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金刚经读后感

2024-09-10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范本5篇)。

金刚经读后感 篇1

啰啰嗦嗦了这么多,猛回首,写得似乎有点跑题了!

我不能长篇大论地说什么《金刚经》于我有人参养荣丸般的滋补功用。

我不能冠冕堂皇地说什么《金刚经》教会了我许多颠扑不破的道理。

我只能说在佛学日渐式微时,《金刚经》仍能给我片刻的一方宁静的空间。

让我不要轻易谷歌百度,把别人的文章拖到剪辑和自己的作品放在一起。

让我认识到如今的帅哥啊,空有一副好皮囊,原来腹内草莽。

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女啊,不过是带血挂肉的骷髅,却骄傲的跟什么似的。

让我知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二法门”等这些佛家经典话语的真正内涵。

让我知晓了超脱于二元对立之外的那种境界的存在。

坦白而言,《金刚经》里的许多话我现在仍旧不甚理解,却也略知皮毛,不再会见笑于大方之家。写的这篇论文,“好”字固然称不上,唯有真情而已。

宁静的古典文化如同刹那芳华,终要无奈地面对暮春时节的连天衰草。佛家安详的境界却如常青藤般任凭四季更迭流水不歇。终日忙碌于勾心斗角的人啊,何不委心任去留?

不妨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再理会外面的冬夏或是春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金刚经读后感 篇2

不知道其他人读完《金刚经》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最近读完《金刚经》之后,感觉到佛家的经典还是很能让人内心平静的。很多人也许对于这样的宗教并不是特别的相信,可最起码这些经典的书籍还是可以启发心灵的。

据说现实生活更浮躁,更多的人心里太浮躁。我们也可以从日常习惯中得到。我们吃饭时喜欢吃快餐。我们希望参加培训班时有一个速成班。有各种浮躁思想的人需要多读佛经,让自己冷静下来。

特别是有的人在追求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到调节自身的心理,内心平静才能够把很多事情做好,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宁静以致远。

内心平静的人在看事物时更加客观。特别是客**待这样的事情,分析这些事情也可以分析的透彻。最重要的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尤其是在职业生涯中有着这种平静的心情,处理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轻松处理的。最怕的就是有一些内心比较浮躁的人,总是希望很多事情可以快速的处理,可凡事一旦快起来,很难真正有效地处理的。

《金刚经》中包含的东西还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真正阅读书籍的人,一定可以想办法让内心平静。尽管有的人觉得内心平静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想要真正成就事业,就一定要让内心先平静下来,也只有先平静下来才能够耐心的处理很多事情。

谁不想在今生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好成绩。毕竟,为什么有些人获得平均成绩?主要还不是内心太过于浮躁。

心浮气躁的人做事更注重所谓的效率。原本做事情讲究效率是没有错误的,可一味的太过于专注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搞清楚做这样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的。真正搞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

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具体的效率。否则,很多人盲目尝试一些新方法,这也很难做好。

此外,一个内心浮躁的人交朋友很有可能损失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这些人交的朋友,更多的还是想要利用朋友。一味的只想利用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最终也会被别人利用。

金刚经读后感 篇3

读《金刚经》有感(一):”看破红尘”是”道”

我不是**徒或佛教徒,但我读过一些**。佛经读得最多。《金刚经》、《坛经》、《心经》等都不止一次地读过,包括一些介绍性的小册子。

但读来读去,只能说知道一些佛学知识,至于佛经的精髓和要义,犹如雾里看花,不甚了了。

前些日子,我在”天涯**书库”中发现了一个题目——《金刚经说什么》,作者是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这又引起了我读经的兴趣。因此,我花了十多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南先生的解释。

我们知道《金刚经》有三十二品(性),南先生从头到尾,结合他自己的体会,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读后获益匪浅,自以为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很难说,因为真如本相不可说,一说就错。再者,佛经所言之精要,是需要通过修行去”证悟”的,所以不修行者如我辈,所谓”明白”,仍然是纸面上的”明白”而已,甚至依然是误解。

但毕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受,我会大胆地说出来。

第一,宗教与佛教的异同。任何宗教都既相同又相异。

相同的是都主张”行善”,即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具体义理和修行方法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宗教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神;人们生来就有罪,但他们救不了自己。只有皈依上帝,他们才能得救。人与神的关系,就是救主与得救者的关系。而佛经认为人人是佛,只要能”明心见性”,凡人就立地成佛。

所以,佛与众生平等;佛祖不”度人”,人只能”自性自度”.

我曾问过一些信奉**的人,他们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对上帝造人深信不疑,对人只能被上帝救赎深信不疑,并且如有怀疑,就不能被救了。那么,二者到底孰真孰伪呢?我说不清楚,大概永远也说不清楚。

信仰不同,还是相互尊重为好。

但从凡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经讲的”自性自度”,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意识,诚如儒家提倡的”慎独”.就是说,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我约束,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变为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和行动。所以,现在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有些人是做了坏事企图让佛祖保佑,如若明白了”自性自度”的义理,就不要心存幻想了。

反过来说,上帝能救一切人,包括犯了罪而想改过的人的话,那么许多不法分子有可能这样想:先腐败,再悔过,然后等上帝来救。当然,《圣经》一再强调,不要说作恶,即便是有不好的念头,都是不应该的,都是罪过。

但毕竟,做恶的人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做了坏事,等待上帝来拯救他们。这就不利于”自律”意识的形成。

第二点,金刚经的要义我觉得是这样两个字:放下。然而,悟道成佛,恰恰难就难在”放下”二字。

放下,就是要行布施,不执著,始终保持一种”清净”之心。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它,我们才能拥有一颗纯洁的心。放下就是舍弃,舍弃什么呢?

简单点说,就是放下、舍弃人之为人所拥有的一切:财与物要放下,生与死要放下,各种欲望要放下,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能有;而尤其难放下的是所谓”法相”,法即指思想和观念。而人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啊,这个想法下去了,那个想法又来了,甚至睡觉都在做梦,其喜怒哀乐和真的一样,所以无论白天和黑夜,人的脑子总是杂念丛生的,越说不想,想得越多。

反过来说,有些学佛的人追求所谓的”空”,而有”空”的观念也是执着,也得放下。由此看来,要想如此彻底地”放下”,不要说生活在尘世的人了,就是出家人,恐怕一边念佛还一边瞎想呢。悟道之难,真可谓难于上青天啊!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人虽不能悟道成佛,但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主宰一切的物化时代,经常读一读《金刚经》,起码可以帮助世人懂得善恶相报的因果关系,这对于遏制人们过分膨胀的贪欲,从而保持一份平常心,争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点,色空观念与因果报应。《金刚经》处处都涉及到色与空的关系,但《心经》讲得更为直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是色呢?色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相”,即一切现象,既包括有形有象的可感、可视、可听之象,也包括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法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

我觉得真正理解色与空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抽象,它需要证悟又难以证悟。”色不异空”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理解,因为一切现象(包括心象),都是因地、火、风、水四大机缘的合和而产生,并且有生就有灭,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空”,不是没有,而是指它的变化不定。那么,色与因果报应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简单地说,所有的色彩都是某种因果关系的产物。有因缘,有果,这果就显明出来。那么又为什么说”空就是色”呢?

这就比较难理解了。因为,所谓”妙有真空”的境界,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我们凡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只能从字面上作这样的理解:

佛祖说的”空”,是不是类似老子所说的”道”呢?它是无形的,如果有,如果有,恍惚,它是空的;只因机缘到而生相,此时是空中有相,相去则复又为空。比如一张桌子放在这里,原来的空就变成了”有”,搬走了桌子,又复为”空”.

是故,空中有相,相在空中,彼此一体,难以分割,故而”空即是色”.

金刚经读后感 篇4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最可怕的是谁也不信,就信自己,《金刚经》读后感。我同意。当我觉的人总是头晕的时候,如果我现在还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犯错误不容易吗?

我认为相信某件事是好的,但这不是邪教,比如**锣什么的。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流淌的地方多了偶尔也会受染,能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力争清澈不是一件坏事,《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

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读后感《《金刚经》读后感》。

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也可以称为心性学。

我又想到前两天说到了“心静”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社会里,总是会遇到烦心琐事,做到“吾将三省吾身”,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就想剩了半瓶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唉,就剩半瓶了。相反,乐观主义者说:

还有半瓶那!所以,心才是根源。所以当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事物时,它决定了你的心情,所以有悲伤和快乐、消极和积极、美丽和丑陋等等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贪婪、仇恨、愚昧、迟钝和嫉妒,世界将充满战争、抢劫、抢劫和欺骗。你认为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世界;相反,如果我们有羞耻、同情、道德和智慧,这个世界将是光明、和谐和稳定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心态,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行三省吾身,修善每日必行

——————姚娟

金刚经读后感 篇5

首先,我不是一个佛教信徒。之所以读《金刚经》,一则是因为本身非常欣赏佛教文化,二则真心为佛教诸多为人处世之道理所心折。说读过一遍《金刚经》后思想境界飞升,那是骗人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是又很多地方引起我的深思。

当然,由于《金刚经》原文太过艰涩,我不得不通过汲取他人感悟来帮助我理解,最后我选择了南怀瑾大师的著作《金刚经说什么》帮助我理解,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此番阅读的“修行证果”。

一个人要想成佛,首先要把自己洗干净,放下一切,修行。念及我们,却从懂事起就学会了在红尘社会中打滚。早期,我们有理想和欲望;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竞争。没有这些,我们将失去生存的勇气。

我们需要钱,我们需要玩,我们需要爱,我们需要

然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凡事要无我、无相、无住。就是要有空观。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生死轮回中的众生有四个方面,即我的方面、人的方面、众生方面和长寿方面。我们痴迷于个人的独立存在,这导致了各种困惑。

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一木是无法达到般若也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

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正如师尊释迦摩尼一直以化缘而不愿锦衣玉食一样,不一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你的活法。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实践,财富是,平凡是更多。

给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好事。比如我吧,在做好事的时候,我会知道自己做好事了,我会因为我做了这个好事而高兴,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这种思维好像无可厚非,但是真的是吗?《金刚经》告诉我: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说叫人不要住在相上,在行慈善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在行慈善,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善人。我的理解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学上理解就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潜意识的,而不是下意识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都是平等的和性空的,所以不能执著也无以执著。

所以,我们常说的做好事跟布施是又区别的,这个区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说是境界上的差距。布施的可以成佛,做好事,或者说慈善吧,却只能成为好人,还是人。但是,想要成佛,总要从好事开始,修行一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学会普度众生。

因此,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似乎并不致力于奉献和做好事。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好事做到底。只要你行善了,不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无论你是默默无闻还是大张旗鼓, 只要你做了好事,对他人精神上,生活上给予了帮助,那就是好的,就值得肯定的。当然,我希望当我们做好事的时候,我们只能谈论奉献,而不是收获。

下面,我想谈下“心”。《金刚经》中说,“一体同观分”,三心不可得,哪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从心理上检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用的。

过去的心得不到,过去的梦,已经成为回忆,时间回不去,我们怎么能得到呢?我们很多人或多或少会因为过去的事情而纠结,而不快乐,其实,为什么会如此执着?过去已经过去了,不管你怎么想,怎么执着,它都不会回来,不用担心过去。

正如南怀瑾大师说的,老年人喜欢说当年怎样怎样,过去怎样怎样,今天说一遍,明天还说,后天继续说。不是说我讨厌老人,毕竟我以后也会成为老人中一员,只是用这个例子来给现在的我们敲个警钟,不要像老人那样只能执着于过去,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而且那样也很恐怖。

当然,对于我们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想的是如何在未来,如何在未来。将来会怎样?荣华富贵,或者加官进爵?

注意,那些都是表相,去掉这些,你也就是个老头子老太太,然后就想我们的奶奶爷爷一样又开始天天的回忆往昔,不可自拔。所以,未来的心是不可得的,活在现在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那种道理,将来自然有结果。

真正的佛法是最现实的,只有现在、显示,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这就是佛。这也是我的境界限制,这句话,我不懂,真的不懂。我活在当下,心得不到,那我不准备得到心吗?

换句话说,你像,它就在那里,所以它变得不可用,不明白吗?好吧,我就这么理解了,按着这个往下想就是,现在不是用来想的,是用来过的,自由自在的过,清清淡淡的过,不着相的过。就想每天的吃饭,我不必想上顿吃的什么,也不用考虑下顿我该吃些什么,当然,对于眼前的这顿,我们也不必执着说在这顿我们必须吃到什么,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就好了。

三颗心不在。这可能就是它的意思。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许谈人生有点为时过早,但是也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一些所谓的感悟,毕竟,如心理学所言,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乎,我也就先谈为快了。

人生苦短,许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少年时忙着学习,青年时忙着事业,老了又围着儿孙转,最后最后莫名其妙地来,又糊里糊涂的走了,到死也没明白什么叫活的精彩。所以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善待自己,然后像爱自己一样爱全世界。做一个平凡但不无聊的人是不好的。

正如前面所言,人生是场修行,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快乐,不要得意忘形;失意,不要灰心丧气,随遇而安,以一颗平凡心处之。不算前世来生,就今世来说,从出生到入土,满打满算,每个人的时间也不过世纪,而且每天都会有不同,那这个不同来自**呢?

不正是来自它对于我们来说的酸甜苦辣咸吗?

最后,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心是自己的,身是自己的,自己创造的理由,才能有自己的结果。不管我们生活中做了什么,无论好坏,我们都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所以,想多福,还得靠自求。

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对于我们的年轻人来说,与其学习佛教和礼仪,不如把这些书当做杰作来读。我们不应该信佛,更不能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如《金刚经》,亦或是儒家“四书五经”,我们读的时候,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这些著作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四书五经”自不用说,就《金刚经》来说,佛可不就是一直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嘛。

佛说:无诤,意思就是叫我们我要以抗拒的心态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哪怕遭遇各种挫折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消极对待,懂得和人友好相处。

佛陀说:没有自我,一百年后我们在**,一堆黄土而已。因此,对于太多的事情不必太执着,对于人也不必太刻薄。

佛说:去除我执,为什么要因为别人做错了事或者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的时候,你就会生气,继而想去辩解?因为你“我执”未断,因为你一直都“有我”,就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诸如自大,贪婪之类的。

这就是过分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的感受。试问,一个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的人又怎么能“明心见性”呢,或者有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

《金刚经》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能读到的东西却有很多。它不是如我这样似走马观花似的看过之后就能看懂,看透的。它就像一个宝藏,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收获,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一起学习。

下面,我想用大家都熟知的一句佛家语来结束此次的感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得悟且悟吧……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9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