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教育的目读后感

教育的目读后感汇总6篇。

面对同一本书籍,有着不同的心得感悟是很常见的事情,随着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体会到更多心情感悟。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怎样完成的吗?这篇文章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的目读后感”的相关内容。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1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三)所学的知识不被运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十多年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很少进入我的脑海。这个春天,捧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时,开始思考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教学生,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说到这本书,我想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它的作者,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

他对教育理论感兴趣,曾把1912~1928年发表的一系列讲演编辑成《教育的目的》(1929)一书,他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做促进发育的观点。与杜威和沛西能一样,赞扬理智和卓越。强调“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那么,也就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充分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活与活力,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十分重视美学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他的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接下来,我们试着对其要点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还是进行知识的传递?

那么什么是文化?怀特黑德说: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和文化教育应培养兼具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他要的是一种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生活;他要的是一种教师把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情感融入教学的教育生活,这是思想活动和文化遗产。这相当于人们对理性的探索。当社会形态趋于合理化时,人们对非理性的探索。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很多学科,每门学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结果就是消极的接受一些没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没有联系的概念。儿童教育中的主要概念应该是少而重要的,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各种组合中。孩子们应该让这些概念成为自己的概念,并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应用。

儿童应该从他一开始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如今知识的细致、分化,科目的精确、分类,人们忘记了当初追寻这些知识时的理想和激情,敢于固化经验的教授,强调理性和精确,这正是怀特海所言的“呆滞的思想”。因为科目细致的分类,所以强调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须透彻。

这使我想起现在各个学校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而导致学生学不好达不到理想水平的现实。现在很多专家都要求教师对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好的成绩。

针对教师学科研究不严谨的问题,怀特黑德**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强调经验和思想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而且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可以与其它有用的思想相结合。另外,强调科目的整合,但贯穿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儿童的自我发展最重要,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理解思想概念并应用现实生活,面对现在、理解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也就是说,过去是慢慢形成的,但它是未来的基础。

因此,怀特海强调知识应该充满活力,而不是经验!而统一的考试正是扼杀了知识的活力,扼杀了文化的精髓。所以要**各科目之间致命的分离状况,思想概念犹如一根主线,导引各个科目的彼此融合。

教师要教的是对思想的力量、美和秩序的深刻理解,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它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说,教育者与伟人、伟人与伟人、伟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精神活动特质中最朴素简约的特质——风格。对教育而言,风格就是每一个个体所体现出来的自身的独特性。可体现在细微的一个活动当中,比如课外活动中,每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的天真,有的自然…美术课上,孩子们各自形成的表达风格——写实、抽象、简约等;可体现在一个人个性上的特征倾向。

怀特海的教育观对我们的启示很多。1.科目之间应该联系紧密消除分散现象。2。我们要努力把握现在,积极创新,不要太重视过去。

三。认清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教育。4、大学是对想象力的训练。我们要把大学作为充满生机、活力和活力的精神家园。

是放飞最具挑战性、想象力的舞台。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3

在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目标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从价值取向上看,我国一直倾向于将教育目的作为社会本位的观点。从各各方面看,过去的教育目标必然趋向社会本位。

当然,教育目的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正如王坤庆教授所认为的,“对于教育目的的确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事业,它的唯一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的最高鹄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但是也要承认因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

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倾向与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对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的制约。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 在人类,也像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体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但是,“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也是过去教育目标趋向社会本位的原因。

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高等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因此,要实现人的自我实现,首先必须实现人的最低要求。如果人们的低级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人们将首先满足低级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的经济与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表现在一些人把获得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作为首要和直接的目的,忽视了个人价值和创造精神的内在发展需要。为了获取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过去的教育目的观会倾向社会本位。

从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稳定发展的时代,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到现代化的工业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仍然无法摆脱依赖物的片面发展问题。不过,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的自身价值,而不再是只关注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观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其对人的培养侧重变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国中学化学的教育目的变化为例,从大纲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到如今的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社会发展的程度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目的的转变。以20xx年的课程改革开始,历经十几年的改革,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绩,但是中间也历经“尴尬”,尤其是改革开始几年,最大的体现在于“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踏踏实实”。归根结底,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因此,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我认可,“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它也坚定地支持,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但与此同时,我也承认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观点而不同,并且认为以社会发展的最终态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4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

——《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

吴光超文|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吴光超(微信网名:十月)

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资深影迷,我对教育片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经常看教育电影,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电影评论。看了陈大伟老师的新书《影像中的教育学》,才发现自己对于教育类电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

陈老师这本书并不是在向我们介绍电影、推荐电影、评论电影,而是"借题发挥",借教育电影的文题向我们分析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给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一些启发。本书围绕教师、学生和教育三个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影片中陈老师所描述的教育目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

我将以其中的三个例子作简要说明。

《三傻大闹好莱坞》 ,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这一章中,关于教育的目的,陈先生写的非常清楚:“学生从学校学到了什么?不是学‘考’,而是学‘生’。

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学习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著名的教育学家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是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而是教"学生",是教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活智慧、能运用生活智慧的人。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问学生,你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他们能回答:

“我学习是为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我想,那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啦!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师德精神和理解学生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马修立足于孩子的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他做事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学生。这于个人荣誉或耻辱或利益得失无关。

但校长则不然,他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对内控制学校、控制学生、控制老师,对外一心想着自己能够升职加薪、跳出自己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目的导致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生活路径。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师德。学校的校长汉森是严森的统治风格。 该方法简单且粗糙。 他喜欢惩罚学生,并且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淡。马修则是立足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改善学生的不足,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他用**启发了学生,进而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道路。

马修对学生的爱是无私无穷无尽的,但也并非没有立场和底线。他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立解和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学生就要一味地迁就,在学生犯了错误、造成了伤害的情况下,他也给学生以必要的惩戒和教训。

教育需要惩罚,但惩罚方式要合理运用。惩罚,要适时果断,要公平公正,要让被惩罚的对象心服口服,达到效果。惩罚是对学生的最后一种教育方法,禁止乱用。

《摔跤吧!爸爸》,学做专业的教育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吉塔艰苦的训练和自我挫败的成长。而是吉塔的教练员,一个国家队的教练,在训练队员的专业性上,竟然不如一个民间退役的摔跤手。在影片中是吉塔的爸爸——马哈维亚通过科学的训练,把两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了全国冠军,并且还拿到了国际上的奖杯。

这样一个带有真实生活原型的情节安排不得不让我们作为教师深刻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吗?在教育行业和教师都饱受诟病的今天,我们的专业素质是否能胜任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学生?

当我们教育某一类学生时,我们经常感到无能为力吗?又是否背后被某些家长所议论所怀疑?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基本功都不过关,对学生的情况都不够了解,又怎么能够以专业的姿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这部电影只给我带来无尽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教育学的知识。比如说通过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促进我们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通过看电影《美丽人生》,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影《死亡诗社》,可以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求索;通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学困生的问题,帮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虽然陈先生的书没有向我们推荐或介绍电影。但在这本书中,对电影内容的介绍和对电影核心思想的总结也非常具体、全面、准确。如果您将它作为电影的新人,那么最好了解教育电影的入门书。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5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教育的目读后感 篇6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77096.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