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镜子观后感

2024-05-13 镜子观后感

2024镜子观后感分享。

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这时我们最好专心写一篇观后感,对原文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陈述也是一种写作观后感的方式,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镜子观后感”,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本文内容获得一些新的有用的帮助!

镜子观后感 篇1

镜鬼在中国浩瀚的灵异故事中一直存在,各种版本、各种改编不胜枚举,它早已成为鬼怪小说中的经典角色。虽然虚无缥缈,它却有着自己显著的风格和特征,甚至如何招镜鬼也有了固定的方式。在灵异电影盛行的今天,这个角色被搬上银幕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中国电影有自家的审查制度,要让它名正言顺的通过审查,完全按照全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它以悬疑片的形式招摇过市。所以,当《半夜不要照镜子》公然登上内地大银幕时,就出现了圈内人讨论审查制度,对它表示理解;圈外人讨论惊悚,对剧情不削一顾的奇异现象。

国产恐怖、惊悚片在观众群中一直诟病颇多,不是被称自己吓自己,没有含金量,就是剧情经不起推敲,故事纯属瞎扯淡。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不能怪观众太挑剔,此类题材的作品为了过审,常常把诡异的剧情变做推理的过程,把灵异的存在改成人为的使坏,加之导演在细节和意识上的缺失,很难把一部影片拍好。《半夜不要照镜子》同样不是此类题材中的出类拔萃者,甚至在剧情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显得有些粗糙。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片结束都没有清楚的交代,只言片语的暗示也没踩到点上;至于那些诡异的桥段,着实吓人,但是与罪案牵连时,却不能为逻辑思考所支持,最终也只能落成三流电影的水平。

世上本无鬼,疑心生暗鬼,是国内灵异片的审查原则。一些要求确实局限了导演的正常发挥,可是这并不能成为导演不把电影精工细作的理由。其实,《半夜不要照镜子》是个不错的题材,剧情的设想也很有创意。只是,在细节上导演不用心,把本该是好作品的片子活生生地制成了烂片。

例如:影片开头一行人来到白家酒肆,发现坐在门口死去的老太婆。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生生在老太太鼻子里塞了一只蜈蚣。可是在后面的结果中,她又是整个谋杀事件中的主谋。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蜈蚣爬进人的鼻子里,即使这个人没死,也要给它咬死,何况没有呼吸的老太婆呢?导演试图在这个地方制造恐惧点,却没有将整个剧情的逻辑理顺,导致老太婆最后活过来的部分立不住脚,各种老太婆制造谋杀线索也勉为其难。这样的剧情设置与审查制度毫无关系,却跟导演的自身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广电总局,未免带着偏袒导演的后果,放纵了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

在《半夜不要照镜子》整部影片中,诸如上述所言的细节漏洞还有很多,导演顾此失彼外加随意的表现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或许他会以为这部作品很好了,然而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导演把观众当傻子的结果,很有可能变成观众把导演当疯子。尽管不是部优秀的作品,但是部分闪光点还是凸显的,尤其是惊悚部分的效果,确实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吓人的戏码很多,有些刻意,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结尾尸体与油画中的人物手指上翡翠戒指的呼应是个不错的巧思,不过还是上述问题,整体逻辑不清,巧思也变成了杂碎。

真希望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不光要尊重观众的智商,更要尊重自己的职业。电影虽然只是一种用来消遣的艺术,但是它却始终带着艺术的光环。任何行业都对细节有着高要求、严标准,但愿中国的电影也能做到如此。

镜子观后感 篇2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镜子观后感 篇3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镜子观后感 篇4

下午观看了社会与法频道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感触良多。其中有一个孩子沉迷于网络,不与外界沟通。父亲墨守成规,教育上过于刻板,父母经常吵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在看电视,不关注孩子。因为知道机构会有“家长课堂”,才答应参加机构的训练营。他在片中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实际上要待81天的是他们,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这位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确实是需要改进。一个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和有问题的家庭教育。表面是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片中的训练营设置“家长课堂”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家长观念的改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就像一个孩子说的那样,训练营结束后一小段时间内,爸爸改观是蛮大的,但是没多长时间肯定又会恢复到原样,毕竟四十多年都这样,怎么可能通过6天的“家长课堂”就完全改正。确实是这样的,改变一个人观念不容易,何况是几十年来坚信的观念,而且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观念。那单单把孩子的问题归结到父母身上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还只是孩子、未为人父母的我,知道父母观念难以改变这个事实,也完全了解他们肯定是爱我的,只是他们在爱的方式上可能不太正确。但是我要拥有我想要的生活,这就要靠自己了。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因素大家相差的不多,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我们要去做什么,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片中的一段话: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抱怨父母,我们要去理解父母的这种爱、客观地去认识父母。其实每一个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在于自己。所以作为孩子,要把成长的动力回归到自身,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片中还有一段话: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来,每一个家庭都在承载着获取物质的压力,似乎我们都像连轴转的机器和齿轮一样,必须奔跑在获取金钱的道路上。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成果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这或许也是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一个原因。2012年起,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看来心理学专业的前景不错啊~~~

镜子观后感 篇5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


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无声地倾听我们的心声,记录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当我们低头凝视镜中的自己时,是否曾有过一种奇妙而又深刻的感觉?《镜子里的我》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感觉的背后逻辑,并引导我们思考自我认识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书中的读者,我深受启发,也体验到了一段独特的内心旅程。


书中,我们被引导去思考镜子里的自己及其背后的世界。当我们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肉体和容貌,这个看似熟悉的陌生人。这个人不仅是我们皮肤上、脑袋里的那一部分,更是我们思想、心灵和内心的反映。正如书中所言:“镜子,总是告诉你如实想法,可惜这世界,从来不以如实对人。”


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往往有种遥远而又熟悉的感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个镜子中的自己似乎也在悄悄地变化。影响我们的东西千差万别,可能是环境、社交圈、家庭背景等等。这也让我想到了河流,它的水量和形状变化无常,就像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和挑战,不断塑造并改变着我们的个性和面貌。因此,我们要学会反思,去探索镜子背后的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曾迷茫于未来的道路。当我看到镜子中那个独立而坚强的自己时,我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个镜子中的自己,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败,才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我也发现镜子并不是完全反射着真实的自我,而是那个自己对于外界期望的投影。因此,我要学会自信,坚持做回真实的自己。


书中还提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是理解和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也是培养自我意识和情商的关键。通过镜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性格、价值观等等。自我认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困境,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我会更加明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


而在书的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成长和自我认识的具体方法和建议。他强调了学习、读书、旅行和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知识和观点,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读书,我们能够与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进行对话,思考他们的智慧和见解。通过旅行,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培养我们的胸怀和眼界。而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自己。


在读完《镜子里的我》之后,我深感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独特的心灵与内心的对话。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我更加认识了自己的需求和梦想,也领悟到了成长和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启发性的读物,更是一台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梳理自己的人生轨迹。相信通过更多的反思和思考,我们会成为更加坚定和自信的个体,在镜子里看到真正的自己。


《镜子里的我》这本书通过讲述镜子背后的世界,引导我们思考和认识自己。书中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作为读者,我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启发和鼓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对待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我深信,每个人都应该多凝视镜子中的自己,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石。

镜子观后感 篇6

对于本版的一部分老师和自称老师的言行,本人颇不认可,甚至为其感到羞愧。教育别人容易,教育自己难。若拿教育学生时说的一些话,放到自己头上,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平时看不见的东西。

关于学习

学习,学而实习之,学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对于这个“习”字还可以有多个层面的理解,手机版从应用层面讲,应用型知识需要不断实践、验证;从思辨层面讲,学到的思想、道理要不断思考、理解、消化,对于错误的要怀疑、否定,直到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老师都学过、记过、背过、考过的。我看了那么多帖子,居然除了我,没有一个老师从这个角度去反思这个事件。是忘的光光,还是选择性失明?有些人说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什么叫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这些东西本来就应该在你心里的。有些人说我书呆子,是,学的东西不能尽信,可以自己发挥、理解,有没有哪个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谈谈对师德的解读、感悟?也没有。

老师们的言行告诉我们,学的东西背过、考过,拿到了资格证,就一干二净了,不用去实践,不用去思考。然后也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做作业、记这个、背那个、应付考试,然后烟消云散。

关于批评

老帅们说,错了就要批评,错了不批评是不负责,批评你是为你好。善意、准确、适当的批评,绝对是有益的。

家长通报会视频里,校长声泪俱下的讲“但是我也没有更多的关注我的老师,让我的老师犯了这么大一个错误”。是的,如果在最初某老师有这样的过激言行的时候,有人去指正、批评她,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

关于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的孩子,我们会说没教养。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学生有学生手册。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若还不认错,我们会拿出学生手册来说,哪一条如何如何。

同理,教有教规、师有师德。我拿出《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时候,TOP100范文排行有人会说我上纲上线。我不讳言上纲上线,如果剔除政治斗争的背后阴谋和无限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上纲上线也是个中性词。在我理解,上纲上线就是守规矩,讲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不是摆设,是要实践的,用来规范行为的。

以什么“家长也有错”、“情有可原”、“情急之下”、“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好心”、“也想尽责任,只是方法欠妥”这样的借口,就可以言行出格,这叫没规矩。

关于习惯

我们常说,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坏的习惯跟你一辈子。

同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习惯问题。新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能力上升期,达到峰顶后,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都开始逐渐定型。后期的教学方法和前期的习惯养成非常有关系。一个好的习惯最终会变成内在的修养和人格魅力,终身受益。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说始终,至少大部分时候,能表现出一个正面的形象。同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以上是《《教师是一面镜子》读书心得体会》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教师、学生、孩子、自己、尊重、老师、习惯、批评,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建议您收藏本网站哦

镜子观后感 篇7

镜子,家庭生活常用品,因她具有严峻、呆板的面孔,叫人既不能弃之,也谈不上喜爱。

人们会通过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青春期的女孩,经常照照,担心不知何时会冒出调皮的小痘痘;中年人整日为家庭操劳着,偶尔从镜子边走过,透过镜子看一眼岁月在眼角又添加了几道鱼尾纹;度过幸福时光的老年人,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照一照镜子,经管满头白发,却也精神矍铄。

《镜子》语言简单易懂,但每个字里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镜子最大的特点是:从不说谎,让人们清楚地看清真实的自己,不会讨好别人,而替他隐瞒缺点。

有一天,八岁的妹妹,对着镜子哭个不停。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呀!”“你看镜子呀。”因为妹妹有点胖,而镜子也不替她掩盖瑕疵,妹妹是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不美而哭个不停。我就逗她说:“你看,哭起来样子更丑了。”没想到妹妹听了我的话后,一下子把镜子打碎了。大概是因为不想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丑相的缘由吧?由此我有很多感触,镜子因为太真实了,而命运多舛。做人如果太真实又会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爸爸,他对我说:“唐朝时,有个叫魏征的丞相,总是向皇上进谏忠言,差点被皇上杀了。后来皇上将魏征当作一面镜子,镜子可以整衣冠,他可以看到我做事对错,并加以进谏。”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他通过这段史料给我解答。尽管我未必能完全理解爸爸所说的含义,但我想做一镜子是对的。

妈妈平时喜欢打麻将,如果直接用照相机拍照,可能会发生冲突,我就用一面大镜子,通过镜子不经意间拍下妈妈打麻将中的不雅镜头,通过电脑打印出来,让她看,并贴在她的卧室里,别看仅做这么点,还真有用。妈妈近来不管出去、还是在家打麻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我想多督促妈妈就会戒掉麻将的。镜子这次真的帮了我家大忙了。

唉,真实的镜子呀!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我喜欢镜子的真诚。你呢——也许和我的观点不同,因为你成人了,不像十岁的我了。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7603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