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演讲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9篇)。

读后感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料去写吗?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让人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 写读后感时要客观地评价文章,不能主观臆断,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充满了深意,欢迎您的到来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成为您的读书驿站并收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

芦睿菲

一本有分量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研磨般,细细磨,总能磨出墨香。

于我,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是一本值得细品的好书。其间很多的想法会让人与之不谋而合,很多的建议使人读罢如醍醐灌顶。在每一个时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会给我带来应对当下问题的力量——

读罢合卷之时,我还沉浸在朱光潜先生的说理中。文中那些精确而详实的举例折射着高阁智慧般的思辨光芒。待得心灵震颤处易潸然泪下。前面谈动谈静更尤其谈革命运动,分析的语气刚强,字字珠玑,发人深思,有提神醒脑之感。因为书中字里行间说尽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道明世事任务高贵媚俗。才觉醒:虽千万人吾独往也得坚韧与舍得。

朱光潜先生的书真的很平淡,没有什么优美的词藻,但却总在平常间蕴含着独特的深意。这不只是本关于知识的书!它时刻展现着“不讲道理,只讲智慧”的精华特色。书里的智慧,我觉得不是简单地分享道理,更是经过磨砺的岁月沉淀。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朱光潜先生对当时五四时期青年们的忠语良言哪怕在今天依然适用。现今中国,国泰民安。如何懂得借鉴朱老的忠告,如何切身实践去身体力行,是我们现代青少年所需做延续的。吾辈青少年理应为祖国的繁荣献绵薄之力。

也许你会问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世界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那我一定会建议你也来细读慢品这本书。每个青年可以从自身做起,用自身去照亮身边的人。做自己的灯塔。一盏灯塔的灯光是微弱的,但千千万万个微弱的灯光一定可以照亮山河人间。就像疫情之下,是无数个无私奉献的身影逆风奔跑,才能迸发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力量”。就像河南暴雨,是无数个爱心人士自发捐款捐物资,把爱心作暖流注入那冰冷的水。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无数个优秀党员无畏无惧,用身体用智慧架起了胜利的桥梁,他们扛起了党的精神旗帜,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想起一段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中考在即,于我而言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我深知,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以获得成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能力,让自己看得更高远。不忘初心,步履不停。一方面,从小事做起,真正做有担当的年轻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另一方面,我在学习中要不断自省总结,借用复盘思维,将遇到的失败与不足重新梳理,以期未来的收获满满。

生命长短不一,如果只有肉体的成长是可悲的。借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感悟到了人生真正的成长是打破思想的壁垒,解除心灵的禁锢,把才能运用于实干。不必一日千里,但求每日比前一日有所进步。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青少年,我当坚守本心攻克千难万险,坚定信仰攀登理想高地,用所拥有的力量燃烧生命,成为未来的那座笔直灯塔!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2

韩嘉豪

这个夏日,绚丽灿烂的落日洒尽了最后一丝余晖,宣告着少年时代的正式结束。随即而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迎着远方缓缓升起的朝阳大步向我们迈来。

初来乍到的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好奇张望,而年轻的面庞悄然之间已深藏不住青年人的风貌。请不要慌张,不要害怕,神秘又奇妙的青年时代,正等待你去用心去探索。瞧!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你绘好一份地图,你,只须翻开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想象去吧!去吧!去解开你心中的一道道疑惑吧!去打开你思维的大门,去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炎炎夏日,初逢朱光潜的文字便如啜饮一杯清郁幽香的好茶,滋味绵长。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潜心耕耘,在生活中待人谦逊,而且他还是一个愿终身与青年为友的志士。每当轻风拂过书页,一道道柔和而深邃的光芒便从字里行间闪过,那漾动着的正是朱先生对生活敏锐而又深刻的觉察,对困境通透而又豁达的态度,对人生恬淡而又睿智的向往。

来,把你的目光放在这第十封信——《谈摆脱》。夏日晚风习习,手捧一卷书香,便有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奇妙感受。这个“病象”在我身上其实早已显现,皎洁的月光下我的思绪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一起飘进了夜色里。

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的英语频频挂科,“89”这个数字仿佛成为了我学习上的一道坎,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妈妈总说:“你只要多花些时间,多刷些题目就行了。”于是,打小倔强不服输的我便开始了一场与英语考试孜孜不倦的“恶战”。然而尽管忙碌不堪,刷过的试题也堆积如山,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成绩依旧是稳如泰山。渐渐的,我开始有些心浮气躁,无暇心静,成绩既是我奋进的目标,却似乎也成为了我无法挣脱的枷锁。多少次看到成绩时,沮丧、无奈、抱怨,千般种滋味如鲠在喉。

“提的起便是抓得住”,窸窸窣窣间我从书本中抬起眼来,“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的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朱先生的一席话像夏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人醍醐灌顶。对于正在黑暗中摸索的我,这句话就像一把苦苦追寻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桎梏,化作一条奔涌的大河,瞬间漫过我荒芜的心田。我明白了,也许我应该摆脱那盲目刷试题的方法,也许我应该去追寻求知最本真的乐趣,也许我应该排除杂念多有一分耐心,我要去寻找适合我自己的学习“秘法”。

再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深觉朱先生将青年中存在的种种病象描写得是何其准确精当呢!他与青年同胞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像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众蛰。他那炙热的情感,温润的气度,丰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审美,在一封封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的书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想必陶醉其中的你们早已感受到了吧!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这个素月分辉的不眠夜里引领我走向了精神的盛夏,也让青年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更加信心满满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3

齐李昊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读到这本书的第三封信。无顾于世间的喧哗,跟着作者,静心地继续分享下去。

本章讲的以“静”为主题。与第二封信中的“动”作对比,这里的“静”指的是思想方面的。所谓“静”就是利用我们的感管区,感受周围的事物,将反馈过来的信息处理,大脑略加思考,形成自我感悟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讲,便是“领略”。当一个人内心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每一件事物、细节都会变得生动有趣,这便是书中讲的“静趣”。

静是人的心灵的平稳,不浮躁,善思考,方能生趣。人生是有动静结合的。学习时,若心间平衡,不苦闷、烦躁,就能达到学人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在小时候,专门跑到人群噪杂的地方读书,锻炼自己的心静。所以,只有静时,才能对一个事物,有更多的充分思索和了解。正如作者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

静,也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静,对着自己有趣的朋友,并不必多谈话。只要默然相对,心神领会,便可觉得朋友间的无上之乐。

静方能生慧,静中生趣。学人合一,方可无敌。我们一起领略静的意义,在学习中,动、静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心情才平静,心态才平稳,态度才阳光,人生才更具有意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4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5

刘琼玲要写读书笔记,头很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本书写作于上个世纪初叶,主要是为当时的中学生而写。朱光潜先生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青年时期12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如读书、进修、选课、感悟、理性等,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如果你再读一本毫无价值的书,你将失去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更有价值的书。

”——《谈读书》

朱先生在书的第一部分谈到了阅读,这说明了阅读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年轻时培养读书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你活得越多,就越麻木,就越老,培养兴趣就越困难。读书一方面拓宽我们的见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的孤独时通过读书排解无趣,不至于让低俗趣味占据我们的时间,最终引向歧路。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谈动》

世间人的烦恼多枯坐而起,能量不能有效地流动。如今的青年人因学业压力长时间在教室久坐自不必说,等到难得的休息时间也宁可抱着电脑或者手机度过,长时间久坐沉溺其中换来可能是新一轮的空虚和抑郁。所以当他们感到无聊和沮丧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做一些互动游戏,或者做一些实用的时情。即使他们打扫房间,搬动花盆,也会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枯燥乏味会减少很多。

“世间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之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仅是最活跃的,而且也是最能欣赏的。所谓领略,就是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谈静》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的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有时德育的路径可能行不通,说教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么不妨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着手,世事忙碌的时候,能够抽身几分钟,静下心来体会花开云起。风吹过的那种妙处,就自然有一番天地。

如果一个学生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美好,道德德种子就会在他心中扎根。

“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中小学教员;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只能苦劝我的表兄不当兵……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想实现再大的目标和理想都要从一件件的小事和细节做起,青年人最怕的就是眼高手低。作为一名教师,当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时,他们是否也应该问自己是否做到了?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谈摆脱》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文化课成绩上可能不如重点高中的学生,但在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上可能会更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需要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摆脱一切干扰因素,为自己的自由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和人之间的协作也更加自由,“偏才”也不乏用武之地。

只要精通一门手艺,便足以在社会上立足。

书信虽已历经大半个世纪,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和困境,同样会困扰现在的年轻人。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谆谆劝导对于如今的青年依然还有价值。这本书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面对青年学生的种种问题,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青年学生的导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7

齐李昊

又过了一个小时,窗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寒风冽冽,我自刻苦。我读完了这本书中的第二封信,心有所感。

这封信的内容,绝对是生活实用小妙招里,最妙的那一个。文中写了“烦恼”与“理解烦恼”,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仿佛就立刻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抓住了人们内心最柔软、脆弱的地方。文章中,也列举了很多例子,来抛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主题,便是用“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动”是为了让我们有事儿去做,忙起来,才能寄托、解决我们心里的愁闷。我那把“心静自然凉”,常常挂在嘴边的妈妈,终于给了反驳之机。一个心烦的人,如果整日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呆着坐着,心中的不满情绪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会成为心中昏暗的阴霾。当我们心情烦闷时,应该动一动,以运动来发泄心中的愁闷。大哭一场,打扫房间,跑跑步,跳跳舞,做做其它体育锻炼项目,找朋友聊聊天,等等。这些都能使浮躁的烦闷,那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一些小事情,变得有趣。而烦躁苦味的心情,便会雨过天晴,所有的烦恼便可一笔勾销。

文章的最后,诠释了一个道理。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个人生,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一个人的烦恼,不会改变你的人生,更不会改变这个世界。俗语讲: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不快快乐乐过一天。

让我们一起动动身子,活动起来,寻找些有趣的事吧!把烦恼抛在脑后。望着美丽的雪景,调整好心态。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8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9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1903至1908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

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这本书附录译者随笔《里尔克》及其选译里尔克斯文《论“山水”》、小说片段《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和诗歌等,是诗人创作的独特展示。

这是一本很小的书,拿在手里一点也不沉,重量几乎感觉不到,也就是说阅读的时候可以仅用一只手就能举到眼前,而另一只手可以腾出来干点别的(也就是抽支烟)。

这本书的主体由十封信组成,每一封信如果用现在的通用信纸来写,也就是一页两页的篇幅,因而读起来一点也不累,非常轻松非常舒适。读完一封虽然会有意犹未尽烟已燃尽的情形发生......

本文网址:http://m.popo666.com/fanwen/10122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