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区域地理课件

2024-09-06 区域地理课件

区域地理课件优选。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与“区域地理课件”有关的信息,希望您能从本文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忘重要内容。

区域地理课件 篇1

1、菏泽市:0530 牡丹区 | 曹县 |鄄城县 | 单县 | 东明县|郓城县 | 曹县 | 定陶县|巨野县 | 成武县

2、济南市:0531市中区 | 历下区 | 天桥区 | 槐荫区 | 历城区 | 长清区 | 章丘市 |平阴县 | 济阳县 | 商河县

3、青岛市:0532市南区 | 市北区 | 城阳区 | 四方区 | 李沧区 | 黄岛区 | 崂山区 | 胶南市 | 胶州市 |平度市 | 莱西市 | 即墨市 |

4、淄博市:0533张店区 | 临淄区 | 淄川区 | 博山区 | 周村区 | 桓台县 | 高青县 |沂源县 |

5、德州市:0534德城区 | 乐陵市 | 禹城市 | 陵县 | 宁津县 | 齐河县 | 武城县 |庆云县 |平原县 | 夏津县 | 临邑县|

6、烟台市:0535 芝罘区 | 福山区 | 牟平区 | 莱山区 | 龙口市 | 莱阳市 | 莱州市 | 招远市 | 蓬莱市 | 栖霞市 | 海阳市 | 长岛县|

7、潍坊市:0536潍城区 | 寒亭区 | 坊子区 | 奎文区 | 青州市 | 诸城市 | 寿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乐县 | 临朐县

8、济宁市:0537市中区 | 任城区 | 曲阜市 | 兖州市 | 邹城市 | 鱼台县 | 金乡县 | 嘉祥县 | 微山县 | 汶上县 | 泗水县 | 梁山县

9、泰安市:0538泰山区 | 岱岳区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宁阳县 | 东平县

10、临沂市:0539兰山区 | 罗庄区 | 河东区 | 沂南县 | 郯城县 | 沂水县 | 苍山县 | 费县 |平邑县 | 莒南县 | 蒙阴县 | 临沭县

11、威海市:0631 环翠区 | 乳山市 | 文登市 | 荣成市

12、枣庄市:0632市中区 | 山亭区 | 峄城区 | 台儿庄区 | 薛城区 | 滕州市

13、日照市:0633 东港区 | 岚山区 | 五莲县 | 莒县

15、聊城市:0635 东昌府区 | 临清市 | 高唐县 | 阳谷县 | 茌平县 | 莘县 | 东阿县|冠县 |

16、滨州市:0543 滨城区 | 邹平县 | 沾化县 | 惠民县 | 博兴县 | 阳信县 | 无棣县|

17、东营市:0546 东营区 | 河口区 | 垦利县 | 广饶县 | 利津县

区域地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区域地理课件 篇3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区域地理课件 篇4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5.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6.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7.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较弯曲的河流,由于河水运动的惯性,河流对凹岸冲刷严重,凹岸坡度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坡度较缓。特别注意曲流处不能用地转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断必须站在河中来看。

8.北逆南顺,冬逆夏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9.低反高同。①受洋流影响,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同。②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③中低纬度洋流呈现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洋流呈现气旋型洋流。

10.左增右平,右增左平。在三角坐标图上,读取某一数轴上的坐标时,若该轴的数值向右增大(即逆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左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若该轴的数值向左增大(即顺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右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

区域地理课件 篇5

位置: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气候: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北方地区地势坦荡,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面食为主。东北和华北平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区。

位置: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气候: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气候较温暖,降水丰沛,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米饭为主。南方还有很多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因此,南方地区有很多的鱼米之乡。

位置: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气候: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的制约,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河流附近和绿洲,可以发展种植业和栽培业(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塞外江南”)。而多数地区由于降水少,只能发展牧业。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场分布地。

位置: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气候: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

青藏地区的农业以牧业为主,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没有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区的一些谷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那里的特色作物为青稞,它是当地居民传统食品糌粑的原料。

区域地理课件 篇6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程标准]

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比较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三个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了解东部季风区南北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了解三个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差异,掌握了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地理环境相对完整性存在和差异绝对存在的基本概念;形式与土地之间和谐关系的地理概念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了解中国国情和政策,客观分析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课标分析]

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区域内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知识铺垫的作用。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正确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材及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初中阶段学过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自然、人文地理知识有些印象,但是学生水平不同,因此课前应给学生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准备好地图册,上课随时翻阅。学生在高一学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的知识,因此知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和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的因素等。在教学中应结合这些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像、**等课件形式为学生提供**资料,并积极的搭建学习讨论的平台,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和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地区差异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区域差异的基础,是形**类活动、经济差异的前提,并且学生对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因此教学中应作为重点。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法,比较法也是学好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技能,因此教学中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来加以落实。

[教学方式与方法]

列表比较

通过列表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分析地区差异的常用方法,即比较法。

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互相帮助学习,互相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图表、资料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理新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和列表比较。并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全部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抽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片展示大量的**、**和图表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使得本课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歌曲《南山南》里面的地理故事,学生讲述引入。

教师引领,讲述。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衡量的实体;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等要素相互关联,使该区域保持了一些相似的特征

2、特点

(1) 它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层次和边界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区域有高层次和低层次,划分的指标也不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一个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社会、文化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基于自然特征的差异吗?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等

4地区差异:两个或多个地区之间的差异。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区域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举例分析区域,师生互动。

2、 中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研究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特征。区域间差异显著,但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相对一致和相似。

1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纬度、陆地和海洋位置、海拔高度

2三。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和

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边界接近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个自然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的差异比较

在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季风气候以雨热兼备为主。临海,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

2、 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的中、低纬度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区垂直分异明显,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学生活动]

阅读p5、p9和p12上不同类型的区域差异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是三张按不同地理要素划分的中国区域地图。你能说出,这三幅地图在进行区域划分时所采用的地理要素分别是什么吗?

这三幅专题地图中各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哪一幅中的分界线是固定不变的?哪一幅图的分界线实际呈过渡地带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结果表明,通过对以上三幅地图的分析判断,巩固了学生对地域概念的理解。

随堂练习:练习册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首先讲明了自然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及三大自然区之间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然后,以东部季风区为例,介绍了自然区内的差异。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差异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阐明自然环境差异对经济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社会经济因素是形成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形成经济差异的基础。

家庭作业:1。填写第7页的表1-1-1

2、练习册习题。

教学反思:

教的方面思考:

这一部分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知识铺垫的作用。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正确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材在明确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之后,采用了区域范围由大到小,先自然、后人文的原则编排,条理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使学生明确区域内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学情反思: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初中阶段学过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自然、人文地理知识有些印象,但是学生水平不同,因此课前应给学生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准备好地图册,上课随时翻阅。学生在高一学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的知识,因此知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和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的因素等。在教学中应结合这些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像、**等课件形式为学生提供**资料,并积极的搭建学习讨论的平台,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改进措施: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从地理现象说明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要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和制约。

这一观念的巩固对该地取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762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