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之家

莫扎特的建议的典故

面临即将举行的宴会,我们必然要认真撰写好主持的稿子,主持稿的撰写需要我们摆好心态,对于主持开场白的撰写你是否感到迷茫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莫扎特的建议的典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事例内容

有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成名很早,美名远扬。

有一天,一位贵族特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向莫扎特求教,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尽量耐心地听着那位孩子的弹奏,好不容易弹完了,莫扎特照旧很有礼貌地勉励那位年幼的演奏家说:你有天赋,好好干吧!你会有所作为的。

那位贵族家长听了非常高兴,又接着问:我这孩子很喜欢作曲,请大师再告诉他应该怎样开始 !

首先要多多学习,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开始作曲。莫扎特尽量耐心地回答说。

他已经 14岁了,可您本人13岁就开始作曲了!那位贵族趾高气扬,显然对莫扎特刚才的回答不满意。

莫扎特微笑着说:先生,您说得很对。但有一点我与您的爱子不同,我可从来没有问过别人我应该怎样开始啊。

贵族一听,脸刷地红了,只好起身告辞。

编辑推荐

会变通的书商的典故


事例内容

一位书商投资出版了一本书,结果销售状况很不理想,几近滞销。

眼看大笔投资要打水漂,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想方设法给某大师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大师不堪其烦,便敷衍了一句:这本书不错。书商立即用这句话大做广告,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书商又有新书卖不出去,再送一本给这位大师。大师不想再被他利用,说:这本书糟透了。书商脑子一转,又做出广告:一本令某大师大为反感的书!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

第三次,大师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不作任何答复,书商仍然大做广告:这是一本某大师也难下结论的书。再次引起轰动。

以德报怨的曼德拉的典故


事例内容

1994年,南非人格里高成天生活在不安中。因为这一年,他曾看守了二十七年的要犯曼德拉顺利当选为南非总统。

格里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对曼德拉的种种虐待。那是在荒蛮的罗本岛上,到处是海豹、毒蛇和其他危险动物。曼德拉被关在锌皮房里,白天要去采石头,有时还要下到冰冷的海里捞海带,夜晚则被限制一切自由,因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里高和其他两位同事经常侮辱他,动不动就用铁揪痛欧他。甚至故意往饭里泼泔水,强迫他吃下

到了五月,格里高和他的两个同事收到了曼德拉亲自签署的就职仪式邀请函,三人硬着头皮去参加。

就职仪式上,年迈的曼德拉起身致辞:能够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我深感荣幸。可更让我高兴的是,当年陪伴我在罗本岛度过艰难岁月的3位狱警也来到了现场。

随即,他把格里高3人介绍给大家,并逐一与他们拥抱。我年轻时脾气暴,在狱中,正是在他们三位的帮助下,我才学会了控制情绪曼德拉这一番出人意料的话,让虐待了他二十七年的三人无地自容,更让所有在场的人肃然起敬。人群中爆发出经久不息掌声。

仪式结束后,曼德拉再次走到格里高的身边,平静地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格里高禁不住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告别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宽恕。

杂草还是牡丹?的典故


事例内容

有个人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

他一搬进去,就将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

某日,原先的房主到访,进门后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新主人这时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杂乱,他却按兵不动。

果然,冬天以为是枯树的植物,春天里又长出了绿叶;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却开了繁花。直到暮秋,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进而把它们铲除,所有珍贵的草木都得以保存。

江泌追月的典故


事例内容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他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人们休息了,他却抓紧时间来学习。

由于买不起烛火,他就把书拿到屋外,借着月光读书。月亮慢慢地西斜了,江泌就把梯子搬出来,搁在墙角下,站在梯子上接着读。月亮慢慢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地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他白天做得累了,晚上没有精神。看着书本,人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来。江泌摔痛了,也摔醒了,神志反而清醒起来,于是他拾起地上的书,仿佛没有这回事似的,连身上的泥土掸也不掸,又赶快爬上梯子,继续读书。

江泌如此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标满记号的画的典故


事例内容

从前,有一位画家画出一幅自认为非常漂亮的画,于是把它拿到广场上去展出。他还在画旁放了一枝笔,并附上说明: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可以在相应的地方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

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临摹了一张一模一样的画,再次拿去展出。这一次,他要求观赏者将自认为画得最好的地方标上记号。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发现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我的画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很美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最丑的。

“六尺巷”的故事的典故


事例内容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在朝为大官,其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双方聚讼不休,争执不下。

张家人飞书北京,想请张英向当地县衙发句话搞定纠纷。但张英毕竟高瞻远瞩,思考问题与家人不同。他回书一首打油诗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书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遂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吴氏见张家先让三尺,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zhuchici/44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