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书法观后感

2024-08-17 书法观后感

书法观后感。

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这时将观看时感悟写成观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内容,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篇精选文章将深入探讨“书法观后感”的内涵,请先收藏本页面下次查找时不用再费力了!

书法观后感 篇1

如何成为高效阅读者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同样是读书,为什么别人读后可以妙手华章或者侃侃而谈,你却似乎没有任何长进呢?

“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这本书中教会我们学会怎样利用普通笔记本,就能比现在更懂得选书、购书、读书、纪录、活用五个方面的难题。奥野宣之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应该怎么选书(建立购书清单),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如何购书(书店和网购),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通过读书记录(通读、重读、标记),让书通过简单记录(摘抄+笔记=火锅式读书笔记),以及怎么在生活中活用(写作、演讲),将其内化成自己骨血(信息整合输出)。

传媒业出身的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每个人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点不可能万人一律。有些时候对别人有效的方法对你也未必有用。比如在书上作标记,对以到图书馆借书为主的我就没法采用。但奥野宣之最为强调的做好摘抄和笔记,通过写作和演讲加强输出能力的锻炼,则几乎对所有读书人都是最有效的读书法。我始终认为做好读书笔记比多读几本书更重要,而加强对书中信息的整合,形成自己的心得,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则是读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书法观后感 篇2

单甲完小田翠莉

2013年6月

通过阅读《事半功倍读书法》这本书,使我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工作了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工作中自己懂得知识实在是太少了,愧对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每次看书,我都会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没有更多的智慧,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书籍是逆境中的慰藉,是心灵的导航,它能让我们头脑清醒,开阔视野,腾出时间。

在当今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学术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有效地学习。然而,各种书籍层出不穷,令人不寒而栗。如何读好书,读什么样的书确是一个学问。

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人类发展到今天,书籍可谓浩瀚无际,即使是某一学科的书籍,一生也难一读完。我们面对知海书林,最重要的选择,宜背诵的则背诵,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

读书要有选择,选择好书读,不好的书不读。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可以励志。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价值,开启新的阅读生活。

书法观后感 篇3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书法观后感 篇4

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

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二)

惜字如金

黎楚不是一本关于汉字美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

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

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所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它又浅又深。它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它以文字记录着焦虑与期待、甜蜜与悲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

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

通过书法,完成对世界一切现象的感知能力,这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所在。”“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

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

”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

”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

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文:黎楚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三)

阅读《汉字书法之美》

@可以心清也

最近(2012年3月)读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为西方文化是从声音来思考的,所以声音对其文化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阅读和表达。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只有16个字,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化、人情的变迁、景物的变化、心灵的感叹,都在整齐简洁的排列中,文字本身的韵律性就成为一种强烈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如果有人想把汉字变成拼音,那就好比切断了我们相互联系的根源。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我觉得更合适)

书法观后感 篇5

近年来,小学统编教材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其中很重要的调整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记载和传承的文言文出现在了三年级教科书里,同时文言文的篇目数量从原来的四篇增加到了十六篇。

尽管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篇幅短小,内容较为简单,但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在入学前提高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上学后孩子很可能就会掉队。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纵观现在,高考中拉开学生成绩的还有语文!你没看错,确实是语文,因为阅读能力较弱,很多考试甚至连语文高考卷子都做不完!

其实无论考哪一门,解读及理解考题都是重中之重的事,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经表达了一个观点:这几年高考语文正在改革,命题的一个变化是注意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根据调查,每年大概总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是这个概率。选拔性考试,有15%做不完也正常。

会阅读不仅仅是学生们需要的技能,在工作中更是其他技能的奠基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已是当前每个人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有这个一个人,他上了一所从来出现过东大(20xx年,东京大学位于全球大学第22位)学生的无名高中。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考东大!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他怎么努力,连续两年的复读均没能考上东大,他痛定思痛,不断一边不断自我反思,一边把东大的入学试题彻底分析了一遍,他注意到一个事实:要通过东大的入学考试并不是需要增加多大的知识量,而是学会将“符合最低标准的知识量”活学活用。

有了这一发现之后,他改变了自己阅读教科书的方式,将被动的记住知识变为主动的接纳分析运用知识,那年他以全日本第四名顺利考入东大,他就是《高分读书法》的作者——西冈一诚

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我们能储备多少知识,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

《高分读书法》中介绍了如何锻炼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五种主动读书的能力,同时作者西冈一诚也为我们介绍了六种简单却有效的选书方法,让我们不再为选书而烦恼。

书法观后感 篇6

《书法有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很多有益的著作。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书法有故事》了。这本书是作者将其为几十位友人创作的书画作品集结而成的,书中不仅蕴含许多汉字造字的智慧、历史典故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还能起到传播并弘扬书法艺术与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的作用。

我对于书法艺术一直都很感兴趣。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悟更加深了一层。我明白,在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之中,书法艺术是其中精妙绝伦的文化艺术产物。它以独特的、无可复加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闪耀了上千年。

书法之美,在于它不凡的表现力。它不像工笔画一般精雕细琢、色彩明丽,也不像水墨画一样拥有多种表现手法,而只是靠着单一的表现手法,仅凭线条去表现情感,这对于书写者的功力要求可见一斑。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与书写者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胸怀于一身,这是书法艺术的特有魅力。

书法之美,在于它律动的音乐感。无论是颜真卿的遒劲豪放,抑或是欧阳询的清丽疏朗,都具备着流畅律动的音乐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能透过线条体会到整幅作品的结构与章法之美。它不仅可以体现出音乐的节奏美感,美术的平面美感,还能让人体会到书法艺术所展现的境界,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书法之美,在于它对练习者长久的考验。书法艺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久的磨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习书法也并非一日之功。名流千古的一代书法名家王羲之,因为长久在水池边涮毛笔,竟然将一池水都染成了墨黑色,方才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

书法观后感 篇7

《书法教学论》读后感范文

要讲笔势,是避不开筋连络布、气通血流这一要求的。对于初学者,只提笔笔贯气的要求。能做到笔笔贯气,随着用笔的越来越驯熟,便应明确提出“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要求,使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楷的联系是气(这里所说的楷指所有楷化的书体),行、草的联系是形和气。

从上举的盒子中,可以清楚看出行书有形连,也有靠气贯的',如“电”字有两处,一是左边的竖点与上下笔的联系,一是末笔“L”的联系,都是气贯的。何以见得气贯?从顶端一横收笔时的出锋,可知收笔后向着竖点顶端贯去;竖点末端回锋收笔,正好顺势上行,连向下笔。行草仍有气贯,行楷楷书就更不必说了。“容”字每一笔都是独立的,但从每一笔的笔意,可以看出是笔笔贯气的。顶点末端向着左竖点,左竖点回锋后,顺势上行贯向横钩,横钩钩尖向着中左撇点。上撇和下撇尖端都不弯向左上,主要是因收笔时已欲向右之故。

这问题,好几处都已谈过,这里就稍稍提一提。

凡是笔笔贯气(或形连)而流畅、自然的,那么通行通篇便属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作品。在书法艺术语里,通常叫“行气”。这里“行”有两个读音,一是行路的行,动词,表示气息流通;现在上海有另一读音,读行列的行音,叫“行气”,指行间的气息流通,两个都可通。

筋连络布,气通血流,有行气的作品,点画是具有动态的,在静中见动(如楷)或在动中见动,意指在潺潺的流水中,也偶尔可见急流或旋流,为行书、草书。静中见动的,如“容”字、如“涂”字都有迹可寻。再如“云”中的两点,如“仪”字的上两点,“禾”字的上横和戈钩的三笔,只要稍为琢磨一番,便可看出动态。

书法观后感 篇8

记得有位日本畅销书作者在线下开专栏讲座,有位读者特意过来告诉这位作家说:“先生,你的书真的太好了,特别喜欢你写的书。”

然后这位日本作家问读者:“您可以告诉我,书中您最感兴趣的部分吗?”这位读者瞬间哑口无言。其实类似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我们看过很多书,如果有人问我们:“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那个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是什么?”【m.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你能保证自己完全回答出来吗?读书看似简单,如果真正学以致用是需要方法的。

今天介绍日本的“笔记大神”奥野宣之,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用手写笔记代替。已经记录了184本笔记。

对于读书笔记他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名字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中浓缩了他十年来高效做读书笔记的技巧和经验。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原来小小的笔记只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人的变化。

什么是一元笔记?一元笔记有什么好处?

作者独创的一元笔记方法,本质就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记录都放在这个笔记中。

一元笔记的好处是自由度很高的去记录一切,不需要分类整理,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在一起。

这样杂乱无章的记录好处是便于活用信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坚持,长期的记录只需要在一个笔记本上。

一元笔记的运用技巧:

1,可以书写任务内容,平时多记录一些小想法。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

2,按照时间的顺序去记录,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写,并且让自己保持非常放松的状态。

3,附上日期。

4,灵活运用速记和略记。

5,可以粘贴,平时看到新闻报纸、书评、各种传单等,只要对自己有想法的东西都可以贴在笔记本上面。

如何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

1⃣️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做笔记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要确认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最想阅读的书?平时看电视、浏览新闻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话题,写在笔记本上,通过记录来掌握选书的主动权,看清自己的最真实的需求。

平时去书店,看到海报上推荐的新书,诱人的文案很容易误导我们冲动做决定,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买回家后放在一边完全不去阅读。这是为冲动买单。

冰月曾经一个月买了88本书,放在书架上很有成就感,这些书我都是通过各种平台和大咖推荐买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书真的适合我吗?

这些书对我有用吗?这些书我真的会阅读完吗?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书原封不动,最后搬家的时候只能便宜卖给二手市场了。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真实需求呢?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取材,平时记录的笔记,才能列出反应自己真正需求的读书清单,这样的清单也能对我们持续阅读下去起到助力的作用。

做笔记是为了让我们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第一次阅读一本书,一定要自问: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做笔记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读书效率。

2⃣️读书笔记是我们的知识储备。

人很容易健忘,比如大家能记得上星期一午餐吃了什么吗?应该很难回忆起来,更何况是阅读的书。

每次写完读书笔记,过几天需要重新再回忆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新想法,有些忽视的内容会重新审视。

读书笔记就像我们的回忆录一样,重新翻阅的内容,经过我们的思考加工会变成属于我们的知识,这些思考可以作为写作、提案的知识储备。

总结:学会做一元笔记,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素材,才能更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阅读书籍。读书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还需要通过“摘抄+感想”的输出方式,帮助我们的思考灵活运用。

书法观后感 篇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会写并且写得好的人能看懂书法。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我们熟知的大收藏家乾隆皇帝。他的收藏数量与水平有目共睹,虽然曾出现过个别误判,但他对“三希堂”法帖的收藏,以及对不少藏品独到的鉴赏眼光,着实令人佩服。

而这得益于他从小到大在皇家收藏品中的熏陶,如果按照我们之前的想法,乾隆皇帝的字画水平一定要非常不错,他才能有如此鉴赏水平。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且不论被业界频频吐槽的乾隆题跋,乾隆皇帝的画作,似乎也完全没有能够进入书画史中的佳作。

可见,并非首先要自己会创作,才能够做一名优秀书画欣赏者。放眼世界,我们熟悉的古根海姆家族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这个家族在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都开设有博物馆,并将在立陶宛和中国筹备设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除了与大多数博物馆一样,收藏有大量艺术品外,其建筑本身也是一件颇具艺术价值的建筑艺术品。但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家,都是画家么?

答案也是否定的,尤其是那位传奇的女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她本人不会画画,但在后现代主义支付杜尚的带领下,她学会了“区别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抽象画”。在那之后,她签下了波洛克,一手捧红了这位美国艺术家。

在世界大战到来前夕,在所有人忙着逃难时,她以精准的眼光和超人的胆识,定下了“日入一画”的目标,最终以4万美元,买下了包括毕加索、达利在内的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约50件作品,这个价格在如今,大约只能买到其中一张作品的一个角了。

不可否认,佩吉的审美眼光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甚至连卢浮宫也因没有看到其中价值,而以“它们没有保存价值”,错失了这批作品。佩吉·古根海姆虽然没有乾隆皇帝那样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但在后现代主义之父杜尚这样的名家带领下,她迅速融入了艺术圈,掌握了看懂艺术品的方法,具备了独立欣赏艺术品和判断艺术价值的能力。

如果你还在羡慕她,那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若你也是想学着看懂书法之美的好学者,你不用会写书法,有一位名师,将带领零基础的你进入书法的世界,带你学会看懂书法,这位名师就是本书的作者陈振濂。

20xx年,陈振濂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大学几十年致力于高等书法教育经验和思考出发,写作了《书法美育》。在书中,他从书法史中精选了100种经典法帖,借助这些经典名作,他将帮助你建立书法史脉络,解开大多数人对书法之美的误解:并非端正和工整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各个时代、不同背景之下孕育出的书法作品,有其不同风格的书法之美。

就如画得工不工整,不是判断一幅画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方面的例子,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之前提过的波洛克的滴彩画,或是莫奈的《睡莲》,这些作品与达·芬奇的《蒙达丽莎》、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比,作文前者更抽象,而后者更写实,但如果一定要说后者为好,前者为不好,或许也不那么恰当。

书法也一样,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判断标准,熟悉了各个风格和个中标准,就不难欣赏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了。而要了解各类作品,最简单直观的方法,自然是从最经典和公认的好作品入手。

《书法美育》中的这100件经典作品,不是凭某个人的好恶评判出的好作品,而是自作品创作以来,经历朝历代人们不断品鉴后得出的好作品。陈振濂以它们为切入点,解读不同时代背景、不同风格的作品之所以为经典名作,以期让你真正理解书法,懂得欣赏书法。

书法观后感 篇10

书法的意境可由它的节奏跟韵味表现出来,而书法对节奏的把握又依赖于书写时作者对笔力的控制。有人说书法是一种无声无息的舞蹈,而书法也具有舞蹈的动感美,或刚健或柔美。这些均依靠对笔力运行轨迹与速度轻重急缓的把握。

笔法上也有几对矛盾:行与保留、提与压、平与不均。行与留在于笔的运行上,在毛笔行进过程中,要时刻掌握力度,使毛笔能在恰当的时候、地方停下,或是将速度放慢。

要求字体看起来要合适,均匀、规则,但不能只是规则,这就使得字体缺乏灵活性。

书法的意境自始至终都要统一和统一。欣赏者最初看到和把握的角度是整体而不是顿足于单纯的一个字,这就要依靠字与字之间的联络,正如书中所说,书法中的联络有三种形式:一是血脉相连(形体与气势上联络成为整体,一气贯注),二是虚实相生(有笔画为实处,字字之间行行之间为虚处,一虚一实成为有机整体,其一虚一实是在点画落在纸上的瞬间一次性完成,笔墨一到,实处即成,虚处也由此而出),三是错落有致(以缤纷交错求其奇趣,于森严法度中求变化)。

这仿佛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之所以能成为整体,需要的不仅是外在皮肉及其包裹的骨骼,更需灌之以血液、经络,将这些外在的表现加以连贯,才能成为富有灵性的生命体,而书法则是富有生命的艺术。

中国的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物象,而是富有生命的艺术品,虽没有舞蹈那般色彩斑斓,但却同样能透过线条运行发现它美的东西,这种美并不像古代玉器那样耀眼夺目,而是隐讳的。通过一种艺术,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应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作者的故事和创作时的心情等。我想这是作者所希望后人能体味到的。

书法观后感 篇11

《读懂书法》讲述了从“甲骨文”到清代末期书法的特点,和部分历史背景,以及各个朝代的大书法家的著作特点,介绍的很详细。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介绍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它说《颜勤礼碑》笔法雄伟开阔、遒劲方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颜体”。苏东波在《东坡题跋》说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而颜真卿的行书,更是出神入化,完全脱离二王藩篱,随意挥洒,奇趣天成,所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颜真卿的变革,影响所及,不仅是唐代书法,而且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我还比较喜欢这本书对《张黑女墓志》讲解,《张黑女墓志》原名《张玄墓志》。但是因为避清朝康熙帝玄烨,只好改称《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不少用笔像行书,结字微扁。

这两个字体都是我学习过的,通过对颜体和《张黑女墓志》的练习,感觉到两个字体有很大区别,一个写的要很严谨,一个写的就随意一点。原来练习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写自己的,不去看字帖,有时候我在写一个笔法,会写成上一个笔法的特点。以后我要克服之前写不好的地方,用心临帖,努力写好。

书法观后感 篇12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离咱宁波不远。上周日,书法陆老师带我们去了兰亭。

我们上午7:00乘车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到达了兰亭。

“哇!好美呀!”我们不禁赞叹起来。只见门口左右两侧写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个大字。使人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

走进大门,古文《兰亭序》中的“茂林修竹”尽显眼前。接着,我们来到“流觞曲水”,那是当年王羲之和他的文人朋友饮酒作诗之地。他们把一个装满酒的酒杯放在这条弯曲的小溪上,酒杯顺水漂流而下,在某个地方停至不前,离这个位置最近的那个人,就得饮酒作诗,做不出的罚酒。我们也在那里模仿古人饮“酒”(以茶代酒)作诗,真是其乐无穷!然后,我们来到一个古亭,只见一块大碑矗立在亭子中间,上面刻着《兰亭序》的整幅内容,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永和九年,岁在kui丑,暮春之初……”最后,我们还游览了王献之十八缸之地、鹅池,参观了书法博物馆等地。

已到中午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兰亭。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2286.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