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爱的智慧读后感

爱的智慧读后感经典。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1)

我爱智慧小背囊——读《88个伟人的故事》_初中读后感我爱智慧小背囊——读《88个伟人的故事》_初中读后感我爱读书,我读过的书有:《昆虫记》、《智慧故事全集》、《成语故事》、《朱自清散文精选》、《88个伟人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88个伟人的故事》。因为里面的故事虽然短,但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巧答先生》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去拜水镜先生为师,但是,水镜先生必须得让诸葛亮答对三个问题才能收他为徒,聪明的诸葛亮都回答上来了,水镜先生不得不收下它了。三年后,水镜先生又出了一道题:

从现在起到中午三点半,谁能得到我的许可,谁就离开水镜庄。其他人都在大声喊叫,只有诸葛亮在桌子上大声大鼾。诸葛亮醒来知道先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他狠狠的辱骂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气的浑身打哆嗦,让他立刻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就这样顺利做对了水镜先生的这道题。读到这里,我很佩服诸葛亮。他聪明,聪明,善于思考,从老师那里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新方法。我们通常要向他一样多用脑子,这样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就是我的智慧小背囊,怎么样,不错吧!

初一:樱花语录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母狼的智慧》,这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文中讲了我们印象中贪婪、凶残的母狼为了给儿女带来生的希望,在被猎人追杀的情况下,以己死换儿生的事。这件事同时也触动了文章中的那一位猎人。他看到那凶残的狼也有如此伟大的母爱,想到了动物也是有生存权的,所以最后放弃了打猎生涯,成了忠实的守林员。他守护着动物,守护着大森林,同样也守护着大自然。

看到这位老猎人放弃了打猎生涯,成了忠实的守林员时,我也想到自己曾经所做的惭愧的事。

记得那一天风和日丽的,我在家门前玩。突然一只小鸟从天而降,落在我的脚边。我拎起小鸟一看,原来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小鸟。它的大腿与身体就快要分开了。于是,我用力一拉,轻轻松松地就把小鸟腿拉了下来。小鸟痛苦地挣折了一阵子后,没过多久便“悄然而去”了。我把鸟身扔向“千里之外”,又找来了一盘蚊香,把鸟腿放在蚊香上烧烤,直到妈妈发现并批评了我。

唉,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自己这样做残忍了。动物也有生存权,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像蜻蜒、青蛙、燕子等都是益虫,可以帮助人类消灭害虫;再如狗,它是公安战士捉捕犯罪分子的好帮手……动物对大自然与人类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动物,那将会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鲜花怒放,却没有蝴蝶与蜜蜂来传播花粉;夏天,我们再也看不见萤火虫的小灯笼了,再也听不到青蛙、知了、蝈蝈那动人的歌声了;我们再也喝不到牛奶与蜂蜜了,再也看不到小虾,小鱼美丽的身影了……啊,那将是一个怎样可怕、寂静、冷清、凄寂、毫无生机的世界!

我们人类和动物都是这一个世界的主人,我们该和睦相处,创造和谐家园。

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3)

其实停下脚步,来看看身边的人,真正的好老师不是遥不可及,师德师风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和高举的旗帜,它就体现在我们的身边,精彩就在我们的队伍里,它可以是一种状态: 是任绿叶老师的雷厉风行; 是张新老师的风风火火;这是白彩丽老师的生命力。 它可以是一种行动:

这是毛羽老师对学生的贴心关怀; 是李杰老师课下对学生的耐心倾听;这是冯芳先生对学生们的深厚感情。这也可以是一种精神:肖校长的勤奋; 是田校长的严肃认真; 是黄校长的平易近人; 更是一种风格:

颜氏文学教师的生动幽默; 是任成秋老师的精益求精: 是李静老师的豪迈洒脱, 更是陆世新老师的儒雅从容。 不只是他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存的问候,一汪感动的泪水,一次倾心的交流,一番严厉的批评,一节精彩的课都在体现着老师们的风采和内涵。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脚踏实地干;没有羡慕的叹息,只有滴水成石的信念在前进;没有教师的骄傲,而是在收获的季节里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

一颗挺拔的树,是一幅优美的画,一片秀美的林,绘就一道永恒的风景,这些教师,只是八中所有教师的代言人,他们普通、善良、敬业、无私,他们正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为教育事业的抹上浓重的一笔!

人生最美的追求就是衷心祝福我们所有的老师,让我们在享受教育幸福的不断追求中,创造幸福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努力,一起演绎老师的风采!最后,祝我们的学校越来越漂亮!

祝大家都一切顺利!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4)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就一无所有,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天生愚蠢,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再一次翻开这泛黄的书页,我还是如此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读过它的人都知道《爱弥儿》的所讲所述,但我还是想再次为它做个简介,因为每一次都是一个铭记的过程,是一种快乐,是打开畅游《爱弥儿》大门的钥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写道到的那样“过去的事情让它过去,不再是我们的事情了,…………。

但是太多的知识是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叙述过去,但过去就是现在的历史。”所以,对我们教育方向或是其他经典名著的阅读和思考将是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坚持了,相信我的人生将是最受益的。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或论教育》,卢梭写于1757年。这是一本半教育性的专著,分为五卷。

在该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想的教师,爱弥儿则是自己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也阐释了他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他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的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第一卷的开篇,他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是的,这正是他的主要思想体现之一,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批判,所以他觉得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因此,物的教育和以自然教育为基础的人的教育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们从生活和实践的经验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他提倡物理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对书籍的抽象研究。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

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因此在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方法对爱弥儿进行的教育方法。例如:观察蒙勃朗西北部森林的位置,当爱弥儿问:

“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

”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通过这样的方法那天的事让爱弥儿终身难忘,让他在实践中学到了生活中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自愿的或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卢梭这样的教育思想随时提醒着我,不论是幼儿还是其他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我们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性,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做到真正的爱他们,而爱孩子,首先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无论是长相、性格、禀赋,全然的接纳就是一种最大的爱。那么孩子将顺从自然的法则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创造,自然的成长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像那个独一无二的“爱弥儿”一样,享受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的世界才精彩,我们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对象的教育。

卢梭写道:“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

”而这正是他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它提倡儿童自由地开展活动,以自己的方式看待、思考和感受一切;要求教育者“应把**看作**,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这让我想到,现在这个竞争无比大的社会,很多家长出于一种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的观念,从出生那刻甚至是在胎儿期间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一系列的起点教育行动,可是我想说,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意图是好的,可是我的父母亲们,您们是否考虑过你们的孩子,你们在没有事先寻求你们孩子的意见的情况下不说,就是在你们还不完全了解你们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的前提下就妄加做出决定,可以说是把你们的所有想法都附加在孩子的肩上,试想这是何等的痛苦,孩子似乎就成了大人的“奴隶”,像一个傀儡。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的自由,没有自己的想法,也由于父母安排的习惯,他们也没有为自己打算的想法,就这样像一个非本我灵魂的人在世间行走,过完自己的一生。

而我想这是一种比较顺从的状态下所造就的人类的未来,那如果是一种有曲折的教养过程呢,于是出现了孩子对自己想法的支持和对父母强加的意念的反抗,而这又会牵扯出很多的问题,但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间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管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想我们的孩子,学生很好的发展和成长,那么对他们世界的了解和熟知是第一位的。这是让我们更好引导教育他们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像教育先人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原则一样,正确对待儿童对待学习者,给儿童给学习者以充分的自由。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的不仅仅是蹲下来和他们交谈,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之所以这么那么做了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从大人的角度去批判。重读《爱弥儿》让我更多的从一个教师的思维去审视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也因当时时谨记卢梭给我们的启示。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5)

有一次,他红着脸问我:“老师,我能进步吗?”“你说呢,老师对你很有信心,你自己呢?”“有!”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我会心地笑了。

他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后,他付出比别人还要多的努力,我也为他倾注了不少心血,终于他有了进步。

一天,他来到我跟前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是您与同学们的爱,使我懂得了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更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

”我隐约看到她的眼里闪烁着欢乐的泪水,便轻轻摸了她的头,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知道爱在我们的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只要有奉献的爱,就会有爱的奇迹。

我们可以不做名师、不做特级教师,但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当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回忆学生时代,知识或许会忘记,但老师的美好形象却久久存于他们心中:与老师共同经历的某件事让他们难忘,老师的某句话让他们豁然开朗……这是足以温暖任何教师的事情。

是呀!成长没有失败。孩子们在成长中有许多的颜色!

每种颜色,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乘下黑白,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家长的未来,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要用我们手中的万花筒,帮助孩子们用更多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样他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绚烂多彩,他们就会展现最美的姿态。

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的心是坚强而温暖,阳光而厚重,坚韧而湿润。当我们传递这些力量时,我们获得了它们。

这种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和自身的成长。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让我们静下心来,从容地面向学生,播下美好的教育,小心地呵护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学生,蹲下身子,走进每一颗稚嫩之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暗暗下决心,今后也像侯老师一样真正地去关注孩子内心的灵魂,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去满足一颗颗被关注的心灵,随时记录下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学会从容地向孩子传递善意,播下美好,小心地呵护与我们相遇的每一颗心。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6)

真正的认识学生

——读蒙台梭利《爱的智慧》有感

政史地组张爱丽

在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爱的智慧》这篇文章之后,深深被儿童这种单纯的、感人的对亲人、对环境的爱所打动,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教育理念:要真正的认识学生。

在我朴素的关于孩子对亲人的爱的理解里,他们需要的只是**的爱抚、鼓励、建议,但却忽视了他们“乐于服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充分注重了暗示的力量,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信和力量,即使在她们有时根本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仍然给予她们最大的精神支持,鼓励她们有所作为。例如:

服装表演班的有些学生先天身材比例不是很好,这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鼓励学生培养高贵、优雅的气质,这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有了精神动力,树立了学习目标,她们不但没有被自身先天条件的弱点所限制,反而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补拙”。注重气质的培养,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在全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进行教育反思的时候,庆幸自己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做慎独之人。

因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以至几乎可使他着迷入神”,并且“儿童对**是那么的敏感,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教师“身正师范”的作用,在此刻看来应当理解的更深一些,不仅仅是要在言行这方面“仔细的斟酌”…“在儿童面前所讲的所有话”,而且要让教师的内在精神散发更迷人的魅力,使教育无声胜有声,这恐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蒙台梭利说:“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并乐于服从我们。儿童爱**胜于其他任何东西”。

尽管儿童“乐于服从**”,但也只是在**不冒犯儿童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由此联想到,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师生之间的争吵不断升级,表情和声音也从平和、叮咛细语到面红耳赤、声嘶力竭。一方面,老师会说我是为了你好,另一方面,学生会说我是冤枉的。

其实,真的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学生是真的爱你的,只不过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的需要。教育的过程中,在不涉及教育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正当要求,并要给与学生“发言权”,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使教育在适合的切入点中进行,有效地发挥教育的功效。

在上两节课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育学生热爱环境。这种对环境的热爱包括对任课教师的热爱和信任、对教室物品的保护和对学校物品、荣誉的关心,还有对父母和同学的热爱。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容易成为教育的盲点。

关注环境教育的出发点,是在于环境“使儿童能看和听进而得以发展”。学生对环境的热爱程度越深,越容易“使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它环境中的那些特征”,越容易在一种和谐、平静、认同环境的状态中提升自己。反之,对环境持否定态度的话,学生就容易产生下意识的抵触心理,在心态不平静的情况下,就不可能积极的学习,浪费时间。

这种教育之下,两个班的学生都有共同特点:关心尊重老师,对待老师有礼貌,热爱班级,集体荣誉感强,热爱学校;注重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课堂氛围;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学关系融洽。在和父母关系的问题上,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孩子处在青春期,有的学生要么出生于单亲家庭,要么远离家庭,在学校住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叛逆,加剧与父母的矛盾。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学校几个月不跟父亲说话,因为父亲没有给她很多钱,并说他不爱她。结果,受到影响,该学生学习成绩下滑,而且经常性的不回家住,随意的留宿于其他同学家中,根本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和感情。我适时地给学生读一些孝子的感人文章,教会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无条件的理解父母无私的爱和正确教育。

在缓和了与家长的关系后,该学生的心情和学习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言谈举止也明显成熟。

通过蒙台梭利的这篇文章,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学生的心理,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要真正的认识学生,以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7)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我记得一个叫周大志的学生,他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婚后,他和母亲住在一起。

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学***属中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

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真的希望我的爱和关心能让大志懂事,在课堂上努力学习。所以有时候我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谈,生怕伤了他的自尊。

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 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想:

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我说。经过几次努力,大志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为他是单亲家庭,他总是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故意表现强硬,交不好的朋友。

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老师应该在学生犯错时适当惩罚他们,而不是伤害他们,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他们就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他们可以锻炼信心。因此,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我们不能只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就像产品一样,用**、不合格产品和废品对学生进行分类和界定。相反,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势,都能进步。我们应该摒弃单一的衡量标准,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8)

园区第八中学唐银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好老师,要具备“爱与智慧”,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智慧”的事业。

学生的成绩可能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应该很好。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教师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当我自己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知道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它不容忽视。

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经常有讨厌课堂的经历,这常常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这些老师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等。如今,作为教师的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老师呢。

不做那样的老师就必须有智慧。时常反思问自己: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

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

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从教近20年,教学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追求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甚至灵动的课堂,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空间,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但自己做的还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触动很大,“爱与智慧”

这将是我今后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我将努力成为一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9)

聆听《师爱的智慧》这门课后,我感触颇深。这门课上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教育中不可能有爱,但只有爱是不够的,教师的爱应该充满智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智慧的爱需要鼓励,包容和拒绝。老师的爱不同与母亲的爱。不可糟蹋,不可无限施舍。必要的惩罚不是伤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对他们负责。

我记得我刚教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叫江庆斌的学生。他母亲不识字,父亲在外面工作。家里的条件不太好。他是基于极大的希望。他个子不高,有时还被同学嘲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英语成绩不好,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课间与他聊天,时常鼓励他。

上课有点小动作或犯个错误也只是淡淡的说说并不去惩罚他,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在这样的“关爱”下,他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看见他,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过了一会儿,他来找我,告诉我他害怕在交坏朋友之前被人看不起和欺负。我细心的告诉他,要想让人看得起就得有本领,有能力。

之后他改变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提高。

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他们就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他们可以锻炼信心。因此,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老师的爱是聪明的。没有智慧的爱,在传递的过程中会破坏甚至导致错误的爱。只有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师爱有一个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错误的领域。

爱的智慧读后感(篇10)

心得体会:爱智慧

——读《哲学的故事》有感(最新)

去年9月,我荣幸地成为省委党校十级在职研究生班哲学专业的一员。众所周知,哲学一向以晦涩与深邃为特征,她追求远离人们生活经验的对象,她玄奥的思想或表达方式让我们望而却步。可见,哲学定不是我们能够通过一两节课就能搞明白、弄清楚的事,因此我选择了这本由(美)威尔·杜兰特所著的《哲学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哲学启蒙书,以期能够了解哲学在其历史长河中的传奇,也能领会到哲学的深刻趣味,让自己对世界和生命获得新的领悟。

和一般的哲学史不同,《哲学的故事》不是一部完整厚重的哲学史,而是关于哲学的几则“小故事”,就像专门为“大朋友”们定制的“一千零一夜”,聪明、灵巧又坚实。这本书写于1926年,但仅看序言——哲学的功用,就感觉作者仿佛是穿越了几近一个世纪来到我们身边,告诉我们哲学不限于艰深的学术研究,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思维工具,他相信,当我们从自我的探寻,他人的交往,世界的去向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哲学最终将化作我们的“生活之道”。

为了足够详尽深入,作者将每个哲学家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略去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围绕几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其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跑,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真理的三个师徒跟随;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杜鲁门读完后也不禁赞叹,威尔·杜兰特的文字“堪与当代纯粹的文学媲美”。

有人批评威尔·杜兰特的哲学史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对此,他极其坦率的承认了,他毫不掩饰对玄奥的经院哲学的反感,故意避而不谈晦涩的认识论,并且毫不避讳地说,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个人的义愤。真是一位任性可爱的“老顽童”!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331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