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将课本第1页的复习中的表格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让两个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被乘数、乘数、积)

还可以叫什么?(因数)

2.复习整数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小黑板的复习题。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在书上自己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2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3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4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反过来比较:

第3栏与第4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2、1栏与第4栏比较呢?

说明:这个规律非常重要,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地掌握。

二、新课。

1.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师出示例1。

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该怎样列算式?(多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列式写在黑板上。)

6.55表示什么意思?(5个6.5。)用加法算是:6.5+6.5+6.5+6.5+6.5

还表示什么?(求6.5的5倍是多少。)

讲解:过去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乘以整数,今天我们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数乘以整数。同学们想一想,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相同不相同?(相同)

让两名学生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教师板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的后半部分)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先复习一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两个学生说一说。

讲解算法:小数乘法可以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进行计算。

板书:

如果把这个式子变成整数乘法,就要去掉小数点,那么这个式子就变成了什么?(655)教师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右边写出整数乘法的竖式。

引导学生讨论:

6.5变成65相当于小数点怎样移动?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因数扩大了10倍。)板书:

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

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另一个因数没有变化,那么新的积与原来的积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积比原来扩大了10倍。)

那么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新的积怎么样?(缩小10倍)。板书:

要把325缩小10倍,就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板书:

所以6.55的积应该是多少?(32.5)。

讲解:买5米花布要用多少元?(32.5元)。在横式上写出得数,注明单位史称,板书答案。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先把被乘数看作整数,被乘数扩大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也扩大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要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倍。

3.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1页下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集体订正时,让两名学习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特别要让学生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例题的异同。(这道题被乘数有两位小数,都是小数乘以整数。)使学生认识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应该一样。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可有意识地让中差生说,并按照下面的问题顺序回答:读算式;说出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让学生再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做练习一第3题的前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使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四、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例题与练习中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的不同情况,总结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的后四道小题,第4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为学习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重点。

难点:正确地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含义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哪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能除数整除?为什么?

(1)124=3(2)120。4=30

(3)125=2.8(4)127=1......5

2、(2)、(3)、(4)题为什么不能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呢?

教学归纳:在小学里数学课本上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不包括0。数的整除是有条件的,一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二是没有余数。如果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说整除。

3、在124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什么叫做约数和倍数?再请举例说明。

二、导入新课

1、在整除的条件下,在下面()中填入恰当的自然数。

(1)12()12()12()

12()12()12()

(2)()4()4

()4()4

归纳:(1)中()里的自然数都是12的约数。12的约数有1、2、3、4、5、6、12。(2)中()里的自然数都是4的倍数。1的倍数有4、8、12、16......

2、刚才找了12的约数和4的倍数。这节课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板书)

三、教学新知

1、教学例1。(出示)

(1)找18的约数也就是找什么?(也就是找哪些数能整除18或18能被哪些数整除)

(2)18能被哪些数整除呢?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成:18能被1、2、3、18、9、6整除。讲解:根据118、29、36的积都等于18,这些因数都是18的约数,这样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一对一对地找比

教学过程

备注

较快,而且可以避免遗漏。

(3)板书结语:所以18的约数有1、2、3、18、9、6。

(4)24的约数有哪几个?按照黑板上的格式,谁会找?(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归纳:找一个数的约数,也就是找这个数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我们可以一对一对的找。

(5)学生自学第33页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和(1)(2)两个问题。引导观察、思考和同桌讨论。

教师归纳。

2、口答练习(小卡片)

10的约数有:()20的约数有:()

4的约数有:()16的约数有:()

笔答练习

15和36的约数各有几个?

3、教学例2。(出示)

(1)找3的倍数,也就是找什么?(也就是找()3中括号里的数,即找哪些数能被3整除)。

(2)口答: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归纳: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扩大1、2、3......倍。

(4)学生自学第34页3、5的倍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和(1)(2)两个问题。引导观察、思考和同桌讨论。......表示什么?

教师归纳。

4、口答练习。(小卡片)

20以内5的倍数有:()30以内8的倍数有:()

笔答练

50以内4、9的倍数各有哪几个?

四、巩固练习

1、口答:

12的约数50以内12的倍数

2、口答:12能被()整除。

12的约数有()。

12是()的倍数。

3、笔答:第34页练一练3、4、5、(3、4填在书上)

五、教学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求一个数的约数,也就是(),一个数的约数中最小的一个是(),最大的一个是()。

3、求一个数的倍数,也就是(),只要把这个数分别()。

六、作业《作业本》。

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约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首先要利用整除式帮助学生理解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一对约数,进而发现约数可以一对一对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B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

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平

不平4(2,2)不平2(1,1)3次

93(3,3,3)平3(1,1,1)

不平3(1,1,1)2次

95(2,2,2,2,1)平(2,2)平不平2(1,1)

不平2(1,1)3次

99(1,1,1,1,1,1,1,1,1)4次

2、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跟同桌交流交流。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七、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1,1,1)1次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5(2,2,1)2次93(4,4,1)平

5(1,1,1,1,1)2次不平4(2,2)不平2(1,1)3次

93(3,3,3)平3(1,1,1)

10(3,3,4)不平3(1,1,1)2次

95(2,2,2,2,1)平(2,2)平不平2(1,1)

11(4,4,3)不平2(1,1)3次

99(1,1,1,1,1,1,1,1,1)4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复习要求: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先让学生多说一说,然后教师板书: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怎样算,列出算式,并且算出得数;

4.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二、复习指导

1.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思路解答应用题。

师出示总复习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请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

(3)学生做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解法一:72+7232

解法二:723(3+2)

2.复习行程问题。

教师出示总复习的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第(1)、(2)题。

学生做完后,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解答第(2)题,需要哪些条件?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使学生明确第(2)题是求每辆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知道了每辆车的速度,还要知道行驶的时间,所以要把第(1)题的问题作为第(2)题的条件。

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用每辆车的速度乘以时间来求出每辆车行驶的路程。如果有些学生先求出一辆车行驶的路程,再用两地的距离减去这辆车行驶的路程,求出另一辆车行驶的路程,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要鼓励学生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解题。

问: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找出第(3)题的条件?怎样能很快地算出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利用第(2)题算出的乙车行的距离减去甲车行的距离,就可以直接求出来。如果有学生用两车的速度差乘以时间,这种算法也是可以的。

第(4)题,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解题。330-(34+32)2.5和(34+32)(5-2.5)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第(5)题,让学生想一想,求两地距离,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能

不能在前几道题中找到这些条件。使学生明确需要知道速度和时间,速度是已知的,时间在第(1)题中已经求出来了。让学生编完题后,再列式解答。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二第12-15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特别是对分数倍的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对学生进行合作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地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的认知与感悟。

教学重点:

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及应用意识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口算出复数。

3612

问:整数乘以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计算?

引入新课:分数和整数相乘应用学习。

二、自主性学习,教师引导。

投影示意图: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从图上看,我的苹果数既然是小红的,从这句话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如果从这句话引申出数学问题,你觉得,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学生分析。

出示左图:现在给的条件是:小红有6个苹果。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答?

6=3个

为什么要列这样的算式?

如右图,又该如何计算呢?

试说出你的思考过程与解答方法。

三、深入引导性分析:

结合前图,

这道算式还可以怎么列?

这是什么数和整数相乘?

你能联系图上的意思,把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算式和上面的加法算式比较一下,说出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和刚才复习的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一下,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与整数乘法相同的意义吗?

三、学生实践活动

四、试一试:课堂板演,其余学生自行作业。

1、31525

板演后让学生尝试分析出现的问题。

2、一个书包原价格30元,九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并提出理由。然后让他们板演计算。

五、课堂讨论活动:

1、你认为这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的计算过程里,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试举例说明。如例1中就哪些可以怎样直接相乘?为什么要把分子相乘,而分母不变?

六、课堂作业:P6练一练部分。教师巡视辅导,对个别学困生重点解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经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其来源,在操作、观察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过圆周率的史料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观察、动手测量、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圆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你们想研究有关圆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圆字成圆形)

二、探究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

1、理解圆的周长

摸出自己所带圆形物体的周长,并相互看一看。再指名摸一摸。

摸出圆字的周长

根据老师画圆的过程,思考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闭眼想象: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指名说说方法,并上黑板演示

教师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仔细强调有关注意的地方,并总结出两种基本的方法:滚圆法、绕绳法

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

讨论:如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你们准备测量什么物体,怎样在小组里面合理分工?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的研究。

在操作的基础上填写表格

测量物体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4、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圆的周长大约是他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说明,这个比值就叫做圆周率。

5、介绍一些有关圆周率的史料

6、师生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板书:S=DS=2r

7、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试做

指名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集体订正。

二、应用,提高

1、完成书上的练一练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

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的摩托车的车轮外直径是70厘米,早上教师从家出发到校,路程表上的数字从34321变成了34345,你知道老师的摩托车大约跑了多少圈吗?

3、同学们平时喜欢用透明胶带修改错误,你知道一个透明胶带大约有多长吗?

引导学生猜测、研究

学生去实际测量:先量出中间一圈的直径,再根据老板提供的圈数计算。

教育学生要认真计算,养成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五、作业

练习中的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因数

5

5

5

5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1)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或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练习:

P.4页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6368.415

P.4页2、列出乘法算式。

⑴5个2.05是多少?

⑵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⑴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6.5

5

⑵生试算,指名板演。

⑶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⑷示范:6.5扩大10倍65

55

32.5325

缩小10倍

⑸回顾对于6.5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⑹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⑺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如果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⑻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判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4.6250.41561.0853050.0076242.35

3、P.4页4

四、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说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2.口算下面各题。

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问:这道题求的是哪个数量?(求速度)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指名一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二、新授。

导语: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除法。

1.出示

每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2.帮助理解题意。

(1)谁能说说张一份是什么意思?(张纸就是把1张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2)每张纸里有几个张?

(3)用图表示:

3、进行类比推理,分析以下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对这类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4.算法指导:4这道算式怎样计算呢?(边看图,边讨论。)

观察算式左右的变化,引导学生小结: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索以下问题。

请在下图上标出分法:

组织反馈,汇报。

四、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小结本课所学知识:

五、反馈性板演,练习,当堂批改,巡视指导。

六、布置课后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科教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吗?

2、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让学生明确: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1、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2、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50

X+50<100X+X=200

第二种:

X+50>100X+X=200

X+50<100

X+50=15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4、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试一试

2X=50012+X=20

2、练一练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

60+23708+X

502=25X+414

Y-28=355Y=40

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2.看图列方程.

X+50=1005X=50

4X=16.8X+200=450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板书:

方程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简洁和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活动的内容是看图找关系,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教材的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等(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200表示速度是200米/分;3表示过了3分钟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问题结果是:(1)4;(2)400;(3)0,1,3,4;(4)1,3,400。

试一试

这里的几道题都是用图来描述事件或行为,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这几题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第1题

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第2题

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题中第三幅图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离开一段距离后又逐步变近、变为0。然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远,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最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近,直至为0。这个变化过程与小军的行为变化过程是一致的,所以第三幅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军的行为。第一幅图主要是第二次变化过程中,没有离家距离不变这个阶段,这与小军在书店买了几本书的行为不符。第二幅图一开始就离家有一段距离,这与小军从家出发的行为不符。

第3题

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题中的第二幅图先是楼层变高,再变低,再变高且变得比第一次还高,最后又变低。这个变化过程与五(1)班同学上课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所以是第二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件事。第一幅图第二次楼层变高后,与第一次一样高,这个变化与第一节课在三楼上课、第三节课在四楼上课的事件变化不符。第三幅图楼层一直在变高,这个变化与第一节课在三楼上课、第二节课在二楼上课的事件变化不符。

第4题

本题是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要求学生根据图的变化过程编一个故事,这也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结合生活经验口述故事,允许学生编出不同的故事。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讲完故事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行为变化与图中的变化是否相符,还要注意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

第5题

本题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1)经过3.5时到达长城。(2)10时至10时30分停车休息,休息了半小时。(3)汽车前2时的平均速度:502=25(千米);最后1时的平均速度是每时20千米;从9时到10时汽车行驶最快,是每时35千米。(4)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10381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