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古诗教学心得

古诗教学心得集合。

古诗教学心得(篇1)

古诗教学有感

古诗词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聚性、和谐性和自愿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对小学生而言,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与当今汉语差距较大,理解较难,因此,古诗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今天就《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说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 由字入文——感知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感受诗歌。

1、了解字词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诗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因为孤立的字词是没有生命的 。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应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在诗句中理解“香炉”“生”“紫烟”“三千尺”“挂”“川”等字词的含义 。

2、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了解字词的含义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整首诗联系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里,恍惚间从银河云端坠落。

二、由文入画——理解

1、沟通事物联系,诗人的感情、诗句的意境往往是由一连串有意思联系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而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古诗的艺术画面。这首诗给人的画面特别绚丽、壮观,而这种画面是由“日照”“香炉”“瀑布”这些上上下下、远近的景物构成的,它们为抒发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初步尝试欣赏,古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等同审美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挂”“生”“飞”“流”等这些串联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三、由画入境———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的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意思境界。

1、加强朗读体会。诗歌的重要特征,是情感饱满。以为诗人曾说过,诗歌感情是“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而感受诗歌的情感没,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整合画面内涵,阅读诗歌,不能独立地看待诗中的事物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香炉”“紫烟”“瀑布”“照”这些景物构成了绚丽的艺术画面,而“照”“生”“挂”等词将艺术画面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由境入意——感悟

阅读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的前提是教会学生感知。

1、进行合理联想。这首诗应引导学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联想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是“一泻千里”、以及体会到作者那种“万里一泻,末势强壮”的艺术风格。

2、采用对话方式。古诗教学要通过对话俩使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自我对话。这首诗,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意思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体验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生本对话。教师在学生“自我对话”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善于从诗句中寻求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的材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师生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写作可分为虚实,哪些是诗写实的?哪些是写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学生在写法上感受用词用字的精妙之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逐步完成对古诗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感悟,就可以达到学生读懂诗句,理解诗句体会情感、领悟意境和朗读背诵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之目的。

古诗教学心得(篇2)

《古诗两首》教学感想

《池上》《小儿垂钓》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者都是唐朝人,他们文中的主角都是儿童,而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和水有关系,都反映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等。但是,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也不少。就拿作者来说,白居易大半世为官,诗作颇丰。目前存世的就有3600余篇。胡令能早年做过手工匠,隐居莆田,一生未仕,诗作流传下来的仅有四首。再从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来看,虽然都是写的儿童,但是在年龄上还是有所差别的`,偷采白莲的小娃高兴的忘了隐藏自己的踪迹,明显的要比后者怕惊动了鱼儿的小家伙要小得多。前者的可爱是纯天然的,后者的可爱可能介乎儿童和成人之间,已经有了一点心机了。

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孩子们从整体的感知一下这两首古诗。分别说一说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去阅读古诗。必要时,可以逐字逐句的进行咀嚼。应该说,这两首古诗,都不难懂。这也是这两位作者一贯的风格。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实自然,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在写作的手法上都具有“词浅情深”的特点。

先说《池上》,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小儿垂钓》也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由于语言的简洁平实,所以学生理解诗意不难,背诵诗歌也不费力。尽管这是唐朝时期顽童的生活写照,但是今天的孩子读起来仍然感到趣味盎然。由此可见,古今孩子的天性是相同的。童真、童趣可以永恒。

古诗教学心得(篇3)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怎么办呢?前段时间,该县举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竞赛。我很幸运听了好几节课。近期也赶忙在网上查找了些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资料,今晚也**了于新老师执教的《夜书所见》,对于这篇三年级的古诗文教学看后有些自己的想法。

教材《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因此,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来到我面前。

另外,因为这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我希望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同学们能知道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和步骤。课伊始,于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

我们从于老师的班上得知,他班上有住宿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尤其是离开父母时的想家。所以于老师借助这一特点,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

””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

)于老师适时地补上一句:“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水到渠成。

另外课堂上,于老师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思路也很清晰,先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孩子们在学习诗歌主题、理解诗歌、感悟诗歌等方面非常积极,教学顺利进行。在这节课上,于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将诗歌朗读给小组中的学生,并判断谁读得很好;三。理解诗歌的意义是感受的前提。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图画来理解诗歌;4、 小组讨论,总结和交流完整的诗歌;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虽然没有那种形式上的“热闹与开放”,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扎实有效”,不仅教会了孩子知识,更是让孩子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方法。

古诗教学心得(篇4)

总结经验,思考不足,以后,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积累语文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知识丰厚了,才能勾连出许多的内容来,才会有识别文本精华的慧眼。

第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丰富文学词汇。不能认为小学生小,就用简单幼稚的语言,从一开始就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而这需要积淀和练习。

第三,增强“主问题”“话题”“任务”的意识,全班学生得到训练,大面积表达汇报。平常的碎问碎答浪费了很多学生的时间,且效果不好,要有克服的意识,以主问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以任务训练学生。

第四,训练声音和语言。“谢谢你”“读得好听”“谢谢你的努力”“读起来吧”,温和的微笑,敦厚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以后,我要让声音柔软起来,好听起来。

任何一堂课的背后都是精心的构思,巧妙地设计,都是立足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积累语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也唯有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己训练自己,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就像余映潮老师一样,勤奋好思,笔耕不辍,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成为语文教学天地里一处耐人寻味、景色旖旎的胜地。向余老师学习!

古诗教学心得(篇5)

通过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即将丰收的庄稼在金兵的马队过后一片狼藉,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到处是破罐碎瓦……。又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内心深处深刻体会到“泪尽”的真正寓意。在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学生投身其中,怜百姓之苦,恨金兵之惨,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此时引导学生朗读,正是学生情感所需,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是个性化体验的.展现。

《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古诗教学心得(篇6)

2018年6月3日到6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七彩语文杯”全国古诗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吴勇、朱红甫、陈学壮三位名师的课,高林生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已经唱了几千年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作为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更是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

此外,古典诗歌的教学在学生德道的教育中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1、 通过讲故事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于现代相去甚远。对现代人来说,仅仅有一个详细而深入的了解是不够的。更何况,不熟悉世界的小学生?

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找不到的单词,老师可以给出适当的指导。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

“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

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

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把握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只抓住一两个字,一概而论,本末倒置。

三、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在课前制作完成。请预习李白的古诗,并收集相关资料。

四、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不管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对情景的再现,我都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词的教与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和关键。它以诗歌为基础,注重对情感的理解。由于本诗语言含蓄、凝练,而又极富情感,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并合理运用多**来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情感,用情感促进阅读,最终理解诗歌,融入诗歌。

古诗教学心得(篇7)

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通过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活动。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我们要感受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就要抓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以此为诗眼,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三)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俗话说“情由境生”,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就要靠教师通过语言、教具、利用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了。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一,注意背诵160篇的总量要求,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一个学期完成10-14篇。第二,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拓展诵读空间,适度加大诵读的容量。第三,科学检测与评价。一是诵读数量;二是诵读质量;三是名句妙语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1.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有一定的了解。

2.要学会鉴赏。文学是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师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

3.要厚积薄发。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从而自觉地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小学古诗词教学学习体会

发布者:林振德 发布时间: 2012-2-18 20:28:08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思考与建议”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遵循其教学原则,研究并运用古诗词教学策略,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古诗词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学习,再学习,真是学无止境啊!今天学习了关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许多。原来我在教有关古诗词这类文章时,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一般情况下都是凭着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而教,有时遇到某一篇的古诗词的教法或思路有些疑惑或不够清晰时,我就在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或借鉴一些优秀老师的教法而教,仅此而已。而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心里对这类体裁的文章的教法明朗了许多,我也暗自地把专家指导的这类体裁的教法归纳总结了一下,以便用于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所用,受益终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

2、情境体验原则。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古诗中往往都蕴含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根据自己个人对古诗中字、词甚至对整个古诗 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整篇古诗 “还原”成生动形象的一幅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画中去体验与感悟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学习古诗的方法并用于学习古诗上,那么,学生在今后理解古诗词上也就顺畅了许多。

3、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古诗教学学习心得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呢?通过学习,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五、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古诗教学心得(篇8)

前天有幸组织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和靖西县民族中学两所学校在靖西县民族中学进行语文学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想不到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其实也是很精彩。特别是沛鸿民族中学王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在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课堂教学非常高效,王老师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教龄,但是她的教学基本功的确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真的是一流。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课备得再细,考虑得再周到,可是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还是有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思维都十分活跃,早已经不再被老师所束缚了,但是王老师对课堂的突发情况处理得恰到好处,真是值得我县前来观摩的教师学习、思考。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听课评课机会很多,但参加由两所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来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这种“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观摩还真是头一次看到、听到,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多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记得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特别是观摩“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又听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李老师的精彩评课以及教师的议课之后,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王老师借班上课,事先没有跟学生见过面,可以说备课是从零备起。但王老师所具备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底气令人佩服,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显示了一个名师应该具有的扎实的知识贮备和点评引导的智慧。王老师在这节课所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读—译—背—练”,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整个课堂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就好起来了。

首先第一个环节——“读”:这节课王老师先让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由学生对读错的字进行矫正,老师进行适当的朗读的指导,接下来老师再范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就是在反复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王老师这节课不按传统教学方式串讲全文,而是在同学的合作下翻译了第一句,这个过程中老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然后让学生按这种方式试译课文第一段,学生首先自己译,然后合作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把第一段翻译了。学生感觉到其实这些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也能完成的,兴趣一来,接下来的其他段落的翻译也就很快给解决了。

第三个环节——“背”:这节课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板书:六个人物的姓名以及使动用法“苦、老、饿、空乏、拂”等这几个词语,再学生多次朗读后,看着板书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节课老师能够让学生自由、快乐、放松地学习。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和情感可以达到峰值,达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从内心喜欢语文,课文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了。真想不到一节课学生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做这么多的事,平时我们上课,讲了满满一节课,学生既不能翻译课文,也不能当堂背诵课文,要背这样一篇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的文章,有时一个星期学生都背不下来,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第四个环节——“练”:练习设计要灵活多变,注重了习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熟练灵活地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能。老师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本节课有而其他课文意思不一样的,都能例举出来,对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这节课的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富有实效。

王老师一步一步的教学,一环环的紧扣,让我感觉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准备,每一步要做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确,而且按照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对于组织教学,王老师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因此,我从中学到了: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备课应该注意更多的细节;三是对于学生的教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参与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的靖西县民族中学何教师,则基本被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束缚住了。尽管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流畅,但是由于有十个教学环节,没有敢于让学生尽情发挥,很多在课堂交流中产生的话题并没有得到扩展和有效地升华,令人遗憾。有很多次,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教师一引导就可以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但是都噶然而止,我们在下面听课,有种干着急使不上劲的感觉。比如,进入课文翻译这个环节,几个同学因“苦、劳、饿、空乏、拂”等词类活用的几个词语翻译不出来,卡壳了,这时,老师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也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流程的约束下,便在屏幕上把翻译投出来了,这直接影响了老师对学生表现的积极肯定,上课氛围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老师上课推进速度很快,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问答,效果不是很好。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语文课,快节奏、大容量当然也有实效,但适当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或许更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该说,叫学生说说;该写放手让学生写;该搜集资料,就让学生去搜集;该讨论的问题,就让学生合作探究一番。听完了这两节课,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古诗教学心得(篇9)

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

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接着,在汇报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相机追问,那么他的心情会怎样?学生有的说:失落。有的说:遗憾。还有的说:扫兴。我又问到:从哪些诗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从而引出前两句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诗中的意境,学的津津有味。忽然我话题一转,问道:在这首诗中只写了诗人这一种心情吗?后来,诗人又遇到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呢?引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学习。从而了解诗人转忧为喜的心情。

最后,将两首诗进行对比,让孩子体会出两首诗围绕花有什么不同。从而,感悟到春天的美,用积累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赞美春天!

整个教学,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动求知的状态中,教室里处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情。他们在学习的欢乐中成长。

本文网址://m.popo666.com/fanwen/6731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