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陶行知观后感

2024-08-18 陶行知观后感

陶行知观后感分享。

如何避免写作品名观后感的误区呢?观后感可以反映作品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电影中的结构,想要了解“陶行知观后感”的最新动态泡泡演讲稿小编已经为你收集了,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观后感【篇1】

学科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社会大局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不是自吹自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陶行知先生也有所提及。对于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就会出现非创造性的学生,他们都是大量的普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其不同的学习要求,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在于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解决新的问题,学会思维方式,学会发现创新。

在当今的发达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学仍然具有重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借鉴经典得教学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教育精神的新一代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2】

作为老师,他很早就知道陶先生的名字,但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文章并了解他的经典教育理论。

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很差,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好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分析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就像一盏明亮的灯,总是照亮我们的心。

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吗。

二、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这一观点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仍采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不是所谓的培养能力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由笼养式的”喂养“”喂饱“,变为想尽千方百计的让学生主动”觅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陶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习。先生如果只”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调动不起来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常说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体现出这个”导“ 字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现成的方法直接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如同教师要给学生一根竹竿,使学生顺杆而上自己动脑,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结果。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延伸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触类旁通。

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在教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教书如做学问一样,不进则退!

只有学习、总结、思考,才能不断创新。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观后感【篇3】

这是我最早听过的陶行知先生的话,也是先生用一生实践的格言。话剧最后一幕是《上海滩的晚霞》,叙述了先生最后的感人时光。无论是北洋政府、日本侵略者,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都三番四次邀请他从政任职,但先生从未在高官厚禄面前折腰,甚至面对暗杀和通缉,陶行知先生用“三写遗书”的勇敢,证明了他早已将生死富贵置之度外,任何艰难、任何摧残都没能改变先生的乐观和坚强,以及那颗甘为教育兴盛、国家兴旺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整场话剧的最后,陶行知吟读给夫人的诀别信,一句三叹,而那段凝重又充满激情的画外音,则寄托着人民不尽的缅怀之情——正如话剧的名称一般,陶行知先生虽然故去了,但他的教育理念和崇高品格必将由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永不磨灭。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作为人民教师,这是光荣的。但光荣的同时我也深知身上的责任。陶行知先生的爱是全世界的。从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他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学生和国家的深深热爱。

他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从一路走来的学生中,我更加懂得了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我将以此为信条,认真学习如何做一名更好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观后感【篇4】

湖滨九年制学校李春军

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在当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还不能说是一知半解。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

“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是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会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正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思想都在其中。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而继承、发展、壮大。

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

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的糟粕,或习惯和传统的力量,这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教育方面,而且在社会改革的许多方面,都喜欢破坏一切,然后再回来。

结果,渣滓没有除去,优秀传统却丧失了。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没有别的能力,除了书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教。

在这种学校里,学生除了被教之外没有别的科目。”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的力量虽然不好,阻碍了人们的进步和发展,但它确实是强大得,难以抗拒。

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一点也不在乎学生们怎么学习。他只管心他怎么教,我怎么教。你的学生学习。

除了教那本教科书,没有别的东西可教,学生也没有别的内容可学。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

老师,这活生生的教科书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一种包含教育目的的爱,通过这种爱我们可以得到教育的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热爱,还应体现在他对学生学习、思维、生活的全面关心和热爱上。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

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观后感【篇5】

当今是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师生关系看,做就是学习。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以做为中心,所以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今天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们感到教育是如此美好。

陶行知观后感【篇6】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要以博爱的爱国主义精神,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高山中学:王美琳

2014年1月8日

陶行知观后感【篇7】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观后感【篇8】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奉献和激情的事业。

“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当我再次咀嚼那句话时,我觉得当老师升华了我的人生,锻造了我的信念,提炼了我生命的精髓,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管理自己的手续。

”“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多说、勤写、善观的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情况,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征求他们对我工作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对学生来说,榜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

其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

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热情、创新的信心。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要积极贴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教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鼓励和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 和谐的师生互动将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关系,与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动、个性化。这种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师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们觉的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品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非常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融洽,学生可能会从喜欢数学老师变成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身作则。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沟通,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前进、理解和探索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这本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教育的真诚和执着的爱。

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能,更是发自内心的人性之香。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视角和地位的转变来思考问题,首先问如果我是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与家长联系,可以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能否倾听,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生对教师的反应。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的词义,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促进师生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

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提高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

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篇9】

纱场小学张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早在读师范时就已有接触,他的一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触动了我做一位好老师的教育情怀,今年暑假当我打开《陶行知教育箴言》一书时,看到的第一句就是这句话时,心中又是另一番滋味,这种滋味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老先生教育精神的写照,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践行。回顾这些年来我所走过的教学道路,我发现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平时虽然也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但总是用大人的目光去刺探他们的心理,没有将自己变成一个孩子,难怪有些学生和我之间还不是那么亲近。陶先生提出:“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儿,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好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以大人自居,喜欢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行为,用我们的准则来要求孩子,觉得孩子这不好,那也不好,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还经常抱怨孩子和自己不够亲近。

其实生活就是教育,以后在生活中我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多组织班级活动,多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在活动中触摸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丰富,细细品味,觉得那一句句话语,既如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直沁心脾,又如一颗颗光芒璀璨的星星,灿烂夺目。“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还特别喜欢这句。

“心心相印”,多么好的字眼。谁曾料想,原来师生关系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师生会有这种境界吗?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只有有了这个“相”字,才会有合力出现。不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常常低估看了他们在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我们总是说父母溺爱他们的孩子。事实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纵容我们的学生。

未来老师帮他们设想好,知识做到烂熟灌给他们,习惯是我们日日要给他们做的必修课,计划老师帮你做好,规矩老师给定好,有麻烦老师帮你处理好,有烦恼老师帮你开导。反过来呢?学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关心任何人。

包括他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太可怕了,离开父母和老师的保护就像汹涌的大海。要么无爱,他们不懂得给予为何物,这样的人一生将永远是孤岛一片,毫无意义。我希望我的学生也像我一样,关注自己,热爱自己,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关注他人,爱他人,为他人的幸福付出。

同时,它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神,而是神边的其他人,他们需要他们的关注和爱。正如他们需要老师一样,老师也一样。不知道学生会不会理解,但是我会去尝试,让他们理解老师与学生间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在读《陶行知教育箴言》的时候,我感受到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可以以陶行知为镜,以此自律,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把爱的清泉灌输到学生的心田,用爱唤醒学生,教育学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10】

理论武装头脑,名家伴我成长

莱阳市府前中学化学组

利用空暇时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

教学要来自与生活,来自于自然社会。

1、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该教学生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动动脑筋,并通过不断的深思熟虑,取得最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陶行知的心血。他想通过这种方法的探索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探索和解决新问题。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也不是教,而是教。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和脱离实践的知识是错误的,是不是际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命和人文,这正是陶老师的理念。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学习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2、 讲课要新颖创新,多角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出最有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的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该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通过不断的深思熟虑获得最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陶行知的心血。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的探索,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当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时,学生数学思维便处于积极状态。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持之以恒地思考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对于一道数学题,不仅要讲原题的思想,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研究问题,使原命题进一步延伸和升华为新命题。在教学中,若教师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师针对例题内容适时推广、延伸、创造出新的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方案,并开发解决方案。使不同的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从各种解决方案的比较中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总结解决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随着问题的不断转化和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创造性的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完美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多题训练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泛舟的束缚。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关切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思,根据不同的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持学生自身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想象力。

数学是一门高度概括、抽象的科学,尤其需要这种“关切式”教学法。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做好合作教学,使师生角色随时处于动态的角流状态。要设计小组讨论、互查互补、相互配合,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是创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应该让一些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要认真把握,明确每个学生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总之,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的老师应该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观后感【篇11】

爱与奇迹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这让我既佩服又脸红。先生有一句名言: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看完先生教育名篇,感想颇多,先生对爱的教育的执着是为人师者的楷模。

体会1:尊重学生的人格

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也希望学生成为我的朋友。

”他在告诉我们: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正是这样做的:

他把“小孩子”当作“小小研究生”,推崇为“小先生”,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理解儿童的心理,相信儿童的能力。

尊重学生,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能激发学生个体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和否定,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先生告诉我们:当教师的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批评,多尊重,学生的爱的种子就会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生根发芽。

体会2:欣赏学生的闪光点

先生说:“我的教鞭下有瓦特,我的冷眼里有牛顿,我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在告诉:

我们不能把这个学生看作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听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找到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学生的哪些方面更聪明。只有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才能使之成发“发光面”。

孩子则需要赏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

用赏识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美丽的花朵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绽放!

经历三:把学生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先生一生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先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教师是我们选择的职业。不管你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他们都会一路陪伴我们。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但对于在教育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享受着教育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读一篇学生老师写给老师的文章:

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来到人间是因为他的翅膀折断了,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前,他一直想寻找一个为他缝补翅膀的人。老师,是你帮我补了翅膀。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让我们成为这样的老师,学会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事业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268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