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哲学与人观后感

哲学与人观后感汇集。

观后感展现了观众对作品的情感和认知也代表着观众的观点,写观后感时最好开门见山的直接将观点写在篇首,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泡泡演讲稿编辑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哲学与人观后感”的研究报告,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解决困难感谢阅读!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1

西方哲学和生活读后,人生是什么?以下是小编西方哲学与生活读后,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

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如何界定?恐怕我对不起老师。

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

一个在课堂上很健忘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可惜我的智商不高,听不懂老师的很多话。

在我的记忆中,当我高二的时候,我也做了一年的政治代表。

我在这门课上没有任何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目的。

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精神上需要什么。

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小学阶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生命的四个领域:群体、自我、自然和超越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深思的引文供大家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

如果忽视这个阶段的需要,年轻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你在中学不努力学习,恐怕你必须放弃许多知识领域的权利。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

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

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

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2

虽然在高中的政治课上接触过“哲学”的概念,但直到现在对于哲学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基本的定义,即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至于哲学和人生的关系,即便意识深处知道它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曾主动地深究过。就这样,许多年在生命的长河中悄然流逝。既有迷茫期,也有朝气蓬勃期,更多的是食不果腹的并行期。

然而在各个时期,无论是正在经历,还是经历过后,都没有思考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如何去做”这样的问题。

有幸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后,再回首过往的岁月。就好像自己一直在走夜路,虽然手里有照明的工具不至于让自己跌倒,但距离远一点就是一片黑暗了。这时候,如果懂得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星,道路的方向就跃然心上了。

“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对于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

看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重新深入学***知识,不如说是在剖析自己的人生。我跳出了英雄的第一视角,成为了观众的第三视角。经历过的事情因为视角的转换而变得引人深思,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虽然回味过程是悲伤的,但充满乐乐趣。这本书中有许多我没有参与的经历。权利应该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热。我相信即使面对危险和未知的未来,我也能平静地经历。

哲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一种睿智理性的人生态度。哲学之所以复杂难懂,是因为人生是一本无言的书。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哲学与生活的距离就是身体与影子的距离。

无论从书名还是内容来看,这都是一本非常深刻和专业的书。傅佩荣先生作为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用他独到的见解和通俗的语言先后将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精华提炼出来,再融合自己的思想,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书、智慧书变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类似信件、对话形式的新颖读本。书读到一半时,我突然想到傅雷的书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天马行空,但这或许就是哲学的奥妙,会一瞬间打开人的思维。在他的书中,傅佩荣先生给读者一个精彩的哲学和人生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我们会不断接触和了解历史上哲学大师的思想,让自己去思考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傅佩荣先生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不知道事情的原因。

不是我们没有追求,而是很多问题根本没有答案。看清了这个本质,或许就不会出现庸人自扰的情况了。就像如果一开始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苦难的,人们也许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和不安。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评价一本哲学类的书精彩与否不一定是是否值得读两遍,而是有没有教会人们如何去用哲学引导人生。仔细研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看透生活中许多看似复杂的事情。

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哲学的全部本质,而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理解。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现在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不是上个世纪那种需要精神食粮支撑自己生活的年代了。但万事万物都有正反面,物质条件一下变丰富了,精神世界却依旧贫瘠。

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我们能知晓各种以往只能在想象中出现的事情。而这其中,负面消息居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因为人们早已没有了正确的理念。失去了衡量道德的标准,人们的行为没有受到限制。他们虽然得到了幸福,却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利益。这些行为中的大多数不会构成犯罪,但会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说开心。这可以理解成生命的大部分意义。前提是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想法来控制我们的行为。

否则,不仅自己不会快乐,别人也会受苦。

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家是生活在显微镜下的人群,会时刻有人出来批判他们的不足。能够理性对待批评的作家将不断进步。

而我们普通人因为自己的平凡只能靠自我意识去争取上游。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愿意善待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

”发现哲学、用好哲学,善待哲学。这是我读完《哲学与人生》后最想去做的事情。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3

人的一生,从出生时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慢慢被灌输各种能力和思想最终长成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之间,我们困惑过、探索过、想过解决一些疑问---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世界。我们为何出生而死后又是否会去向另一个世界?

我们每天接受的快乐和痛苦到底有何深意?人生在世,于自己于世界的意义何在?读过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终于,我对这么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困惑有些许的领悟,这本好书就像一扇门,推开门另一边就是光明。

在还没有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哲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以为“哲学”之深奥非常人能理解,只有思想之大者才能谈及“哲学”。读完这本书,我终于发现原来的哲学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充满了哲学。关于哲学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探索自己眼中的哲学。

书中从个二十四种不同的学说理论来帮助读者认识“哲学”。

如同书中提到:“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中所谈论的爱,重点是友爱。

友谊,温柔理性,是我们对待智慧的更正确态度。智慧的两个特点是“完整”和“根本”,一如我们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目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基本的过程,如四季更替、几代轮回、树叶回归等。

在对哲学的认知中,不乏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我最赞同的是《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

“我反复的思考,觉得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中庸“的态度的。从最根本的人体养生学中的”阴阳结合“到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们知道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紧不慢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对我而言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火反而没有预想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选择哲学,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因此,书中又给出了许多关于人和人生的理解:诗人会觉得人生像一首诗;革命家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消极的人会觉得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乐观的人会觉得人生更像是赞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那是真的。由于个人经历和理解的不同,意见因人而异。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4

用了大概三四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不怕大家笑话,这是自己有史以来读完的第一本理论性的著作,符合导师要求的书目,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我丝毫未感到厌倦,连以前读书时忠告自己的“坚持一下”都没来得及出现,这本书就被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一块非常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沉醉其中.把我的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说的具体点大家可能更能体会,3月6日我去教师资格证体检,因为我发现左眼有点疼,顺便去医院检查我的眼睛,医生帮我检查之后说我的左眼“眼角膜”有点发炎,遵医嘱的话,不能过度用眼,而我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会一直看到书上的字重影了实在看不清了,才会停下来休息一下,朋友,你们可以想象这本书之于我的魅力了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读书这件事.

读书是我一直没什么好感的,因为我一直没发现读书的乐趣,本科阶段也只是随兴所至的读一些书,很多时候都是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书,一直到读研究生,碰到导师,导师说的第一句关于读书的话是“要读书,而且要读理论性的书”.其实当苏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也不觉得这理论性的书有何妙处,苏老师也没做解释,我感觉还是迷茫,所以很遗憾一直也没去读相关的书.这本书是我姨介绍给我的,我从中受益很大,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先说一下这个书名中的“哲学”二字,大家都知道它是“爱智”的意思,爱好智慧代表的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人类的天性渴望求知.”而求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从人类天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人是不热爱读书的.所以当苏老师谈到“一定要见一下我姨,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他这个这么不爱读书的学生感化的爱读书了”的时候,我说“苏老师,你错了,我内心一直渴望读书,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进入书的海洋的路径”,我想有些同学可能也存在着我当时存在的困惑,也可能有很多同学已经完全领悟了读书的妙处.在此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既反面又正面的例子,给大家以参考.

读书的意义到底何在?以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那么我们一定会疲惫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从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即启明之知而已.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渴了需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一样,如果我们感觉思想上存在困惑,那我们就需要去读书.读书可以帮我们解除很多的困惑.讲一个书上提到的一个小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叫宁越的人,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很是辛苦,工资却仅仅能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就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的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做家教,生活就此改观.”宁越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特例,我也不是说大家读完书之后都可以去富庶的家庭做家庭教师,而是想说明读书对我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些时候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难以想象的.

理论性的书是自己以前一直很排斥的,就是因为以前没有领略到它的妙处.临近毕业才爱上读书,说来惭愧,同时也遭到一个爱读书的舍友的“耻笑”,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为时不晚,因为读书,接受教育,这些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我二十五岁顿悟了,那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我充实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时间我会倍加珍惜.当你真正的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的意识会在著者的引领下慢慢流转,直到忘记时间,只觉世上只有你在和著者在对话,很美妙的一种感觉.

下面我再谈谈书该如何来读,因为以前我一直没能理解该如何来读书,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在这里我也不谈具体的读书方法,因为当你真正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就会爱不释手,直到领会它的全部思想.但我谈几点在读书时应该具备的意识.首先,读书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中,读到一段话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形成所谓的“创造力”.苏老师关于读书说的很好“觉得很多书中谈到的观点是对自己很有启发,并不迷信书”,但似乎我还没到那种地步,因为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豁然开朗”,可能思考的力道还不是很够,还需要不断的修炼.第二,要掌握整体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任何的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第三,确立价值取向.取向的英文单词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及时为它牺牲生面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第四,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在选择一种价值之后就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所以只能向内探寻.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地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以上思想来源于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下面开始正式介绍这本书,它给我的最大的裨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的话,就是“它帮我认识了我自己”,这话说起来很轻巧,但认识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可能目前已经对自己认识的很深刻,但有些人还没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但它在努力的让自我变的清晰起来,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己,一直到离世,也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谈到这里就必须讲到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尔凯郭尔,他提出人生有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真正的绝望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无关乎外在的目标达成没有,所以跟失业,失恋,落榜无关.具体三绝望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这本书.

继续说“认识自我”,说它不容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与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自我”发生了变化,那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不然我的自我认识就会出现问题.在这引入戴尔菲神殿,“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其中供奉的是阿波罗神,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解决人生谜题的地方.人生总是充满困惑的,而古代的教育又不够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到戴尔菲神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祀加以解释.由此可知,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自己”,是大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其实世界很大,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是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所以自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点.

既然认识自我如此的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下面我谈一下尼采的“精神三变”,我想他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每个人认识自我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和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在这里我做详细的解释.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沉重的书包,家长的严加管束,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能否最后变成狮子,需要看在这个阶段以及以后的生命过程中的外界因素的引领(导师的作用在这里凸显)以及个人的觉悟.而且骆驼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的骆驼期太长,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之后进入狮子阶段.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其实也就是狮子阶段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做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所以很多人很害怕自由,还是拿自己举例来说就是,以前我非常羡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就有部门直接会负责给他们分配工作,而我们现在是自主择业,我一直很遗憾怎么没赶上好年代,这就是害怕自由的表现.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请大家记住,自由与价值相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的生命价值是无法体现的.我的狮子阶段非常短暂,更多的是一种骆驼阶段结束之后的迷失,生活的片段中夹杂着一些狮子的影子.第三个阶段是婴儿阶段,狮子阶段结束之后就是婴儿阶段,在这里“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很美妙的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抵达婴儿阶段,就代表着心灵回归到了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已经进入到了婴儿阶段,马上要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这种感觉很好.

这就是尼采的精神三变,由此我又想到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他认为教育是“风格之培养”.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其中小学阶段称为浪漫期,此期的心态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所以他们认识世界总是从一些漫画、卡通、童话开始.初中高中的六年称为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奠下知识的基础.每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学生必须丝毫不能松懈,感觉苦也是应该的,但要让他们明白这种苦到最后是值得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觉前两个时期我过渡的很顺利,除了在精密期数学学科学习的不是很顺畅之外(ps:数学学习的不好直接导致我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对我现在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坏的影响,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很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就进入展望期,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高瞻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整个大学本科时期我是非常混沌的一种状态,自卑,怯懦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当然这些都是来源于当时自己的价值观的问题加之很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在这里不做细解.虽然当时大体上是混沌的,但是有一个信念是对的,就是读研.研究生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我体会到它所具有的价值是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但很庆幸,它来到了.还记得在上个学期去实习之前,我来办公室找到导师,当时主要是想看看导师对于我们的`实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但我印象很深刻的记得我跟苏老师谈到“我觉得自己没有自我,可能是应试教育对我影响太深了,很多事情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独立的去思考或判断一些问题或是观点,很多时候人云亦云.”苏老师当时给我的回答是“不,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跟刚来读研时比,你们都已经进步了”,虽然苏老师当时肯定了我的进步,但我当时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我觉得自己仍旧是一片混沌,不清晰.但以现在的我看那个时候的我,我觉得我确实是进步了,因为我发现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竭力的去探寻自己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认识我自己”了,而且那种心情很迫切,但这种反思在本科阶段是没有的,一直混沌的过了四年,也没想过要认识自己,当时的自己负面情绪太多了,干扰到了自己.很庆幸,我来读研,遇到有思想的导师,虽然导师话不多,但我觉得导师有一种力量,人文关怀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导师的思想深处很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很美好的色彩.唯一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我觉得苏老师如果能像孔老夫子那样做到因材施教就非常完美了.不做细解.

结合上面尼采谈到的精神三变、怀特海的学习的三阶段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我想可以把我认识自己的过程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第三个阶段:有知有觉.但我想应该还会有第四个阶段,但由于我目前的生命经历体验和认识水平受限,先只能想到这三个阶段.我想每个渴望认识自己的人也应该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影响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的这几个阶段到来得早晚,长短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我个人来谈谈我的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知不觉,我觉得我从出生一直到本科毕业都是出于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从来没思索过任何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东西.但大学期间跟之前也还是稍有不同,偶尔会感觉到痛苦,但仍然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这个大环境,没有从自身来寻求痛苦的根源,盲目的自卑,不健康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自己,一直没能向内探寻答案,正因为如此,我的痛苦并不深刻,偶尔存在的痛苦也是浅层次的痛苦.当时也一直没能养成思索的习惯,一直被课程考试无聊占据着,但当时有一个唯一的坚定信念就是考研,考研对于当时的自己连决定都算不上,因为我觉得那是很自然地事,之所以感觉是自然地事也是因为那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没有任何原因,而且那个召唤告诉我,我一定可以能继续读研.所以我没有想过任何去找工作的事.虽然是经过调剂,但还是来到了现在的地方.我想来自内心最深入的那个声音是灵验的.下面我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阶段,即认知水平很低,但已经开始反思,开始觉悟.这是这三个阶段中最痛苦的,因为在受到外界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和自我的观点,而且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我碰到那种很有见地的人时,我就会很羡慕,而且自己会非常的自卑,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跟自身有很直接的关系,我开始向内探寻,那种犀利的思想让我像刺猬一样慢慢地蜷成一团,而且来自外界的刺激越多,缩的越紧,直到自己把自己刺的遍体鳞伤.很容易理解,当你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而不在于外在时,那种痛苦是深刻的,痛入骨髓的.而且由于你认知水平不够指导你的内心感受,无法消除你的困惑,所以你无法解除这种痛苦,一直痛着.但是这是一个准备期,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就像蝶儿破茧而出之前需要经历的痛苦一样.它在为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做充足的准备.第三个阶段是:有知有觉.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阶段.当你在痛苦中不断思索,不断积累,当你突然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时,你会突然顿悟,这个刺激与在无知有觉阶段的外界刺激不是一种,这个阶段的外界强烈的刺激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安顿的力量,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放松,来倾听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的领引,让所有的一切运动的东西都停滞下来,静静冥想,你想要的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大脑中.就像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最好的灵感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出现”,这就是转换的一刹那的重大意义.有时候,一个人需要先回到空无的阶段,重新出发,才会开始灵光浮现.这个时候再配合上在认知这个层面来自大师的指引,知觉得配合达到完美,你会豁然开朗,体会到以前从未体会到的身心的愉悦感.(我现在突然感觉语言相对于内心的感受来说是如何的匮乏,我极力的想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但总是觉得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现在面临毕业,也就面临迈入社会,选择自己的职业,很多人会为此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这也是没能认识自己的一个表现,而且就目前来看劳动力市场是严重的买方市场,特别是如果你是外地户口想留京的话,指标很困难,但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到体制内去”,所以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状况.紧迫的形势,让我们来不及思索,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而是一门心思的想,只要谁给我解决户口编制,让我做什么工作都没关系.还有一些盲目的观点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类的教育,而且我们是教育硕士,那么我们理所应当的就应该去做教师,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呢?对,就是热爱,必须要达到热爱这个程度,这是你一辈子的职业,你必须选择你热爱的,如果你做一辈子不喜欢的工作的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不会在你所在的领域有什么大的成就,而且你会很容易感觉到疲惫与厌烦,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生活状态,无聊、痛苦与乏味.但如果你认识清楚自己,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把自己的兴趣与你的职业结合到一起,你就会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激发出你无尽的潜力,相信这样的职业会发展为你未来的事业.之间的差异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更是涉及到了你生命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来选择职业呢?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到一对师徒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不管你是否相信.苏格拉底在最后接受审判时,特别提到一点:“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特别的现象,亦即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苏格拉底称这个声音为代蒙.“代蒙”是指希腊人相信的精灵,随着人的降生而出现,预示了人的命运.他的徒弟柏拉图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它像是上天为人注定的天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做一个抉择,就好像加上一片拼图,而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所以我们强调生涯规划而非单纯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要想做好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入手.说到潜能的开发就又涉及到了尼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权利意志”,简单来说“权利意志”就是指的一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他认为人类只是一个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当然他是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的影响.“超人”就是他针对“人类最后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而他所谓的“超人”指的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的肯定,亦即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当然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生命的潜能全部释放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多的挖掘和释放我们自身的潜能.这很重要.谈的似乎有些远了,但总结师徒二人的两个观点,可以看出有些东西是伴随着人的出生而同时出现的.那就是你心灵最深处的召唤.

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我们正式进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最恰当的职业方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萨特的观点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个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我最近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也离不开它的帮助.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存在主义”追随者,但可能随着我的接触的思想越来越多,认识的越来越深刻,最终也可能会背弃它,但这些都是在变化中的,很难预料.不细说.接下来继续回到这个话题.我先解释何为“存在”?“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亦及在运作“存在”这个动作时,我们尚未成为“自己”.我们必须先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会变成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人特别想做教师,考大学就选择师范类的院校和专业,而且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经过努力最后从师范类的院校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顺利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教师就是这个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他过去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换句话说,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也就是说,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在萨特看来,许多人找到固定的生活模式,就此安顿下来,表示他们接受了“坏的信念”,放弃了作为一个“人”的天职.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后想做的那个职业,已经在我们很多抉择,或是说在“存在”这个动作运行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也就有你现在这种存在状况的合理理由,“存在即合理”,所以那个存在的理由很重要,如何来寻找呢,最关键的是你要回顾,自己整个的生命历程,结合着你的困惑,努力去思考,把很多零散的碎片集合到一起,那么最后,你发现的那个图案一定是最适合你自己的.

可能大家觉得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些具体的办法,首先一定要把生命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具体留意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么?”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唤,代表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羡慕某个人,代表这个人的作为与成就引发自己内心像他学习的愿望.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么?”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对自己是不满意的,那就试着去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也就是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又却是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也就是孔子关切的害怕做不完美的地方,换句话说也是他向奋斗的方向.这些只是一些建议性意见,老子曾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白的这些事经过我语言的表述已经跟我的内心感受有了一定的差距,而且传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经过我们每个人的思索就又多了一段距离,所以语言的表述只会让人败坏胃口,不足取.大家慢慢在生活中去领悟,进而产生自己的体悟才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比如在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和超越界,特别是超越界这个概念是很值得去接触了解的,但鉴于时间有限就不再赘言.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人的认知往往是从模糊到明显,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个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点就是你生命转弯的关键.请保持好自己心灵的开放,准备好迎接这个点的到来吧.好,就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5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我吸引到过去,我情不自禁。

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辟的论述和朴素的语言,似乎让我看到了作者是一个见证人,证明哲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性向望心灵的自由,可以做自己,摆脱各种束缚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人的快乐。爱情智慧,爱情哲学思考,它就像一盏生命之灯,让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应该去**。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

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从**来,又要到**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权贵,你都死定了。

哲学让我们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能真正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它的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理解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来到这个红尘的呢?

“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

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虚弱,获得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6

专业班级p>

学号p>

姓名p>

手机p>

授课教师p>

(2013年4月)

宇宙与人,人的产生与宇宙有什么关系呢?宇宙有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自从有意识地研究人类的存在以来,人类就一直试图去触摸宇宙以找出它的样子。

但是,由于人类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人类思想不能发展到能够清楚地研究这个问题的地步。因此,直到今天,人类思想高度解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才真正取得突破。宇宙与人,以科学研究新成果,系统地证明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证明了宇宙的起源演化,万物的生灭,都是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各种歪理邪说纯属无稽之谈,在科学面前不攻自破。该片在普及公众科学知识,提高人们识破虚假科学的能力,防止各种形式邪教的侵蚀,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宇宙与人》正好验证了这个原理了,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进化,人类是如何来的。宇宙是一个生命体,世界是可识别的,世界的起源是物质。

运动是绝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数量的原子在宇宙中制造不同的东西。

世界的物质性,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有一天,科学将会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宇宙与人》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总结,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根据世界的本质来认识世界,坚决反对加法和主观臆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科学世界观,是唯一的科学政党。

我们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里得到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承认的。

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看完经典科教大片《宇宙与人》,给我的最深刻感受还是宇宙是生命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热能量奇点爆发,创造了一个充满大小星际物质的广阔宇宙。

此外,爆炸过程仍在继续,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移动,它将被自身的引力摧毁。所以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中的一切,从恒星到尘埃,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只是原子数量的不同。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科学世界观,是唯一的科学政党。我们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里得到承认。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7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自亿库网请*****。)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活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2。精确期限:初中六年;3。大学毕业后的展望期。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们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这篇文章是由收集的。)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

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自亿库网请*****。)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

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跳不出那个圆圈。

傻瓜想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而智者却想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认识他呢?

“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着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是

在无意之中来到的。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

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本来每**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活在当下,珍惜巅峰体验,是一种能让人在一瞬间感觉到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是美好和完整的感觉。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8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有一个流行的“知识贬值定律”,即一个人如果一年不学习,他的知识就会贬值80%。

当前,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必修课。一个人不能每天都没有工作,所以不应该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地工作。你能否快乐地工作取决于你的态度。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每一次成功都当作对自己的奖励;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一种经历和考验,用快乐的心情来完成。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工作理念和思维方法,确保工作成效。

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发挥和体现,得到认可,你就会感到幸福。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注意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

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谨慎,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求同存异。对重大问题和原则要一丝不苟,不妥协,但要注意战略,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共识;我们应该对小事和非原则问题感到困惑,学会屈服,学会耐心,真诚待人,真诚待人,营造和谐氛围。

二〇一三年四月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9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三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四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五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科我没有什么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我一直在假设,如果当是老师想和我们多谈谈,也许我在学生时代就渴望老师的鼓励。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精确的时期-初中六年;3。展望期-大学毕业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生命的四个领域:群体、自我、自然与超越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准备接受现实世界之前,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如果忽视这个阶段的需要,年轻人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有人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是动物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不能一直跳出那个圈子。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100843.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