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厦门观后感

2024-07-22 厦门观后感

厦门观后感锦集7篇。

今天泡泡演讲稿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厦门观后感”的好文,一篇优秀的作品名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写观后感时不能脱离原片,只说自己的感想,希望阅读本文能够增强您的自信心!

厦门观后感 篇1

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1985年6月,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林义恭同志通知我,近平同志即将来厦门担任副市长,让我做他的秘书。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看《毛泽东选集》里有关西北战场的文章总提到习仲勋同志,而我知道习老是近平同志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好像书本上的人和事一下子走到自己身边,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刚刚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还不满一年,就能成为近平同志的秘书,确实没有想到。那个时候不能说心里没有忐忑,但还是很有信心地接受了组织上交给我的这项光荣任务。

我当秘书那一年,不到31岁,近平同志比我大一岁。他来厦门报到那一天,我见到他时,看他脸微微有点红。他告诉我:“今天我过生日,喝了一点酒。”我这才知道,那一天刚好是他的生日。一开始,他住在厦门宾馆,后来搬去了图强路。以后每年到他生日这一天,我们几个人就会买点菜,到他家里做点饭,聚一下,为他庆祝生日。

我感觉他是一个很平民化的领导干部,没什么架子,很平易近人,也很贴近老百姓,是一个亲民的副市长。

工作中,他很注重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特别是他来厦门第一年,对这里的情况不是太熟悉,工作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了调研上。第二年工作逐渐上了轨道,接手分管更多的部门,任务也逐渐加重,去现场协调的次数多了起来,到基层调研的时间才相对少了一些。近平同志在厦门开展的调研活动非常广泛,工业、农业、乡镇企业、民政、部队、乡村他都去过。当年亚洲湾大酒店所在地还是一个坑道,是对台前线,我曾经陪近平同志去这个前线坑道开展过调研。

当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他对道路也不熟悉,为了开展调研,他还专门购买了一辆厦门自行车厂生产的“武夷”牌自行车,由他骑车带着我,到社区街道或者工厂去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他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坐下来,就把烟递过去,沟通一下感情,然后才进入正题。别人泡的茶,他也不管卫生不卫生,该喝的就喝。厦门的夏天比较闷热,群众看他工作辛苦,给他切一个西瓜,他也不管周围苍蝇围着嗡嗡飞,接过来就吃。近平同志没一点儿架子,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从京城里出来的高干子弟。

近平同志语言很亲切,让人听着非常舒服,就像毛主席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说话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场合需要的时候,他会引经据典。但平时跟群众以及跟我们工作人员在一起交流,他都是用贴近群众的朴素语言来交谈。

记得他刚来那一年,因为厦门岛内很多地方毁林采石,导致环境被破坏,开山后的石块大面积裸露,就好像一块块伤疤一样。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也是我们厦门的老书记陆自奋同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在1985年底召集市人大、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去现场调研,近平同志当时作为副市长也跟着一起去了。现场调研后,在1986年1月10日召开的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近平同志讲了话,既讲了人大如何来监督环境保护,也讲了政府如何主动接受监督。他说,非常感谢与会同志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对政府改进各方面的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都有很大帮助。过去主动提请市人大审议的事项几乎没有,这点以后确实应改正。今后凡是法定要提请市人大审议的,再也不能不送或者忘了送。有些还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和人大通气、协商,欢迎进一步监督,更加全面地监督。他的这些话都讲到了与会人员的心坎里,大家觉得他说得很中肯,听着心里很舒服。

他不仅在工作中平易近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厦门工作期间,经常有同学好友来看望他。那个年代,厦门宾馆很少,只有厦门宾馆和鹭江宾馆这么两个,住宿比较紧张。近平同志经常让来厦门看望他的这些朋友住在自己家里。如果朋友想住宾馆,他都是自己来解决,从来不让公家买单。

厦门观后感 篇2

092/文博论坛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美丽的校园里,为这所“南方之强”增添了无限的风韵。2006年,厦门大学群贤大厦集团、建南大厦集团、芙蓉大厦集团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在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庄景辉教授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书出版了(图一),嘉庚建筑之美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与一般学术专著大发长篇议论不同,这本书文字简练,**并茂,对每一座楼的特征都作了生动传神的刻画,更以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展现楼群的风貌,从整体外观到细节装饰,将嘉庚建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建筑作品,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建筑学、校史和学大师陈嘉庚的研究。与建筑学者称“建筑是凝固的**”不同,庄老师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并以一个历史学者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不同于专业建筑家的角度解读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实习报告网 m.SXw9.com]

读之仿佛身临其境,似乎自己就走在楼群之中。

厦门大学嘉庚建筑是在厦门大学创建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建成的。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庄老师查阅了大量原始资料,并采访了曾跟随过陈嘉庚的老先生,对文献做了大量的考证和去伪存真的工作,体现了一个历史学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尤为重要的是,庄老师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仅仅对建筑风貌作客观的描述,也不是对历史过程作纯粹的复原,而是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品味,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庄老师对陈嘉庚、对历史心领神会,遥相呼应,以超越一般人的眼光,真正读懂了嘉庚建筑,形成了深刻的见解,通过优美流畅的文笔,向我们展示出校主当年不畏万难创办厦门大学的历程,以及每一组楼群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到落成的建造过程,并纠正了不少前人牵强附会的错误理解。同时,庄老师影印了不少当年的报纸、契约文书、设计图纸、校主亲笔信函,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让人不知不觉就走入当时的历史场景。这些已经泛黄残破的故纸在这里重获生命,向我们娓娓讲述那段刚过去不久,

图一《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封面

093福建文博/

但已被很多人不再熟悉的历史。在庄先生的笔下,厦门大学嘉庚楼已不再只是几栋楼,而是有了真师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陈嘉庚,不再是那个史籍记述中的模糊影像或是被塑造得高高在上、神化了的历史人物。他的声音、容貌、一举一动都很清晰,他的精神更是感人。作为商人,陈嘉庚不追求金钱;我们要关注时局的政治,不要被名利所动。

对他来说,这些外在的障碍并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他只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呼唤。他早年便到海外经商,却心系乡国故土,在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挽救国家衰亡为己任。

他认为,中国的衰落是由于缺乏教育和人民素质低下。因此,陈嘉庚终其一生,殚精竭虑、倾其资产以兴学,创办并经营了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为了办学,他排除万难;面对困境,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莫大勇气与决心。

他的一生,仿佛就为了做好这一件事。他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是他认为真正值得做的事情。他的独立人格、卓越的精神境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我去过厦门大学好几次,经常感受到校园建筑的悠久历史和优美风貌。然而直到阅读完《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书,我才真正走进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图二),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与赞叹。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她见证了厦门大学创建和建设的曲折历程,承载着嘉庚永远不会忘记的精神。《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书的解读,让我很愿意追随庄教授的目光,再到厦门大学去体味一番其笔下的嘉庚建筑的风采。

我想,这也许是自己对庄景辉教授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吧!

图二厦门大学群贤楼群(局部)

厦门观后感 篇3

自从看了《学一学厦门人》这篇文章,身为厦门人的我感到很自豪。厦门人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和推广,但是,也有个别厦门人也不怎么样,有的乱扔垃圾,有的随地大小便,有的上车不让座,甚至打人等行为,严重违反了厦门文明公约。

有一次,我到公园玩,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爬树,又一边摘树叶、折树枝,然后扔进鱼池里。而公园里到处挂有“保护树木”、“爱护花草”的牌子,于是我告诉他:“破坏树木是不好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给鱼吃呀!你少管闲事!”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还有一次我在公园散步,看见两个小朋友边走边摘花瓣,然后把花瓣扔到水池中,你说可气不可气。

其实,厦门人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要改进,对那些不守文明公约的人要严加批评教育。只有人人从自己做起,处处做文明的事,我们厦门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厦门观后感 篇4

厦门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著名高等学府。这座校园占地面积广阔,景色宜人,赏心悦目。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我有幸在今年夏天前往厦门大学游玩,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旅行回忆。

我一到达厦门大学,就被校园内的古老建筑所吸引。作为一所建立于1921年的学府,厦门大学拥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风貌的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曾是厦门大学办学起点的卢镜台。这座别具特色的仿明代建筑,巍峨屹立在校园的中央,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的外观吸引了许多游客。走进校园,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厦门大学的独特魅力。

厦门大学校园内的植被也令人叹为观止。校园内遍布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如古树参天的大王椰子树、浓密繁盛的花坛和郁郁葱葱的草坪。我沿着校园的小径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在这里,我也看到了很多辛勤的园丁正在校园里打理景观,给校园增添了一分生机和活力。

此外,厦门大学还有一座名为园林的五层建筑,这是一座环境优雅的图书馆。进入图书馆,我被它的规模和设施所震撼。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能够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与书本为伴。园林图书馆是厦门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的象征,也是我在校园中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除了校园内的建筑和环境,厦门大学还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点。例如,厦门大学的教学楼内设有一座名为校史展览馆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通过展示厦门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向游客们展示了这所学府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成就。我在馆内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学术成果,对厦门大学的深厚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观完校史展览馆后,我对这所学校的敬意又多了一份。

总之,厦门大学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旅游目的地。它拥有独特的建筑,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有意义的教育景点。游览厦门大学的校园,我不仅仅享受到了美丽的环境,还对这所学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的追寻,还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厦门大学都能够给予游客们难以忘怀的体验。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掘这所学校的魅力,我决定以后还会再度前往厦门大学游玩。我相信,每一次的体验都会带给我新的发现和震撼。

厦门观后感 篇5

1985年6月,刚满32岁的青年习近平从冀中平原农业县河北正定来到东南沿海特区城市厦门,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一线前沿的奋斗与历练。在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读者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新时代青年可以从中读出哪些成长要诀呢?

要诀一:立志做大事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们暂时处于平凡岗位,或许还不曾遇到急难险重,但仍然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要诀二:“自找苦吃”

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要诀三:为事业发展计长远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

厦门观后感 篇6

终于等来了1月27日,这个令我兴奋不已的日子。为什么?因为今天我和妈妈就要跟团去厦门旅游了!

这次是我第一次乘飞机,我格外兴奋。一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机场。按着广播的指示,***完成了手续,兴奋地跳进了飞机。

随着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开始滑动了,“起飞咯!”我高兴地喊着。

我喜出望外,一直盯着窗外。不一会,已经飞到了云的上面,“真是一望无际的云海啊!”我兴奋地拉着妈妈看。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到了泉州。在徐导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国内外著名的开元寺,然后又来到了佛教圣地南普陀寺。我们还参加了金门导的游览,看金门导的样子。最难忘的是鼓浪屿和集美学村。

厦门市风光旖旎,山清水秀,花木异域,鸟语花香。

厦门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干净、整洁,而与厦门一江之隔的,就是素有“海上花园”美称的鼓浪屿。鼓浪屿是个花红柳绿、碧草如茵的美丽小岛,岛上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在蓝色的海岸上,我们走在金色的沙滩上,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仿佛寒冷的冬天已直在躲藏。

远处一群群的海鸥正在展翅飞翔。阳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点。山上有巨大的岩是和茂密的树木。有一尊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雕像。集美学习村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

学习村里有许多不同的建筑,如水乡学院、航空学院、师范学院、集美中学、小学、幼儿园等。

是陈嘉庚老人倾注了一生心血、竭尽全力创办的。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受到人们的尊重,特别是他的个人生活非常节俭。与他在教育方面慷慨大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故事。这几天的厦门之旅,虽然有许些疲惫,但是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许多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真是让我游有所成!

厦门观后感 篇7

看到“钻石就在你家后院”这一章时,作者反问读者“你是不是也经常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你看过脚下的土地吗?你注意自己手头的工作了吗?

你仔细分析过手头工作可能给你带来的巨大财富和机遇吗?还是您每天都在欣赏朋友的工作,还是在哀叹成功的机会?”我也在问自己,我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是否有在整治自己家的草地,是否有在做每件细小而且看似简单的工作中收获到知识与能力。

“整治自己家的草地”是让我们不要总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别人的成功上,更多的是应该关注于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

对于我的职位来说,格兰特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正如作者所说“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所带来的近期回报可能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只要你在用心去观察和了解,你会看到每件事的背后的额外的价值。就像我日常工作中最简单的一件事情——打印,如果我一直将注意力放在打印这件事情上,那我以后能学会的永远只有点击这个动作,但是正是通过打印这个简单的日常活动增加了我和家人们的交流,更多的是从各种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不管是公司的运营日常活动流程,还是无数人简历中的人生起伏。

因此,时刻提醒自己“要带着脑袋去做事”,不要因为做事而做事,而是看到在做这件事时所提供的价值。“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

“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树立过多的目标,当你在面临选择时就会导致踌躇不前,以至于最后永远停留在树立目标的那一阶段。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追求的,但是有时候往往是过多的追求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最后看不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专注于自己的一条路,目光永远停留在自己远处的那一个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最准确的导航仪。

“一个做事时总是摇摆不定、变来变去的人,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无法超越他人。”当你坚定不移的向你的目标出发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一种感恩的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就会对周围的点滴关怀或任何工作机遇都怀抱强烈的感恩之情。因为要竭力回报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会竭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努力与周围的人快乐相处。

”也许说要竭力回报这个世界有点太过遥远,但是我们能做的是竭力回报我们身边的人,当我们能够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说明了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怀着感恩的心不是为了他人,更多的是在怀着这种心态的同时我们会看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好。

“没有人会告诉你需要做的事,这都靠你自己主动思考,在主动地工作的背后,需要你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智慧、热情、责任、想像力和创造力。当你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发展规划和你的工作职责,就能预知该做些什么,然后立刻着手去做,不必等到老板交代。”这句话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提醒,以前的二十几年学习有老师,生活有父母一直不停的在鞭策着你,但是,在工作中甚至于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在背后不停鞭策的只有我们自己。

时间总是用事实告诉我们,能站在金字塔顶端的2%永远是站在最前面的人,永远是不断前进的人。

有时候在一项项工作不断的下来时,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做着,但是却依然发现不管怎么努力,总是没有结束的时候。“要事第一”,这是做事最基本的原则,只有我们理清了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那么正如作者说的,即使一天都只是在做那一件事,那也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在做着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

套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如果只是把工作当做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完全不同”工作是一时的,但是事业却是终生的。这本书正是秉承着将工作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来看待,为自己而工作这样一个信念。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真正为自己而活,而不仅仅是为了钱。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87186.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