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1篇。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保罗·胡图是卢旺达一位高档酒店经理,他在1994年的种族冲突中拯救了1000多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一可怕的种族事件中,近100万人丧生。这场发生在传播高度发达、崇尚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发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任何反应。当terry george2004的作品《hotel 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已经过去了十年。
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 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 list》一样,《hotel 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基加利经营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制的四星级酒店。当胡图族武装叛乱分子控制国家政权时,他们开始了针对图西族的民族运动。
因为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所以他尽一切努力保护他的家人不受牵连。但随着局势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失去了对卢旺达局势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图西人聚集在保罗身边。富有同情辛德伟大保罗开始用他的钱来换取这些人的安全,就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他把这些人藏在自己的餐馆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
最后,有1268名图西族人受到他的保护,不被杀害。
对于这样一部历史电影,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的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
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德、比等西方殖民势力纷纷入侵。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
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
1994年发生的种族**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
这种方法直接导致了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四次大规模的部落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客机被火箭弹击落,两国元首丧生。
4月7日,卢旺达空难立即引发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猜疑,他们对彼此杀害**和破坏和平负有责任。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一百天之内,大约有一百万人丧生,两百多万难民逃往国外,两百多万**人离开家园。
影片通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真实地再现了10年来发生的人间悲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特里·乔治毕竟是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在记录事件的同时,他也非常关注他的西方同胞。
比如,影片中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人、记者和红十字会女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很同情他们,但在影片中对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
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自己的镜头再现10年来发生的悲剧,让更多不知道真相的人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角色,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通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上世纪90年代和40年代,我们不能同时说话。更多的国家知道自由和民主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被提到。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影的人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关于卢旺达可能出现的族裔群体的报告,但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的作用令人尴尬。一向自诩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人,一直在世界各个角落挑起战争,但他们不愿意为不该发生的事情袖手旁观。
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 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凯尔的歌名。这是千百万人的眼泪。皮尔逊精彩的表演无疑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不少元素。他带着非洲口音的英语和细腻的表演是这部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己的转变,从一开始保护他的家庭,到在水火中拯救成千上万的人。这种转变是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体现了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非凡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 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 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刘学萍***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2)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3)
影片结尾的时候paul说,there is always room.
第一个在脑袋里冒出来的词是,理解。事物总是不是它表面说呈现的那个样子,所以才需要去理解,去发现藏在表象下的本质。“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所以上帝让人说不同的语言。上帝在尊严得到了维护,但是人类再也联合不起来。我们从此彻底孤独。自我,他我;娘子,相公;老爸,儿子;哥们,兄弟;圈子;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从这些词里我看到了狭隘和偏执。我们从来不想去理解与我们无关的事物,我们也不想去理解。
做为个体的时候,我有时撒谎;作为集体的时候,媒体有时撒谎。本来作为一个人,理解能力就有限,又如何承受这么多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我们可能会以正义之名出发,但是那只是你词典里的正义罢了。
然后是利益。人们说,国家与国家间只有利益。国家从来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冲突来源于有限的资源。可以说,人们在某种程度是不想去理解。而是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什么好商量的。
想起一句话:donot worry about the god,god worry about himself.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4)
今天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观看了一部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名叫《卢旺达饭店》,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战争带来的惨痛场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该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卢旺达沉痛的历史原因造成本国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深刻的民族矛盾和仇恨,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悲剧的大幕就此拉开,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进行民族屠杀,在短短的100余天内有近100万人遭到屠杀。
大屠杀之后,对事件本身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在影片中大屠杀开始后,保罗最初只保护他的家人。当他逐渐意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的美好一面开始闪耀。他收容了许多难民,不分种族,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影片中在外国人撤离之后,维和部队的人员只留下4人守护饭店,经历了一次次生死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饭店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政治难民,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离开,保罗就在其中,但在联合国的车队离开之时,保罗选择留下,因为整个饭店的食物与药品需要通过他的关系才能搞到,饭店里的人离不开他,人性光辉的一面在此刻得以体现。
一贯主张保护人权的美国选择不以索马里为由参加卢旺达内战。比利时政府以杀害10名比利时维和人员为由,撤回了在卢旺达的所有部队,并拿走了所有武器。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表现消极。
影片中一个高潮出现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联合国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联合国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黑鬼都不是。
这两种反应的巨大反差使我很受触动。我认为这两种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所基于的理念的不同,即前者主张“族权之上”,后者主张“人权至上”。
父权主义者崇尚自己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缺乏博爱精神,过分崇尚宗族权利会导致种族主义的极端化。他们认为,种族差异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自己的群体,如种族、民族或国家,都优于其他群体。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位记者问身边的两位女性民族后说“两个民族根本看不出来又什么差别”,但对那些反叛者来说,身份证就能说明一切,只要你身上流着跟我不同民族的血,你就应当被杀掉。在一些欧美国家有能力遏制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他们只关注本国华侨华任的救助工作,对大屠杀采取放任的态度,这也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们种族导向的价值取向。
人权主张人权高于宗族权利,主张政治平等、人道友爱。它直接针对个人幸福,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幸福。“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这是当今世界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人权最基础的就是生命权,其他权利依赖于此而存在,没有任何人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存的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在影片中,保罗等人做到了这一点,这给了人们实现这一理念的一线希望。
卢旺达大屠杀的悲剧显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你不把别人当作人,别人也不把你当作人;一个种族不尊重另一个种族的生活,最终导致无休止的种族间杀戮。只有倡导博爱的人权,才能创造民族和谐,实现世界和谐。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增多,上大学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我们享受不知道是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
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我很感激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幸福。我会珍惜和平温暖的日子,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爱的包围下前进!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5)
专业班:2016土木工程五班姓名:田兴宇学号:p161914297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难以解决的、难以平衡的矛盾。曾有多少个民族和国家因为“****”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甚至是引发战乱、暴动,使民不聊生!今天在课堂上,我看了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
1994年,卢旺达一位高级酒店经理保罗·胡图在种族冲突中救出了1000多名难民。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开始了。
保罗酒店是比利时拥有的一家高级休闲度假酒店。他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与军方高层、白人和联合国打交道。他对西方力量和维护世界秩序与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他生活的每一条血脉。他始终认为,依靠美国西欧国家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可以在需要时帮助他。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中,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多年的经营只能带来生命的延续,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个国家。
究竟是和平有利于人民?还是战争与仇杀有利于人民?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够分辨清楚。
如果一个国家中不存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那么一个民族独立与否,对民族内的老百姓来说没有太大区别,生活还是要那么过下去;但对少数**主义政客、野心家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当**、总理、部长,能够飞黄腾达,因此这类人便是挑唆民族、分离情绪的始作俑者。任何人都无权拿人民的生命冒险。不管他有什么借口,有多少人支持他,他从来没有这个权力。
民族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不是每一种礼仪都有高低之分,而是礼仪的不同层次。每一种礼仪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曾经辉煌、衰落和萧条。
每一种礼仪都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同时,每一种礼仪都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人类应加强相互沟通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无论如何,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世界上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被分成不同的肤色和种族。种族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总是能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族冲突、民族纠纷、民族冲突,甚至民族战争、民族权利,在这个世界上时有发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我们痛恨这样的事件,但我们没有办法超越我们的局限和时代去遏制这样的事件。所以我们只能从小事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民族团结做点事情。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6)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 篇一《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这是一部让人感触深刻、思考深刻的作品。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
它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冲击。在生活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和可丢弃的。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动物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人蒙蔽人性的时候。奥斯维辛集中营孤独的灵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叹声还在响起,贝鲁特的尖叫声在人类高度文明的时代似乎还没有平息,但这样的局面却一再出现,值得所有人深思!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 篇二周末闲暇在家,与老公一起**了《卢旺达饭店》。读完后,一方面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惊讶,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人性的残酷和灭绝。100万卢旺达图西族人将在100天内成为胡图族的敌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杀戮?而且被杀的大多是小孩,目的是种族灭绝!!!我震惊了,他们不都是黑色人种,同属非洲人,为何要“相煎何太急”?
是什么让人性在那一时刻被湮埋?还有那所谓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他们那时在干什么,怎么能无视如此多的生命存在,把整个卢旺达抛弃了??非洲国家里的残杀、流血和战争,何日停歇?
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100 篇三四月间,有一日是“卢旺达灭绝种族罪行国际反思日”——四月七日。
我要缅怀在卢旺达种族清洗中100万无辜的死者,我希望这段痛苦的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也向这位有“非洲辛德勒”的之誉的保罗·卢斯赛伯吉纳(paul rusesabagina)先生致以我—— 一个平平凡凡中国人最诚挚的敬意和祝福。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吧~~
——一题记
“我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paul rusesabagina),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milles collines hotel in kigali 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这片土地上,有我深爱着的温馨家园。
可是,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在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之前,我对这个反思日所纪念的这场发生于远在千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度的大**是一无所知的。看完电影,除了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惊讶外,还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沉重羞愧。1994年4月至7月的100天里,卢旺达有100万图西人成为胡图人的敌人。
100万之众!这个数字,比我国南京大**死难同胞30万翻了三倍还不止啊,这样残酷的灭绝种族的大**事件,竟然发生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使得身处和平中的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回想当年,我在做什么?我和同龄人坐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我记得,当时学校就开设有时事政治课,我却没能在教科书上找到“卢旺达发生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大**事件”这样的字眼。
那一年,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在做什么?我不知道,我刚看到一页刚刚发现的话:人性在那一刻被湮没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7)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也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少数人控制权力。当殖民者离开时,权力移交给曾经受压迫的人,这就为所谓的报复创造了条件。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的动荡。毕竟,只有一小部分失去宝岛的人留下了?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
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自己,如果我身处动荡时期,我会怎么做?你会像电影中的主角一样站起来保护弱者,还是跟随大军到处烧杀抢掠?静静地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没有伤害,至少在那个时候,我可以肆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如果我选择前者,对我来说就意味着它违背了时代潮流,也违背了大多数人。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文革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会重蹈覆辙或另辟蹊径。
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在当前政府和人民的矛盾中,如果有一天这些曾经被压迫的人民有机会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会受苦,不管你是好官员还是贪官,或者你是临时工。这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魔鬼被锁了。如果它被释放了,它首先要做的就是发泄。
我们的生活实如此的容易,以至于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和我们所犯的错误。一个人不需要一直活在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活在冷漠中。压力,随时随地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失控,一旦发泄出来,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你的近亲。
一旦我们恨日本人,我们就不会从那个岛国买东西。后来,最直接的现金形式变成砸邻居的日本车。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二)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
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8)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9)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0)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1)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猜你喜欢
更多- 1919观后感实用11篇 世界上总有很多影视作品,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后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是追寻内心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写观后感时提供自己的感性体验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众多文章中编辑找到了一篇极为优秀的“1919观后感”,如需更多详情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1919观后感 12-29
- 股票观后感经典11篇 观察市场,分析大盘以确定那些价格盘整的活动区间,坚定不介入的决心,除非价格向任一方向突破了限制。价格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趋势发展。股价长期下跌绝不是空头打压所致。一只股票不断下跌,背后一定存在隐情,不是市场有问题,就是公司本身有问题。在多头市场做多,在空头市场做空。 股市收盘和隔天开盘... 股票观后感 02-27
- 励志片观后感汇集11篇 看完1988年拍摄的定格动画《不射之射》(编剧,导演,川本喜八郎),深受感染。故事的原版见于《列子》,百步穿杨的典故也出自于此。那时,还是中日蜜月期,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被一个日本人改编(中岛敦),又被日本人编导诠释成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令人惊叹于中日文化的亲合力。为了表达我对这部动画的敬仰之情,取其...
- 湘江北去观后感11篇 经过一番筛选泡泡演讲稿特地为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湘江北去观后感”,当我们全身心投入观赏一部影片时,观后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观后感是心灵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书读多了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优秀的影片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
最新更新
更多- 线上教学心得八篇 数学远程直播教学实现了文字、图像变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远程展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无法进校园的教学环境,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巨大好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教师直播授课的一点思考:1。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与其让孩子放任自流,不如多掌握些知识。这么长的假期,真正能主动学习主动锻炼的有几人,难道...
- 教育自纠自查报告系列 教育自纠自查报告03-17
- 服务员工作总结(合集8篇) 服务员工作总结03-17
- 装饰办工作计划锦集五篇 装饰工作计划03-17
-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集锦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01-29
- 最新羊皮卷观后感系列 羊皮卷观后感03-17
- 小班第二学期工作总结六篇 小班第二学期工作总结03-17
- 2024过去日记(汇总8篇) 过去日记03-17
- 叙事作文放风筝9篇 叙事作文放风筝03-17
- 内科护理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内科护理工作总结03-17
-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要生存!要吃饭!要赚钱! 为何要做好保险规划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