,就该从这些细微处发力,以小见大。放到一寸一寸的见分晓。托克维尔也说过,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与其用远距离的视角观察,还不如用近距离的,视角来得准确。哦,这本书也就是从零碎微末的各方面细节,为我展示了,这个法国大革命也正从。多个角度的管中窥豹中,渐渐显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历史本就好比一件美术展览馆,多赝品而少真货。我们更应一件一件一天一天的这样去看,方能离开某些大而化之的结论,脱离低层次的认知怪圈。

一。封建体制是在复兴时期迎来了这场大革命——因它的复兴速度远远跟不上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这本书每每令我想起万历十五年中的那个明王朝。自由,自1573至1610,明王朝的衰落已是一种制度发展至衰落后的必然。虽个人许有天纵之才、神机妙算,又或是智勇双全、万夫莫开。也全都已无济于事。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无人可阻挡这种发展的必然。在中华大陆轮回反复多少次的历史反复推演过了,也难怪有人讲中国历史虽长,却简单明了——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了。

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封建皇权统治极根深蒂固的国家,与古中国在诸多方面也都有着相似共通之处:两者同有着繁荣的文化成果,或是体现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或是体现在奢华骄逸的上层生活。中央集权曾一度让帝国达到威势之顶峰(路易十四)。但每落下一片阳光,当也投下一片阴影。所谓盛世的繁荣也总藏着积重难返的颓势,盛世,总是衰亡之始。(哪怕把所谓的康乾盛世划掉也没用,秦皇汉武贞观等等没有一个不是的。。)

但这场由法国民众组成的大革命,和明末农民起义或是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在封建时期经常产生的农民起义都不一样。并非民不聊生,人民在奴隶的位置上坐不稳才揭竿而起,不是王室衰弱以致政治无药可救,人民“不争自由便是杀头”。恰恰相反,如本书第三篇第四章题目所言,“路易十六统治的年代是旧的君主专制制度最昌盛的时代,可昌盛,却加快了大革命的发生”。

从行政措施里对自己和生命的重视、到税收机制里对“平民困境的彻底关怀”、再到社会财富的快速累积发展,“所有消费税的税收收入,每年都要增加200万。”法国的贸易量在1768至1788年的70年里增加了一倍多,人口数量也增长到那个马尔萨斯都看不下去程度。如果我们照着旧的体制最后时刻的情况对其进行阐述,那描画的会是”比真实的面貌美丽,但是并不十分逼真的画像”。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3

作者:雷荣

**:《人民论坛》2014年第14期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深入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颇有意义的借鉴。由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可知,我国应渐进式推进改革、处理好各阶层或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使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中国改革社会各阶级

《旧制度与大革命》概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著名政治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先生的经典之作。他并没有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细致具体的阐述,而是运用问题式、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法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法国社会的民族性、其他欧洲国家的社会状况等角度出发着重深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虽然我国当前国情与当时法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和国情不同,但法国大革命仍有值得正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中国借鉴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第一,经济发展不一定促进社会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法国大革命不是在旧制度摧残最深的地方和阶段发生,而是在这种封建制度有所缓解、人民大众的负担有所减轻的状况下发生的,这个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的***维是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可是这个思维在托克维尔先生笔下的法国大革命中却格格不入。

他的分析足以证明坏的东西倘若只改善一小部分,那么剩下的那部分就变得无比可恨、无法容忍,正所谓“对于坏的**来说,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毫无疑问,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在进行改革时,执政者没有全局意识,忽视了使革命一触即发的一系列因素,他们在对改革的设想中一定包括革命的良好效果和整个国家繁荣昌盛,尤其是他们的执政力量不断增强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预想到人民大众对改革的期待是怎样的一种局面,从而引发了大革命的爆发。从这个角度看,托克维尔先生虽然出身贵族,但他以理性的思维和立场分析了法国大革命。这本书无疑是特权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冷静思考。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4

鼎故能否革新——《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500字:

今天,人们关心法国大革命,关注托克维尔的这部著作,当然是想从托氏书中寻求消解中国革命的良药。不过,历史固然值得借鉴,但简单的比附历史也不对。从细节上看,托氏为我们描绘的18世纪法国社会状况,与今日之中国有着很大相似性,可如果凭此就得出结论:中国社会正陷入溃败中,革命不可避免,未免有些轻率。事实上,在相似的同时,更多的是不同,即使相似,背后的原因也可能不同。毕竟时光过去了近200年。用托克维尔纠结的平等和自由来说,中国今日固然既缺平等,也缺自由,但在平等和自由之间,我个人认为,更缺平等。受传统平等思想(均贫富)深入骨髓的影响,又有着计划经济时代平等的社会实验和生活感受(共同贫困),中国人天生对平等格外敏感,这种情况下,社会平等的缺乏,确实对执政者来说,是一大威胁。

然而,是不是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会导致法国式的革命后果?至少从现在来看,还不能这么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执政党并未放弃对普罗大众的平等许诺,所谓共同富裕,而且在具体的政策中,确实加强了社会保障等体现平等价值和目标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平等之欠缺,可以用自由来弥补。虽然中国目前向上阶层流动的渠道越来越阻塞,但毕竟未全部切断;虽然political自由仍受到严格控制,但经济自由的空间还是存在的。每年一千多万的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寻找工作和发财的机会,每年一亿多人口的流动和迁移,都说明社会活力仍存。如果说,political自由关乎人们的political权益,那么,经济自由关乎人们的生存和物质财富的创造,显然,对多数人而言,比起political自由来,更可能在乎的是经济自由。只要经济自由之门没有关闭,社会会出现问题,但发展成为革命的可能性很少。

自由的多少还可从中央集权的控制程度来说明。根据托克维尔的分析,18世纪法国专制王权对社会的控制几乎无处不在,从经济到政治到司法,从公共生活到私人事务,中国虽然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然而市场经济的实行,使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范围大大缩小,其程度也远不如当时的法国。

尤其是,人们几乎拥有对私生活的全部决定权,即使在公共生活中,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大大减弱。在那些不涉及政治的公共生活中,政府并不干预或干预很少。中国中央集权与法国中央集权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即在顶端和底层间,有多级政府机构存在,它们可以为执政者起到缓冲作用,而这是当时的法国政府所没有的。我们看到,现在地方的群体事件,一般指向的都是基层政府,几乎没有面向省一级的,更不用说中央了。这使得中央处理起类似事情来,有回旋余地,不至于使群体事件扩大化。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Government的治理能力,要远高于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政府。

事实上,托克维尔所讲的革命往往发生在一个政权开始改革的时刻,是有条件的,即这个政权是否丧失了统治能力,如果它还拥有很多资源和手段来应对改革开启后所引发的人们对权益提高的要求,那么,革命就很难发生;当然,如果它既缺乏手段又缺乏意志,革命就容易发生。所以,革命是否一定发生,要看这个政权的资源和管治能力。历史上也有很多改革开始并未带来革命的相反事例。这也可以解释Jasmine Revolution为何在中东北非能够成功却在中国激不起浪花的原因。因为中国政府的统治能力还很强大。

我并非有意为中国辩护,只想陈述一个事实:必须不带价值前提地客观地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托克维尔的警告对中国就没意义。为避免中国革命的重演,我们有必要设想各种可能的情况,并有针对性推出政策,包括开放政Political自由,以改善社会的治理和大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提高人们的平等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5

《旧制度与大革命》原著出版于1856年,135年后才有汉译本,作者是法国的托克维尔。这是一部好书,人们认为其内容与形式值得称赞。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五种现象是有启发性的,值得思考。

一、革命往往是在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眼前的政权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开始改革的时候。人们耐心地忍受痛苦,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提出消除痛苦的想法,就会变得难以忍受。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暴政似乎比路易十四的极权制度更令人无法容忍。”

我们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可能会遇到上述矛盾,有的甚至会因为尖锐的矛盾导致流产,或者暂停执行等,这些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敏感和思考。因此,在任何改革之前,都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赢得被改革的人的支持,改革才能使大家越来越好,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也要坚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改革不能停止。改革要坚定不移,不怕困难。

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富土康的员工不停地跳楼。官员、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

当社会上层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并没有让他们害怕;当他们关心穷人时,他们不相信穷人的痛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可能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

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切点燃了穷人的欲望和愤怒,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政治和谐。农民上访,工人罢工,张力正在加剧,危机正在迫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定转型,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民众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则发起各种新兴事业,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结果民众收获了更大的失望,因为政府残留了太多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本去买政府的公债,他们绝不能指望在固定时期获得利息多”……

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我们的现实中,类似的现象或者是情况不容忽视的,只不过是没有更深切的关注。现在看起来虽不会发生大革命这样的悲剧,但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悲剧”的发生。我们的经济增长计划、我们环境保护要求、我们的调控措施、我们引导和鼓励资本投资、我们的人事制度等等,既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带来了较好的发展和繁荣,也引起了不满、矛盾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更为甚者,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公众的普遍不安,这是十分危险的。

总面言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面对危机,需要智慧、勇气和胆略。

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达到顶峰,国家仓库和农舍中有大量粮食,不妨碍动荡和转折点的到来。

就中国现状来说,一方面大量的私产被公共化,另一方面大量的公产被私有化,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混合。国家管理措施不再只涉及公共领域,而是直接涉及数亿人的私人财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股市的风波关联着万家的喜乐。

对仍在上涨的房价和像过山车一样的股价的长期调控,触动了亿万人的神经。政府措施不当,诱发人民聚集起来向政府发泄不满。此前对痛苦逆来顺受的人,现在变得像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3、 在专制社会,人们不能参与公共事务,彼此孤立,最终变得越来越自私

专制政体与社会道德水准之间的关系,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得非常精辟:“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没有反对这种倾向,反而使之顺利进行;因为专制制度剥夺了公民的一切共同情感、一切共同需要、一切和谐生活的必要性、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锢在私生活中。

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借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

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出,医治这种因专制而导致的社会道德堕落的办法,只有给予公民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只有自由才能使公民从孤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彼此亲近,因为公民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中。

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我们在现实中,强调令行禁止和执行力,强调尊重民意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但在政策的层层传递中,往往偏离了决策的初衷,民主和自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管理而管理。加强管理成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群体、一部分阶层集权和专制的工具,人民群众却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四、中间势力难以生存是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

托克维尔在书中失望地感叹道:“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没有了中间势力,民众就陷入了原子化状态,迫使每个具体的民众独自去面对强大的专制国家机器。

个体的原子化的最终结局,就是政治生活从民众当中完全消失——单体的民众无力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最终必然选择远离政治生活。”其后果,托克维尔也说得非常清晰,“法国是很久以来政治生活完全消失的欧洲国家之一。在法国,个人完全丧失了处理事务的能力、审时度势的习惯和人民运动的经验,而且几乎丧失了人民这一概念,因此,很容易想象全体法国人怎么会一下子就落入一场他们根本看不见的可怕的革命,而那些受到革命最大威胁的人却走在最前列,开辟和扩展通向革命的道路。

”“由于不再存在自由制度,因而不再存在政治阶级,不再存在活跃的政治团体,不再存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党,由于没有所有这些正规的力量,当公众舆论复活时,它的领导便单独落在哲学家手中,……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是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为此感到惊奇。”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关键是利益再分配。只有满足最广大群体的核心利益,才能缓和矛盾,保持稳定,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在革命过程中,追求平等要比追求自由更加重要

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终极目标,但托克维尔还是相当失望: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托克维尔所说:

“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自由”没有办法像“平等”那般,在革命的进程中随时给跟随的革命者以物质的鼓励(譬如均分财产、土地革命),所以,不光是法国大革命,放眼世界史,近代以来绝大多数的革命,都逃不脱“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甚至为了“平等”,不惜牺牲“自由”的命运——当革命为了实现“平等”而不得不借助“专制”的力量时,革命往往毫不考虑“自由”的感受,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专制”结盟。托克维尔说道:“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这,就是私心。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贵族公务员;只有一个惟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名义上的一切主权权利;而单一的国民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政府奴役的命运。

在我们的工作中,总是希望追求平等,物质上要求缩小与领导的收入差距,精神上渴望与领导平起平坐,但绝大部分员工又害怕平等,害怕失去身份界限以后的社会地位随之消失。所以,国家推动各项改革,就会因私心所带来的巨大阻力,既渴望打破平均主义,建立起可以适应社会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激励机制,但又害怕在这样的机制下失去竞争力,害怕机制不公平或执行不公平给自己利益带来的损害,最后,又回归到了追求平等和平均。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各个事件汇集而成的,没有哪个事件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能从历史上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6

“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通过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让我对法国法革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世界近代史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事件之一,是法国命运的分水岭, 正如托克维尔自己所说:“从来没有哪一桩历史事件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开天辟地,源远流长。

”大革命从法国的旧制度中诞生,新社会的大厦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造的,在大革命前夕,每一个法国人都陷入深深的孤立当中,只能以利益为单位结成一个小小集体,纠结于私利,而无心于公义。没有人比没有权力的平民,特别是农民阶级更孤独。他们被全社会抛弃,陷入集体失语,最终在沉默中爆发。

对这场大革命,各国的君主、政治家、学者、人民,有人仇视它,有人错解它,有人畏惧它,有人期冀它,有人感觉到它却又无视它、低估它,甚至还有人千方百计想要借它坐收渔翁之利。法国大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它“不惧危险,不抱悔恨,蔑视一切现有规则,蔑视一切常规手段,向着它的目的地奔去。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仅在于改变旧**,而且在于废除旧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所以,它必须颠覆一切现存的权利,毁灭一切公认的势力,摒弃各种陋俗与旧传统,将那些经年累月培育出来的顺服遵从思想从人们的头脑中荡涤干净。

《旧制度与大革命》所讲述的主要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段历史,发生在1789-1799年期间的法国大革命乃是法国甚或欧洲发生的激烈的政治及社会变革的时期,法国的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统治法国几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在短短三年间分崩离析,传统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代替。对于这个伟大、激烈的革命,托克维尔曾评价道,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然而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托克维尔对这场甚至改变其自身命运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本身着墨并不多,而最重要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在旧制度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旧瓶装的新酒。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而言,它不仅是共产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

先学西西方技术,再学习其制度和文化,每次失败后,我们都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一浪接一浪地推进,我们不能脱离片面的观点。

一、革命往往是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革命前的政权好,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党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是开始改革的时候。人们耐心地忍受痛苦,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提出消除痛苦的想法,就会变得难以忍受。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似乎比整个制度更令人无法容忍。”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7

首先必须得承认《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书,视角独特,辩证思想贯穿全书,就像它的作者托克维尔一样十分立体。它用严谨而又幽默的语言系统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用社会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制度下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和描绘,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别是大革命时期的极具价值的研究资料。

托克维尔说“本书并非要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已有人做得很好了,我不想劳心费神,多此一举。本书旨在对那场大革命进行研究”,于是作者将自己幸苦研究大的成果写就了这篇名著。本书一共三编,第一编主要讲述了大革命的根本和终极目标,**了法国大革命与宗教的联系以及它的主要功绩;第二编主要着眼于法国的封建特权以及旧制度在法国的存灭;第三编则分析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以及**在其中的出“力”。

读这本书总是受益匪浅,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一、**无关痛痒的同情反而会带来民众的清醒及反感,而这个启示永远有用,就像如今,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富土康的员工不停地跳楼。**、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

当社会上层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并没有让他们害怕;当他们关心穷人时,他们不相信穷人的痛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可能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

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切点燃了穷人的欲望和愤怒,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政治和谐。农民上访,工人罢工,紧张局势加剧,危机逼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定转型,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任何改革之前,都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只有赢得被改革者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还要坚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

二、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在革命来临之前,**已开始进行改革,危险的是革命往往在感受最轻的地方,就像在表面繁荣的现象下潜藏着危机,繁荣加以革命的到来,而这点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繁荣带来的是日渐膨胀的发财欲望,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达到顶峰,国家仓库和农舍中有大量粮食,不妨碍动荡和转折点的到来。

而当名叫繁荣的泡沫彻底破灭时,展现的就是千疮百孔和矛盾重重的真相。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3、 大革命后,法国大革命初期废除的旧制度下的一些思想感情等法律习俗,几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旧体制下,皇权和**权力的集中化趋势仍在继续。旧制度和大革命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与自由平等关系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当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似乎摧毁了旧制度的一切时,托克维尔惊讶地发现,革命继承了旧制度固有的许多情感和制度。然而,这些残余物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革命的结果。革命带回了对民主的热爱,民主不再仅仅是贵族们的追求。

可是这样的民主和昔日的民主却没有什么区别,而托克维尔所以把平等给人独立造成的危害暴露于光天之下,是因为他相信这种危害是未来隐患中最可怕的,而且是最难**的。革命的彻底性很难预料。

托克维尔说:“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是的,“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总是相互关联的事件的集合。任何事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能从历史中找到线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8

近年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写于150多年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中国大陆声誉鹊起,人人争看,究其根源,无外乎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存在某种关联性。历史上,法国一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导师。中国革命首先向法国学习,然后又向苏联学习。许多中国领导人在法国有过早期的精历。从这个角度看,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一直在滋养着中国革命。

当然,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不仅体现在改革或革命的话语中,更体现在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社会背景和矛盾激化中,这与法国大革命非常相似。在改革共识已经消弭,改革事实上已经停滞的状况下,社会涌动的躁动和不安情绪让许多人联想到革命问题,而无论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迭代,还是直接吸取法国大革命营养的中国革命来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脱离不了暴力色彩,暴力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对世道人心与文明的摧毁。因此,为了避免革命的到来,特别是革命的暴力,许多人试图从托克维尔的书中找到答案。

但正是因为革命,人们有不同的解释。

托德的书中列出了25个问题供我们思考,特别是第三章中的8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如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等等。托德自己的回答是,革命并不总是发生,因为人们越来越糟。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他认为,对于一个坏**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变革前,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来说,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鼎盛时期的封建主义并没有比即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似乎比整个制度更令人无法容忍。

这个被称为“托克维尔定理”,此思想在一百多年后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经典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有更明确的阐释。亨氏认为,社会变革会导致期望膨胀,而期望膨胀会由于旧制度松动和新制度滞后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革命很容易发生。

在旧体制下,由于压迫和信息封锁,人们对现状的认识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变化增加了人们的欲望,给了人们资本。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是不能容忍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统治者发启的变革过程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期望,人们就会感到不满,最终将这种不满付诸行动。使统治者感到无助的是,变革的过程总是达不到人们的要求。

因为面对变化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总是赶不上变化,他们的统治能力也在下降。因此,在变革过程中发生革命,几乎是一种铁律或命运。

两位大师的看法惊人一致。不过,与其将这作为原因,不如把它当作规律更恰当。革命还有其更深刻和具体的因素。

就法国大革命来说,之所称为“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暴力程度非同一般,比起之前的英国光荣革命和几乎同时发生的美国独立革命来,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恐怖程度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革命少有的;更在于,它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对法国社会结构和传统、道德的巨大破坏。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9

机制11贺怀君***

当从老师那里听到《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书名时,心里感到万分惊奇,因为之前还未听过此书,直到回到寝室下载了一份,略读了一番,才知道了其魅力之大,它已经成为了有成、有忧之人的公共读物。

在1856年出版的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研究,为此他研究了许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他虽然出身于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尽管他带有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激情,但他仍试图用社会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制度下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和描绘,特别是农民和贵族的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他曾这样说道:“人们会拿单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本书一共三编,第一编主要讲述的是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是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为了追求自由;第二编主要讲述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平等、没有公平,一些旧的制度都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第三编主要讲述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及其后果、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总结如下:

一。法国大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这是一场满足全欧洲需求的社会和政治革命。大革命就是要废除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既要改变旧政府,又要废除旧社会形态,更新风尚和习惯。

2.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农民和领主、第三等级和特权阶级的矛盾越加尖锐,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爆发的主要原因。

3.法国革命既呈现出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托克维尔不同意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国大革命和帝国建立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旧体制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趋势的延续。

他同时指出,法国大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俗,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几年后又重新出现。

四。旧制度和大革命涉及到对专制、自由和平等关系的理解。笔者认为,在旧制度后期,君主制和中央政府的加强,侵犯了市民社会,剥夺了贵族的自由。

他们只要求改革,地位平等,而不是自由,至少把改革放在自由之前。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政治制度自由、地方自治的新社会,但很快人们就忘记了自由。

托克维尔还在书中指出:“唯有法兰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如果没有我所说的理由,法国人永远不会进行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必须承认,所有这些理由加在一起,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的类似革命。

”从托克维尔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

法国人们在大革命时期,期望平等却不要自由。而在当今社会中,

平等是很难实现的。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害怕地位下降,他们都努力向上爬。在生活中,人们害怕生活地位的下降,所以他们都拼命赚钱。当时,专制制度正好支持了这种感觉,所以助长了它的火焰。

本文网址://m.popo666.com/fanwen/6553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