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政治观后感

2024-10-25 政治观后感

最新政治观后感十二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政治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政治观后感【篇1】

读《政治经济》有感

曙工处作业七大队701队王伟

《政治经济》,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的,恰好我对其中的内容有很深的感触,所以就写写一些读后感。

先说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吧。前言它主要提及了本书的政治与经济上下两篇的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及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通过前言,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这本书。从其三个方面去剖析它,更好地读懂它的内涵。知道政治经济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既要辩证的还要历史地看,有两种观点,都是围绕政治经济学是否就是经济学而展开的,就我而言,比较支持政治经济学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毕竟经济学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影响其因素多种多样,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其对经济的影响。所以绪论很好的解释了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并且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对待政治经济。

在正文中,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十个章节,很好的介绍了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一章讲到分配制度,这应该是结合到我们实际的一章。它先介绍了分配的含义,分配即指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书中所讲的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中国这几年来一直在对收入分配进行改革。在前年两会中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五件难事中第一件便是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纵观我国的现状,会发现分配制度有这样几个问题: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区域收入差距显著等。由此可见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当然,其改革一直在进行,“十一五”时,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累计调整了3.2次,年均增长了12.9%。在“十二五”期末,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所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有一些成效的。但为什么总理认为它是一件难事呢?实际上,任何社会和体制下都会存在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如果说产生于合法有序之下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那么,产生于官僚腐败、权力寻租下的收入差距显然是不公正的。当前的中国,缺乏约束的权力与尚待规范的市场结合之后,必然会衍生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所以,我们看分配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差距,而是差距的形成是否公平正义。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关键不是要铲平财富差距,而是改变不公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所以,要改革就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我认为要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等。要使分配制度改革成功,还要很长的一段路。就仅仅这一个分配制度,就能联系到我国的现状,这本书的许多其他内容也是很有用的,对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是一本非常枯燥、无聊的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在通过这几个星期的阅读,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让我觉得政治与经济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由于看得不够认真,我对其中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且无法认同某些观点。

我想,对于这本书,我还有太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我继续去理解它,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会再去读它,这是一本书,也是一门学问,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政治观后感【篇2】

李嘉诚的巨大成功,要归结与他的人视野,人胸怀,人境界,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套“富与贵”的哲学?“贵为天子,未必是贵,但是,贱如匹夫,不为贱也。”正如李嘉诚所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分子,能用你的会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物质财富是有限的,文化附加值却是无限的。李嘉诚的“富与贵的哲学”将启迪人们快乐地创造财富,快乐地生活。

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李嘉诚给我们的忠告——别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与人分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2、 感谢他人。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更应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显得有点虚伪,但却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说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道理就是如此。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会妒忌你了。

3、为人谦卑。有些人一旦获得荣耀,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开始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傲慢,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风头上。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因此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绝对胜过“亢”,就算“卑”得过分,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谦卑地做人并不会让人看不起,反而会为你赢得尊重。就连被尊为“超人”的李嘉诚都能够做到谦卑,更何况奋斗在商界的凡人呢?感悟和别人分享成功,你所拥有的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不要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一个有志成功的人,需要懂得感谢、分享和谦卑。

我的理想是经商,而且我一直在为理想储备着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此书我有很大感想,我要向李嘉诚学习,把人格修养运用到经商之到,所以我要时刻培养自己的个人修养,以便以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政治观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钱穆先生1952年关于历代政治得失的讲话的补充。钱穆先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虽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讲述,但正如钱穆先生在该书前言所说,此五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每一朝代中,又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要言不繁,论述精僻,实为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整的历史教科书。以前我也总以为,历史类书籍都是按照编年体、国别体亦或是其他体式编纂的一本又一本的毫无感情色彩、枯燥乏味的“著作”。 但读过此书,让我对自己此前的观点惭愧不已。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学习历识的过程中,我下意识地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是一部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和学习。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例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地主参政。它也基本上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总体上比以前进步了。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它逐渐演变成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有力工具。八部选士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活力。

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

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

“目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谈论哲学至少有一个功能:减轻人们的武断。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客观事实。历史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不终是历史,不把它当作参考。"

我想我以后可能会忘记书上写的东西,但钱穆先生的观点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总式会影响我。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真理,在看待某一件事时,多思考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政治观后感【篇4】

这本书我很喜欢,奈何有一个巨大的硬伤。廖伯源说,中朝并不是另有一个“朝廷”(政务机构),其存在与否由皇帝决定。此说大谬,驳之如下。

中朝的成立,直接改变了中枢政务运行机制。以前是公文(经丞相府)和奏章交御史台,尚书只管皇帝诏书的存档,复核一类事。从武帝擢用尚书开始,奏章公文不交御史台,诏书也不再由御史草拟。而是上交尚书,批复亦由尚书草拟。廖根本未注意御史接收公文奏章之职掌和草诏权被取消了。

御史台虽在在宫内,但只在外层。尚书在宫内中层。外朝高级文官基本上都有权进入外层,但进入宫殿中层则需特殊许可。汉前期以宫殿外层御史台为政务上传下达之中心,则丞相,御史大夫是主要议政官,盖因政务公文的传递皆由二人监管。如果政务批复不适当,丞相还有执奏之权。汉中后期,以中层诸尚书为上传下达之中心,丞相御史大夫议政权即大部分被剥夺。丞相之议政权基本上只在皇帝询问,朝会,或行使执奏权时才能发挥作用。主要议政官转为中朝官。此绝非中朝没有“朝廷”(政务机构),反而,中朝成为了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政务机构。整个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唐朝。唐朝起初政务上传下达之中心在门下省,门下省长官得以先阅览公文,批复下发时有执奏之权,保证了门下省长官有充分的议政权,大致等同于西汉前期丞相的议政权。而自武后掌权起,尚书省公文(即先门下省阅览者)渐成常规报告,重要政务公文,不经门下省,而直接交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草诏后直接由中书省下发至负责官员。门下省重要性由之大减,而中书省成为三省重心所在,最终形成了新的中书门下+使职差遣体制。

政治观后感【篇5】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今天准备了关于呼啸山庄的读后感20__字。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对于爱的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对于爱人之间的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厉夫对凯瑟琳的那种深沉的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的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的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魅力所在。

政治观后感【篇6】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本学期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行政管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做了一次系统详细的介绍与讲授,作为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我选择了《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籍。

《政治与行政》这本书是美国政治学家弗兰克·古德诺的作品。古德诺是美国政治学会的主要创建人,他从法律角度研究了市政机构和管理,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也是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其中,政治与行者两分,在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

读过《政治与行政》一书后,我将本书大概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讲述了国家的功能,政治的功能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治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具体介绍了行政的功能,行政体制和政府体制与政治和政党的关系,以及美英两国民治政府的特点与不足;第三部分是关于政党的内容,包括党魁的概念以及政党的责任。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政治与行政两分以及政党内容这两个方面。

关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其实在古德诺之前,已经有人对该观念进行了论述。例如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政府内政党分肥的的状况,首次提出了将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概念。而古德诺则是在威尔逊等人的基础上,对该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与发展。

古德诺在书中提到,之所以要将政治与行政二者相分离,首先是出于解决城市问题的需要。他提到了在英国和德国,由于此观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故这些国家在处理城市问题上更加得心应手;其次,古德诺认为行政中的许多环节,尤其是技术方面,对于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行政中的那些半科学,半商业活动,与制定政策,表达民众意愿的政治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两分原因的分析,而古德诺对于该理论贡献,则是在于他澄清了人们可能会对该观念产生的误解,即行政与政治两分程度的问题。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并不是彻底的,而是应保持联系的。他说:“政治的功能首先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这句话中其实映射了他的观点。国家意志的表达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毫无关系。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在执行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那么再好的政策,也会因无法执行而变得毫无意义。

制反而会破坏两分的原则。第二,是行政机构的适度集权。这是因为当时的政党分肥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要克服这种问题,需要一定的集权。另外,美国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是加强集权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很多时候中央与地方的意志存在冲突,这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加强行政机构的集权。第三,是借用法外调节机制,即借助政党的力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解决政府内部行政与政治的关系,不但需要从政府内部需找出路,还需依靠外部的力量。政党的存在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政党不仅担负起了挑选在政府体制理论中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的成员,而且同时担负起了挑选执行这种意志的人员。这样就从人事方面解决了行政机构与政治机构的联系问题。

我认为解决了如何协调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是古德诺对于政治行政二分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因为将两者分离不难,但是分离到何种程度最为合适,是有难度的。绝对分离,会导致意志执行出现偏差;分离不够,又达不到二分的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德诺对于公共行政学的贡献,是伟大的。

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的区别在于,“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由于政党在政府体制中控制着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而“党魁”又控制着政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党魁”实质上控制了政府体制内部。“党魁”的存在,既有利,也有弊。首先,“党魁”通过议会的改革以及议会对人民负责而变得向人民负责,这会使民众中有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意;其次,“党魁”的产生,会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权力集中,而集权化是有助于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这与行政政治两分的初衷相符合。但“党魁”的存在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一旦党魁不负责任,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政党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功能。

以上是我对《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中我感兴趣内容的介绍,下来我将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做出陈述。

对于其他的政府职能,就不一定需要集权,拿近期的工商质检部门体制改革来说,就是一种放权。此次改革将全国省级一下各级工商质检部门的人事权,财政权划归与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系统内部不再实行垂直管理,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保持业务上指导关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地方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有利于解决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以从以上两个例子来说,中央对地方,不能是单纯的放权或集权,而应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关于政治与行政的两分问题,我认为目前中国政府做得并不够好,或者说程度较低。就拿陕西省质监系统来说,分为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机关单位在省政府内办公,属于制定政策的部分,即负责“政治”功能;底下的事业单位在咸宁西路办公,从技术上负责不同的职能,即负责“行政”功能。但很多时候,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会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中去,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从这点来说,政治与行政的界限划分的并不明晰。这一现象在其他的政府部门中也普遍存在。所以目前中国政府的政治与行政的划分还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人员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不需要强调加强联系的问题。另外,古德诺提到了政党不负责的情况,可是共产党的活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维持执政地位的需要必然会要求共产党对人民负责,因此,也不需要特别强调不负责任的情况。虽然古德诺关于政党的论述与中国现状存在一些不相配的状况,但他关于如何避免政党不负责的几条解决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党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

2.分肥制。

19世纪出现在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是基于平民民主的理想而提出的。1829年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中遴选官员,其理由是:第一,民主政治表现在官吏任用上,就是民选官吏;第二,官吏职务简单明白,具有普通智慧的人均可胜任;第三,既然人人可以当官,所以官职的任期越短越好,使大家都有任官的机会,以符合民主与平等的精神。

优点:

(1)民主政治通过选举的方式表达民意,而选举的运作必须凭借政党组织。(2)若某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即表明人民选择了该党。换言之,人民相信某党的政治纲领和所要实行的政策。(3)为了符合民意,应当由得胜的政党的党员来充当官吏,因为这有利于确定其政治责任,以及有效地完成其任务。

劣处:

3.党魁。

党魁通常特指操纵政党机器的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不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职责和职权有正式规定,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而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对其言行无法进行监督。党魁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政党机器。美国是存在党魁最典型的国家。

英、法、意、日等国实际上也存在着党魁。党魁是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奥秘和弊端的重要表现,它不断遭到社会舆论的揭露和抨击。在美国,由于选举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行直接初选而不由政党提名候选人,推行文官制度,限制恩赐官职,由市政当局经营公用事业,还有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加强,选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已使党魁及其操纵的政党机器的作用大为减弱,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选区依然存在。

古德诺在其行政学代表作《政治与行政》中,进一步阐释了前人对“政治与行政”做出的划分,并从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以及国家行政与政治、法律、政党的相互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行政功能与体制的关系。等角度做出考察和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一、古德诺的主要政治行政思想。

1)古德诺认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

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就是:政治与行政。”也就是说,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包括立法),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包括司法和行政)。

2)政治与行政有明显的不同,但二者是无法严格区分开来的。“政府的民治程。

度越低,国家意志表达的功能和国家意志执行的功能的区别就越小。”古德诺认为:“尽管政府的这两种功能(政治和行政)的分化非常明显,把这两种功能委派给两个分立的机构行使是不可能的。”

3)政治与行政功能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政治的功能一方面主要与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有关,其次又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因为在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即在法律的制定和贯彻之间,必须存在协调。”“政治必须对行政控制以保证国家意志执行,但为了保证政府的民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其所要实现的合理目的。”

的机关对执行机关的必要控制。其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为了保证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必须对行政进行控制;为了保证政府的民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所要实现的合理目的。这种控制有其限度把握:即扩展过度和行政效率﹑表达国家意志的能力下降。政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称作行政。行政既是司法的,又是政府的。非立法的机关的活动通常就作司法行政。除去司法方面以外的行政功能可以叫做行政。行政则是公共服务的总体,从事于政府意志的执行和普遍利益规划的实施。

政治对行政必须保持适度的控制,政应当有适度的集权。论述地方与中央政治时,古德诺主张行政权的必要集权。为取得行政的效率以及保证民主,行政集权都是必要的。

保证获得高效率的行政,因为这样易于导致政治上的操纵。在法律上承认政党将不会自行导致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因为行政体制的分散特征,会使所有的官员都被看作是政治性的。行政上的分权会自动地助长政党的不负责任。

“政党是一个民治政府可以建诸其上的基础”,“党魁对政党的存在是必要的”。这就是实现政党目标的保证。古德诺明确指出了建立适合的行政集权体制、让政党得到充分的法律承认、把政党置于公共控制才能构建民治政府和进行高效管理。

政治观后感【篇7】

张凤阳的《政治哲学关键词》一书所罗列的二十二个关键词,很好的将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予以涵括,加深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

我认为,人权、自由、民主、共和主义、宪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对于现代公共生活自由的落实、对于民主的实行、对于共和和宪政精神的发挥,是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公民一词,在很大程度的意义上,是代表、精英、公共领域、公共责任、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政治动员、治理、合法性、话语、训斥、社会记忆,这二十二个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梳理、阐述、研究。

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需要实践维护人权、落实自由、落实民主、弘扬共和主义和宪政精神。

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不仅需要一个中立、公正、强大的公共机构,还需要实在法的制约,也需要宪政为有效地保障和保护人权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自由是现代公共生活品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而要实现主义的自由,需要**这一必要条件,也需要与自由相容的法律;诉求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是“民主原教旨主义”,为民主机器提供限制性保护的主要装置是宪政,而宪政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资源供给;“共和”强调天下为公,强调多元制衡,“共和”的温度,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宪政将捍卫个人自由作为其价值追求,以有限**、分权制衡和法治作为其根本的制度安排,宪政乃是民主的产物,民主构成了宪政的基石,但不能简单的将宪政视为民主。

公民、代表和精英是政治活动的主体,活跃在公共领域。

从臣民到公民,标志着现代政治的兴起,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宪法形式确立公民的国家地位;代表和精英是公民在政治舞台上的两种典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领域代表着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内容、以公众参与为形式、以批判为目的的空间;人民对良善生活的需求、人民委托的要求、公民纳税的交换,需要**履行责任,即产生了**的责任,公共责任。

政治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合同和程序的规范;政治活动的共识需要通过相关协商、必要的妥协和宽容来达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怨恨的及时“治理”。

当契约的基础不再是当事人的合意,而是社会关系及共同体规范时,契约成为一种以公共责任为硬核的新契约论;程序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发挥着控权、避害、修正的功能,要尽力实现最低限度公正的程序正义;协商,超越了多远冲突与权力专断,平衡民主过程与政策结果,彰显额个人权益与公民责任;多元价值的存在、有限理性的制约、博弈计算,使得妥协成为必要,而妥协的实现,需要坚守底线共识的基石,遵循合乎法律的边界,遵循自由合意的妥协精髓;人类寻求美好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宽容,当宽容与追求道德真理共生时,宽容将可能发展为政治之善,成为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等实际价值的社会之善;作为人类常见的情感,怨恨无不见其身影,其通过动员、转移、隐匿、克制,来进行表达,需要承认与尊重多元化价值,在价值层上构筑良善,展开民间与**对怨恨的治理。

进行适时政治动员,开展相关的治理,是当今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借助政治话语,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学科建设特定的社会记忆,是政治统治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动员在自由民主政体下,呈现出较高的自主性和利益的讨价还价色彩,而在威权政体下,则呈现出忠诚、服从和被道德化的象征感染;治理话语是以多中心治理为核心拓展了民主自治思想,并以宪政改革作为价值实现的保护带,成为保护型民主理论之后政治学知识再生产的选择;真正的实现合法性,应确立宪政架构下的程序正当性,确保**权力施用的社会公正性,确认国家共同体层次的广泛共识;政治话语是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话语实践,是以一种更强调个体和颠覆性的方式去构建自由平等生活的生存秩序;规训可分为个体规训和社会规训,在某种程度上,其起到纪律和法律的作用;社会记忆的实际是记忆的不同权力主体通过对话语的掌控在整个政治社会领域的博弈,即通过各种记忆手段或者保持其主要地位,维持其传统,反抗敌对记忆。

政治观后感【篇8】

《马克思主义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发展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2级向明月

指导教师李剑

《马克思主义原理》出自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建设北路二段四号),1991年4月第一版,由刁隆信、翟仁信主编。

首先我对这本书进行大概的总结与概括。此书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科学理论体系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如何科学的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各自的本质特征及相互的关系与矛盾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对我国发展的各各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阅读完《马克思主义原理》后,脑海里就产生了很多感悟与想法。这本书首先是让我彻底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是一个完整而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它也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它的产生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此时此刻,作为党的积极分子,马列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在统一、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是当时科学实践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所有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它于以往任何一种理论相比,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生命力,显示出优于以往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简而言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的统一,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发挥马克思注意的作用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必须从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必须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个别原理。

根据我们所学的只是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后,我们关注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实践。自古代人来生产开始后,人们就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不断的探索世界的本质,这是一个漫长的艰难崎岖的过程,首先是哲学思想的萌发,哲学家都持着各自的观点,而最终得出的世界本质的划时代的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主义的统一。我们知道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对立面是意识。

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每个生命的产物。他使我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使我们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这一活动,从而改造客观世界。无论他事什么,它都有一个固定的发展规律和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改变。我们都要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来看待事物,遵循自然规律来进行事物的内在发展。

我们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们的社会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驱动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是改革,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坚持改革,才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相当历史的过程,即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决这一矛盾,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恢复优势,不断增强吸引力,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对中国来说,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首先,必须做好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

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伟大而长远的目标,必然是艰巨的、曲折的、长期的。我们要怀着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这本书不仅是我对马克斯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使我懂得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马克斯主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也应重视从实践活动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事物,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回答物质及客观实在性问题和现实世界的统一问题,最后我们才能使本体的问题真正得到唯物、辩证的解决。在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我得到了几点启示:

其一,不能离开人抽象的谈唯物主义;其二,重视人,又不能抽象的谈论人。

政治观后感【篇9】

她力大超人,可以举起一匹马,可以教训凶狠的强盗,还可以轻而易举的把鲨鱼赶跑到远处……说到这里,你也应该知道了吧,这个不寻常的`小女孩就是——长袜子皮皮。

皮皮还是个十分能干的人,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所有的一切家务活都由她一个人打理,一切事情都由她自己决定,她会做许多食品,甜饼,椒盐饼,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她尽管是个很有钱的孩子,但她一点儿也不自私,她用很多很多的钱买了许多糖果,大方地分给一个镇的小朋友。她还很喜欢说谎,她认为,说谎是一种乐趣,但撒过谎后,都会主动承认。她很顽皮,自然一点儿也不喜欢上学,对于她来说,生活是应该每天快乐地玩耍,而不是念书。她珍惜友谊又行侠仗义,她总是在弱者受到侵害时伸出援助之手,但惩罚人有讲究分寸,她耍弄小偷并不仇视。她有钱,却不小气,她不惜花钱给朋友买一等票去看马戏。她让小偷弃恶从善,让小偷帮她做事,然后奖励给他一个金币。

皮皮的生活是多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她把一切烦恼看成是游戏,把一切困难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让我们像皮皮那样,永远都在幸福,快乐的海洋中舞蹈吧!

政治观后感【篇10】

这一个月以来,我一直都在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著作。老实说,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本书,尤其是关于历史的,没有兴趣。

以前的我总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岁月以及在过去的岁月里发生的事情,所谓史书,也不过是按照编年体,国别体亦或是别的什么体编纂的一本又一本的流水账。在这本往来账中,虽有帝王更迭和朝代兴衰,却没有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参考。所以,在我看来,在这之前,那些喜欢读历史书的人,只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或者是为了增加闲暇时间的谈话资源,让自己显得胸襟开阔、内涵丰富。

对我这个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读历史书和不读历史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和影响。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仅仅读了钱穆大师的作品就让我意识到并感到羞愧。

钱穆真不愧“国学大师”这一美誉。他对历史的熟悉延伸到每一个细节。在前人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书中,他总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微妙差异。他所著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本是钱穆大师为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讲演的讲稿,所以读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钱穆大师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代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毫无疑问,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价值的历史时期。从书名上可以看出,钱穆先生所写的与经书不一样的历史事件,而是各个朝代的制度。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这本书的历史背景,我认为这本书时产生而不是有意的。

书中作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是zhuanzhi。因为在他之前,几乎所有读历史的人都认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是一段黑暗的历史,没有地方可以从中学习。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zhuanzhi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这本书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分析中国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从内容上,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军等制度,并论述了个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细致入微,通俗易懂,而且经常进行纵向比较,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同一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作用和效果的差异。

就我自己来说,几乎每每读到前后比较的章节,就会返回到前面原文再仔细阅读一遍并加以细细品味,这也是短短十万字的一部书

我却读了一个月的原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有强烈的意义感。因为我对历史事件和异事不感兴趣,所以我关注钱穆大师独特的视角、思维和表达。在前言中作者就已经表明,写这本书,自己是要推翻“zhuanzhi黑暗”这一谬论,这显然已是一大创新和突破。

他独特的视角,我认为,一定不是创新、空穴来风,而是因为他对历史的熟悉和对知识深度的自信。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学会充实自己,他就不敢也不能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和突破精神。就表达方式来说,由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原为讲稿,所以很随意。

分析一个官名的起源和发展,可能有很大的空间,也可能拿起一个现代的官名与之比较。尽管这种随意性使文章的结构有些凌乱,但它在读者对内容的透彻理解和留下深刻印象方面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正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政治观后感【篇11】

他们都认为,权力和权力的分配是国家治理和政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在一个组织中,权力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你可能会像尼采那样,认为“权力让人奴颜卑膝”。

但没有权威,事情就不能继续下去,树立权威的前提是运用权力。此外,获得权威和权力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政治手段。或许你会认为这样很可悲,许多公司也否认其组织中有这样的活动,但实际上,这种活动普遍存在,因为人们在追求权力,而且通常靠搞政治活动来得到它。

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权力的是“恶”的,古往今来正是由于一些政客对权力的追逐无所不用其极,导致了一些政治的阴暗与腐败,成为了一个让人不愿提及的阴暗角落。然而,权力的存在必然有其原因和作用。权力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认为权力乃为权利而生,为权利而设。

它以相应的权利为基础,权利的根源在于利益。公共权力在阶级社会中的出现是为了维护群体的生存、发展和秩序,保护权力,实现正义。为此,原始社会宗族的道德权利和习惯权利将其部分权利转移,形成公权利。正是公共权利的出现和由此产生的法律,才产生了法定权利和法定权力。

权力是权利的转移和转移。权力是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力的初衷是为了权利。然而,权力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扩张性。同时,由于权力负责人受人性和时代的限制,权力很容易脱离赋予和压制权利的初衷。迄今为止,权力演进的历史表明,尽管公共权力经常偏离、超越和异化人民权力,但它源于人民权力,围绕人民权力波动。

有时与权利基本一致,有时明显背离。当它长期严重偏离而不能修正时,政治改革或革命运动迟早会爆发,使权力回归权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权力偏离、超越和异化曲线的波动范围将越来越小。

权力的本质在于正义,没有任何正义的权力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即使这种正义被真正的不正义所借用和压制。权力应该与权威结合起来。公益性、保障能力和非配置性是权力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没有一个要素能构构成完整的权力。权力的形式和载体可能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在于保护权力和维护正义。

权力的本源在于权利,服务是权力的灵魂。因此,权力不可能不存在。在一个国家,这是一个人们有私欲的社会。权力对人的调节是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够从中受益。即使权力一经产生就独立于权力,也可能有使权力的本质。

但权力毕竟取决于权利。它于权利基本相同,有时也有明显的背离。当严重的偏差长期出现而不能纠正时,政治改革或革命运动迟早会爆发,权力就会回归权力。因此,权力的缺陷并不妨碍其继续合理存在。

权力应当掌握在谁的手里,这又是国家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政治家》柏拉图所提到的权力应当掌握在哲学家手里,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权力滥用的问题,可是这种想法只能说是仰望星空,不切实际。在这个问题上韦伯在演讲中提出:“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

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一是‘靠’政治生存。”靠政治为生的人,是将政治作为收入**,将政治作为职业,“靠”它吃饭。而“为”政治而生的人从内心里将政治视为他的生命。

在私有财产制度下,一个人要想“为”政治而生当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最基本的就是经济独立,不必依赖政治给他带来收入,最好是经济上有一定的“闲暇”。韦伯进一步指出,从事政治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政治家,他们都把政治当作一种职业。区别在于官吏是“依靠”权力而活,但不参与权力斗争,完全按章行事。

他们缺乏独立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不会做出价值判断,不需要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他们的荣誉在于忠于职守。而职业政治家是“为了”权力而活,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拥有自己的立场,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对权力所赋予的工作负起个人责任。韦伯认为,职业政治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激情;第二,责任;第三,正确的判断。因此一个政治家不能被要求是一个“真正道德的**徒”,他应采纳的伦理是道德与政治目标的权衡、以及负责任的伦理,并且必须对他的职业拥有强烈的热情、同时还必须学会将自己的情绪好恶与实际目标区隔开来。在这里,韦伯强调了政治家坚持责任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可以是受这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指导行为的准则,可以是‘信念伦理’,也可以是‘责任伦理’。这并不是说信仰伦理等于不负责任,或者说责任伦理等于没有信仰的机会主义。

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恪守信念伦的行为,即宗教意义上的‘**行公正,让上帝管结果’,同遵循责任伦理的行为,即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这两者之间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对立。”但是信奉责任伦理的人,他必须依靠自己的责任理性,预知行为后果并同承担责任。

韦伯在演讲结束时说:“就此而言,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便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唯有将两者结合在一,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韦伯一直强调的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之间极其深刻的对立在这里却走向统一,而统一的关键就是化责任为信念。

因此,一个成功的执政政治家应该是有这种信念的人。

国家政治和政治权力必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从柏拉图和韦伯的思想中汲取有益于现代政治的思想,加以发扬。

政治观后感【篇12】

在现代社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银行行业的运作中不免存在着一定的权力争斗和政治斗争。作为银行从业者,我对银行政治性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银行政治性是无法避免的。正如政治一样,银行中也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势力。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甚至个人之间都会展开争斗和较量,力图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这种政治性的斗争是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导致的,因此,银行管理层应该时刻警惕,并积极引导和管理。

其次,银行政治性会对组织带来负面影响。政治性的斗争往往会导致内部的分裂和对立,部门间缺乏合作和协调。人们不再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而是更注重个人的得失。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还影响了组织的整体效益。银行作为一个服务机构,最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这样的政治性行为无疑会分散员工的注意力,影响到客户满意度的提高。

此外,银行政治性需要因势利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善于看清和把握阶级斗争的大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使之为银行、为客户创造价值。政治性和斗争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将此作为促进工作发展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让其成为阻碍。只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将政治性和斗争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作的进展和员工的发展。

另外,银行政治性也需要加强管理。作为银行管理者,首先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切实承担起调和各方利益的责任,尽可能减少政治性对组织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内外的人员都应该感受到管理者的公正和关心,才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组织的发展。最后,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有政治性行为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处罚和激励,强化员工对正面行为的认同,从而改善组织政治性的状况。

总而言之,银行政治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及时认识并应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政治性问题,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间的协作与沟通,减少政治性的负面影响。作为银行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加强组织的管理,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对银行行业的热情。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11476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