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汇总十一篇)。

以下是泡泡演讲稿小编整理的“局外人读书笔记”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读完作品,你不仅会为作者的思绪而感动。读后感就是将自己读后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这篇文章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1)

他写出了那些被当做习以为常的荒谬。

从译者序中知晓,局外人被称为加缪写作生涯的里程碑,从此开始,他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典作家。前半部分,从男主默尔索去参加母亲葬礼写起,他的母亲在养老院去世。养老院的现状,虽短短几页,却很逼真的勾勒出那个地方的寂寞和冷漠。

默尔索母亲的葬礼,既程式化,又显得冷血。养老院最弱势的群体就是那些被照顾的老人了吧,强势的是院中手握权力的人。比如牧师,一直在说服男主改变信仰,以往屡试不爽的方法到了男主这里都变成的无用功,被男主拒绝,甚至厌恶。

从这里开始,他就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了。母亲葬礼之后的第二天,他就和女同事约会,跟朋友海边度假,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在法庭上被控诉的理由,是和他的罪-名毫无关系的控诉。

而在海边的一切莫名其妙的经历,正式把他从平淡生活中抽离出来。

他以为只要承认错误,就能马上结束冗长的流程,但他还是高估了。我觉得他早就做好被处-决的准备,却一直被拖延着,直到人们完成了对他的生活,他的人品,他的道德的批判才罢休。

默尔索对于感情和生活,我觉得是极度的漠视和过分的理智,在众人被制度捆绑的思维中,只有他是清醒的,也是被迫保持沉默的那一个,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申辩的机会,只能按照被制定的很好的程序,本应由他自己阐述的思想精神状态反而被他人代言,被他人揣测。

“他在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这是他双重悲剧的要害。”

结尾处,讽刺而激昂。

“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2)

花了大概4小时看了《局外人》这本小说,作者加缪,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因为阳光刺眼,导致无意的杀了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但荒诞的是在审判的过程中,检察官却不针对他杀人这一罪行上,而是反复强调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于是乎世人在母亲的葬礼上出于规范一定要哭泣,但这在默尔索是荒诞的,他不愿意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在养老院的人看来,他是规则的破坏者,所以不管是院长还是门卫,都选择作证要把他消灭。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最终,默索尔是勇敢的,至少他一直是为自己而活的,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庭长,检察官,陪审员对他的宣判,就向生活中的他一样,对什么事情都毫不在意,持一种漠然的态度。

最后的最后,他不选择上诉,不愿接受世俗的左右,而是接受审判的结果,在我看来也是有点儿懦弱的,也是他一直追求真实的结果。

但我想说的是,人活在世上,很难不被世俗和规则所左右,你要做规则的打破者,就会要面临着被人声讨的局面,知世故而不世故,是门学问,很难,可能是穷极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随心所欲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但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之前,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嘛,在没有资本之前,哪个人不是负重前行滴。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3)

《局外人》读起来非常流畅,好读!读的过程里,极其引人发醒。都说《局外人》在写荒诞,我恰恰不觉得荒诞。为什么?因为当荒诞成为了常态,荒诞也仅仅是叫做荒诞,不荒诞才被称作荒诞!

我不喜欢埋怨这世界,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没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语:众生皆苦!无论我们如何形容这世界,每个个体的体验并没有改变。所以,以个体出发,我拒绝谈荒诞。

《局外人》的故事架构是:母亲的葬礼——女朋友——朋友——杀人——审判,可以说主人公默尔索在他的这段人生里,以一种极其温吞暧昧的态度在生活。他谈不上热爱谁,也谈不上关心谁,更谈不上自己需要什么!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他知道他对什么不感兴趣。这极其像我们大家。所以默尔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说,无论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绝认同他!

我喜欢是硬汉式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温吞暧昧——怎么样都行的这种生活态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试图解释:这不是我的错!

《局外人》的故事其实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以温吞暧昧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会狠狠的扇我们耳光,甚至会砍了我们的脑袋!

《局外人》后记里说,默尔索不愿意撒谎。但我想说:面对现实的审判,不撒谎是本分;面对良心的审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谎!默尔索坐在审判席上是因为他杀了人,而不是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但默尔索从未反思杀人这件事,审判者们也没有重点审判杀人这件事,所以,默尔索自己没有直面良心的审判,审判者们也担当不起现实的审判——恐怕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荒诞本身——事情永远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默尔索说他杀人是因为太阳、因为天热,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复一个“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为你与世界相隔千万,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谈自然法则,默尔索会被人寻仇,如果谈社会法则,默尔索会被审判。所以,默尔索以一个格格不入的态度假装在观摩我们,实际是在欺骗自己、麻痹自己——要知道,这世界看似与谁无关,实则与谁都有关。我们看到默尔索杀了人,作为读者以上帝视角去看,还能看到他从始至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态度上——他承认杀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么多外因!我不能认同!

默尔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吗?他觉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诞的,请问,他有没有想过荒诞的原因?他的邻居、朋友、女朋友、母亲、母亲的男朋友、养老院的护士、神父等等,他在观察他们,也在评价他们,甚至他试图理解他们,他理解了吗?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众生皆苦啊,当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个觉醒了“懂得”意识的人还会那么冷漠吗?很多时候,当过错有了理由,我们便不好苛责了。但如果一个人以局外人自居,那么再抱有什么理由,那么那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在无病呻吟。

默尔索参加了母亲的葬礼、默尔索从不对女朋友说我爱你却答应与她结婚、默尔索与人吃了顿饭听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尔索随随便便就为打情人的朋友作证、默尔索糊里糊涂的就跟着朋友打架、默尔索不假思索的就冲人开枪又开了四枪。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作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他靠着无意识状态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却说自己是旁观者?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旁观者,是像老子那样,能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真正理解了这世间,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尔索,我想大约是作者写出来,让他照鉴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看,我们与他何其接近,让我们想想,是该像他一样浑浑噩噩,还是该睁开眼睛好好的再审视审视这个世界和自我。

《金刚经》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有时候会把它理解为“岸在你边”,都灭度了,但没有灭度,为什么呢?我想因为真正灭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萨,不是任何人,他们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个像老师一样的角色,但真正对自我起到作用的,还是自我。所以,读《局外人》的时候,我会去想,这样一个糊涂人,为什么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吗?

再套用《金刚经》一句话:若干种心,皆为非心。默尔索,他把自己设定为局外人,何尝不是非心,何尝不是执着?特别是他的哪一个行为,是他真正起心动念,以自我意识去追求的?从始至终,我没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识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被动的,甚至本能的反应在跟着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说他的执念,便是他刻意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态度,他刻意的消极、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动。

《易经》有句话:履霜,坚冰至。字面意思很简单,下霜了,冻冰也就不远了。引申含义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尔索以一种无意识状态跟着事件在走,最后杀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难道他被冤枉了吗?没有,但他的态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问,他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们一味追求,却追求失败,而是我们从未追求,却自认为苦楚不堪、自认为浑身伤痛、自认为失望透顶!

有句话: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人与人,既依存又疏离。人与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与人生,既厌烦透顶,又无从改变。大多数时候,总想一番作为,但到头来大都是空想不作为。

《局外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视角去审视这世界的荒诞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为的态度去揣摩人生的进与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4)

不参与社会游戏规则的默尔索是孤独的,他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在生命边缘,这个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人,但却找不到一个同行者,仿佛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等着所有人的审判。我能感受到默尔索的孤独,因为我也曾是一个真实的人,但现实教会了我真实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所以我只能游荡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最大限度的保有那份真实,我不追求绝对的真实。而默尔索所追求的真实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加缪说默尔索没有英雄主义,可在我心中敢于直面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勇敢的说出来,这需要何等勇敢,所以默尔索在我心他就是一个英雄,一个愿意为真实赴死的英雄。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那你一定要去读《局外人》,你会拥有一个的新朋友——默尔索,他会让你明白你不是异类,你只是想做真实的自己。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5)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6)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7)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继续苟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去死。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怪人,是一个与社会与大势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局外人。

这个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个怪人与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妈妈死了,他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爱不爱,结不结婚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不拒绝恋爱,不拒绝结婚?为什么他杀人之后不表达悔恨?哪怕表达悔恨可以让他免于死刑。

毫无疑问,在那个大环境下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同他,并且他也没想着主动去参与到大环境下,这就导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对亲情,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礼上表露哪怕是一点点虚假的悲伤,甚至还在幻想着长达十二个小时的美好睡眠。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女友玛丽向他求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们可以这么做。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玛丽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事业,老板给他升职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机会,他却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面对死亡,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他却说:“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我们或许该想想我们有时候所刻意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是应该忠于别人的认可,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意形式胜过在意我们真正的感受。我们永远不需要做到像默尔索那样的清醒,我们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8)

《局外人》读后感

——对“冷漠”的看法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和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主人公的默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穆雷索是世界,他与世界不相容。该书在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很大争议。

本书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大海和阳光,但大自然压倒了他,让他莫名其妙地杀人:

“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有一阵闷热的大风,我感到天门开着,火势正倾泻而下。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

枪机扳动了……”

第二部分,监狱取代了海洋,社会意识取代了莫尔塞尔的自发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因为这次审判几乎从未调查过**案,而是千方百计将其与他母亲的死以及他与玛丽的关系联系起来。所以在读者眼中,有罪的不是莫索,而是法院和检察官。

整部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概括为:母亲之死——>被调离与女友求婚——>帮助邻居处理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到底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时刻在表现着他的冷漠麻木,漠不关心,但加缪又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我想这话是不错的,他的妈妈死了,他没有哭,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

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

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一般人的理性是什么呢?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局外人抱负,对地位和金钱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爱她”,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默而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由***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

他不想说谎,不说谎不仅是不说谎,也是不夸张。他“不说废话”,而加缪认为:“男人的丈夫气概并不体现于言辞,而是体现于沉默。

”他被判死刑后,曾经进行过那么复杂微妙的思索,甚至在想象中“改革了刑罚制度”。他对神甫的信仰作出过最严厉的判断:‘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

”他对人类的处境作出了“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悲观概括,这样的人,难道可以说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鸣?

想想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局外人。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

每个外星人,在他特定的环境中,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我觉得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默索的冷漠不是特例,而是世界上许多孤独和沮丧的人的影射。他们试图用冷漠来对抗寒冷的世界,或者只是看穿寒冷、麻木的世界。

显然,外人告诉他们,他们会失败,这样的对抗只会导致人们的排斥,把自己带到对立面,独自承受。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9)

被裹挟和摆布的局外人!法庭上的章节读得我心惊。

我们或许都在某些时刻想成为独立自我坦率的人。多少时候这种愿望被人从众的压力裹挟。轻者想想我们尴尬地说过的那些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过的话。成为独立自我坦率的人的路上还会冒着被他人误解的风险,这风险可大可小。

就像本书的主人公的命运一样。这个人物在朋友看中有一个“不说废话”的特征,这似乎是加缪特别赞赏的品格,他用这个词来形容《鼠疫》里的塔鲁。加缪也一直感兴趣于罪犯的审判或者说“以社会的名义判处死刑”这件事。他在《鼠疫》中借由神父之口说出了“善与恶一般很容易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然而,一旦深入到恶的内部,分辨起来就有困难了。”这听上去和本书中“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的内核相似,局外人如何看得清楚。

所以很自然的审判在检察官和庭长双双的助力下变成了一场巩固权威道德,力证大众良知的公开课。并且提前与之后另一起命案打包,筑起罪行的高墙。

可是没有以上这些,在我阅读第一章的时候,对主人公荒诞的行为不解、对他命运走向的不安。天啊,思绪突然抓住我,原来我能在主人公与审讯听众身上同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听任摆布。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10)

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找任务和自己的共性。默尔索反抗这个世界变得消极,我十一岁接受了世俗所以消极。

我十一岁就想婚姻有什么意义。或许受到当下独身主义思潮的影响,我接受了少数才会有爱情的观念。不同的是,在当时过于消极的思想下我选择了妥协。随便找个男人嫁了的想法清晰明确,人生似乎一眼望得到头,后来“少数人拥有爱情”变成了“多数人拥有过爱情,可惜转瞬即逝”,没什么大差别。在这种基调下又接受了自己的普通,旋即又想着随便找个工作有碗饭吃的想法。太可笑了不是吗?十一岁,四五年级,对自己未来的框架是一两行苍白灰色的大纲,而且毅然放弃了用彩色填充它。一种四五十岁的无奈。

过了十二岁这个坎儿,我似乎又不甘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想到了大理石墓碑,大理石下只有骨灰。我又感到一阵醒悟:我要为自己活。于是我想我身边的人宣告我不结婚,我描绘修改着未来的生活,一遍又一遍。

但是我又能苛责十一岁的我什么呢?我本想在这张纸上严厉地否定她,但她似乎没什么错。于是我有一种很隐约的重生的喜悦。我很喜欢告诉所有人我自我的观点,但也总会收到一些否定。我很感谢这些否定如此温柔让我有了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我错了吗?我没错。

但我又有错误。我在大方向上坚定不移,但对自己的表达方式调整了不少。我把自己的观点包裹了起来,只露出冰山一角。我注意到了边界,作文左派和右派的调和,对错分明这种一元主义的谬误。近十五岁了,开学前夕读完了这本《局外人》,伟大的思想撞晕了渺小的我。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沉浸,又或许根本没有沉浸过一个不同的思想中去了。真实和当下,对我来说又新又旧。

或许我震撼的不是“真实与当下”,是新的思想。我仅仅是知道这个世界的表面样貌,或是中国?或是上海?静安?市西?我接触的那么少,又那么多,又杂又乱,又少,又凝固。《局外人》教我真理和当下,我不像十岁出头刚接触新的事物就抗拒和不做反应,但越思考越迷惘。

是不是所有人读透了书籍,看透了人世,就会有一套坚定的思想?或者越来越迷惘?过着坚持迷惘?又坚持又迷惘?我不懂,所以我继续。

局外人读书笔记(篇11)

很偶然地在译文有声小程序里面听到了加缪的《局外人》有声书,听完后欲罢不能,又去找了电子书又读了一遍,还兴致冲冲地做好了读书笔记。整个过程极其愉悦,内心藏不住对主人公默尔索的喜爱,尽管这会暴露出我内心的薄凉。

默尔索连开五枪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的罪行,都抵不上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的事实,这是全文最荒诞的事实。

文中最喜欢的两个片段其一是,在与玛丽第一次发生关系后的星期日,也就是默尔索妈妈下葬的第二天,默尔索因为不喜欢熟人提出的种种问题,而没有去塞莱斯特的饭店吃饭,只是独自一人待在房间看着窗外的一条主要街道,看着人流从多变少,又从少变多,最后再变少,至始至终默尔索就是一个局外人,街道的热闹与否都与他无关,他就像那个站在窗外看风景的人,虽然妈妈下葬了,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其二是律师在帮默尔索辩护的时候传来的卖冰小贩的喇叭声,那一声喇叭把一直被庭审在场所有人排斥在外的默尔索瞬间拉回现实,他意识到夏天的气味、他所热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玛丽的笑声与裙子,那生活已经不属于他了,法庭上所做的一切都毫无用处,此刻的他只想回牢房睡大觉。

默尔索实则漠然,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尽管最后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表现出了冷漠深处的爆发,但是身处这个环境,却只能是时代的牺牲品。周围的所有人都一直在逼迫默尔索进去他们所认为所搭建的世界,按照他们的规则办事——母亲去世了要哭要伤心,工作了要有事业心,杀人了要悔过,要向上帝忏悔请求原谅,真相如何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只在乎默尔索是那个破坏规则的人,那就是有罪,就是没有人性的儿子,就是有预谋的杀人犯,就是毫无羞耻心的社会败类,就是应该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处以斩首的罪人。

读的过程中,我莫名地代入自己。很早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挺薄凉的,对亲人没什么感情,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劲,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作文随便怎样吧,就连爷爷去世,也没什么太大的情绪波动,也曾跟默尔索说的那样或多或少设想过自己亲人的死亡,这使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正常。但是一念及我有为饲养不到一年就意外身亡的我的狗狗难过哭了大半年,就又使我松了口气。不得不承认,我很想成为默尔索,但又害怕成为他。这个世界并不合理,但我仍想活得自我一点,所以很庆幸身边有一群“阴阳怪气”的朋友,告诉我不喜欢的可以说“不”,可以稍微地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活得舒坦才是对的。渐渐地我从无所谓的我变成了想要认真怼事的我,会对社会的不公愤世嫉俗,会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前段时间还笑着跟朋友说:许久不开车了,车技没咋进步,脾气倒长了不少(笑)。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yancailiao/8363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